上周五的11月15日,華為鴻蒙的第四個品牌亮相,與江淮汽車合作共同打造的“尊界”,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產品定位對標豪華一線的邁巴赫和勞斯萊斯。至此,智行共有四個車企合作伙伴,先后推出問界、智界、享界三個合作品牌,再加上尊界,華為助力國產汽車的“四大金剛”基本集齊。
提到華為鴻蒙智行,近些年最亮眼的合作伙伴,當然非賽力斯(601127.SH)莫屬。
從連續四年、合計虧損超百億元后,賽力斯今年終于實現難得的扭虧為盈。營收、市值大增。從不久前的三季報來看,在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達到1066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是2023年全年營收的3倍,而盈利狀況更是走出一個180度反轉,2020年首現赤字,凈虧損17.29億元,2021-2023年虧損逐步擴大為18.24億元、38.32億元和24.5億元。2024年進入拐點,一季度扭虧為盈,凈利潤2.20億元,截止到三季度末,公司凈利潤扭虧達到40.38億元,雖然還未覆蓋前期虧損,但依舊給了市場不小的信心。
當然公司掙錢了也不能忘記各位股東,扭虧后想到立刻分紅的還是好同志。
隨后11月13日晚間,賽力斯時隔四年推出分紅預案,表示將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送現金3.31元,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5億元,占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的12.38%。暫且不談車怎么樣,單純說資本市場表現,4年時間股價翻超十倍的強勢表現,確實也是對得起各位股東。
如今賽力斯的業績逐漸明朗,預期落地,后續市值的增長在保證業績增速的情況下,賽力斯新的故事在哪?
前段時間曾傳出賽力斯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小作文”,不過很快就被官方辟謠,但也引得市場無盡遐想,畢竟背后的華為依舊還在,打造一個“中國特斯拉”也不是不可能。
01華為和賽力斯的互相成就
回過頭看,賽力斯頗有些“輕重已過萬重山”的感覺。
2016年賽力斯母公司小康汽車投資3000萬美元成立金康賽力斯,2017年以1.1億美元收購了AM General公司位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民用汽車工廠,這是一家汽車解決方案集成供應商;隨后2019年推出賽力斯SF5,銷量就不用說了,原來的小康汽車,主要生產面包車和小貨車,而業績一直徘徊在生死線上。
2019年,小康和華為達成了合作,雙方先是合作推出了華為智選SF5,反響確實一般,直到2021年,與華為深度合作,背靠華為這個國內科技巨頭,2021年12月問界品牌正式發布,賽力斯的股價也就開啟了瘋漲模式。當時市場預期賽力斯不僅是業績脫困,而是業績暴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預期華為將深度參與造車,畢竟華為未上市,而概念股卻一直都是熱點中的熱點。
對于賽力斯來說,2024年也是一個重要的拐點。畢竟,今年營收大幅度提升、利潤扭虧為盈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預期落地。問界M9更像助燃劑。問界M9帶給賽力斯最直接的一個指標就是超500億的營收體量。
在今年2024年9月30日,賽力斯總裁在深圳參加了M9第10萬輛的交付儀式,問界M9作為定位豪華SUV,以均價50萬元來計算,前三季度,M9就已經給賽力斯的營收預期貢獻了超500億元。除了M9,問界品牌的產品線還有M5、M7,加上M9分別對應低、中、高三個檔次,基本覆蓋了SUV的車型產品,由此完成布局。
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0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達到352724輛,同比增長310.99%。具體數據依舊是非常亮眼,今年10月份,高端SUV銷量中,問界M9是第一名,9月第二,這款指導價超45萬元的自主SUV目前已經進入常態月銷1.5萬輛左右的水平。要知道在兩三年前,這個榜單中的前三位閉著眼睛都知道是被德系的“A”三臺經典的中型SUV占據,至少在國內,M9打破了傳統的競爭格局。當然,賽力斯成功的背后,華為的貢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BB
這里必須承認賽力斯當前已具備了相當硬核的智造能力,旗下的三座智慧工廠是保證交付的底氣。不過,一直以來賽力斯都無法摘去“代工”的標簽,畢竟還是不少人認為問界的車型設計等都是華為一手操辦,甚至銷售都是鋪在華為的渠道,讓問界M9能沖擊豪華SUV的最核心壁壘在于華為加持下的智駕系統。市場愿意支付溢價的重要原因也更偏向于華為技術。
這些即使殘忍,也得承認,賽力斯的角色或許可以被替代,但華為的技術目前是不可替代的,至少賽力斯的“上半場”并沒有給出強硬的實力來反駁市場的錯誤認知。
包括今年7月初,當華為將商標等無形資產25億打包賣給賽力斯后,市場短暫表現出悲觀情緒,開始對賽力斯的“唯一性”出現了動搖。華為將整車相關的無形資產分別轉讓給了下游整車制造商,某種意義上,賽力斯與北汽、奇瑞、江淮等幾家智選車合作伙伴未來將享受同等待遇。
從原來的華為的“獨生子”,突然就變成了“同胞兄弟”,未來的技術和合作機會從“獨享”,變成了“共享”,接著順延到產業鏈下游的競爭,以鴻蒙智行品牌助力整車企業發展,華為變身賦能者,那與鴻蒙智行合作的四家車企大概率將一視同仁,賽力斯早期的獨占優勢會逐漸被分食,在整車市場的競爭壁壘勢必會大打折扣。好在競爭壁壘只是打折,并不是不存在,根據8月份賽力斯115億購買華為“引望”10%的股份來看,華為對賽力斯背后的技術支持還在,只不過合作形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2024年是賽力斯的拐點也是轉入下半場的關鍵節點,新的預期在哪?
02賽力斯:你說“中國特斯拉”值多少?
向左比亞迪,向右特斯拉。未來的賽力斯預期在哪?
在A股,只要你有預期就會被炒上天,即使公司業績暫時一塌糊涂。當然,一般情況下,市場會根據公司的基本面和業務狀況給上市公司的預期做一個定價,估值的手段各異,有激進機構會采用“終局估值法”,就是將未來幾年的業績預期透支在短期的股價中,這是最可怕的一種估值,比如2021-2022年光伏板塊。
以當前賽力斯三季度的業績來看,2024年券商給出全年的歸母凈利潤大多集中在60-62億左右,對比半年和一季度的券商研報,基本都出現了明顯的上調。就2024年全年預估的62億凈利潤來看,截至11月20日收盤價格,賽力斯市值在1958億,對應的PE為31.58倍,這一相對估值其實并不算高,而且對應賽力斯今年及明年短期整體的業績增速預期也將遠超30%以上,換言之PEG將遠小于1,確實還有增長空間。不過市場更多炒作的是公司預期,業績落地后的賽力斯,未來上漲預期在哪?
由此擺在賽力斯面前的兩個問題是:首先,賽力斯是對標比亞迪還是特斯拉?前者是國內深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龍頭,市場目前給出的PE(TTM)在24倍左右,按照2024年券商給出的凈利潤來看,同比2023年的增速會在20%左右,20-30倍基本是比亞迪的一個正常估值區間;而后者特斯拉比較復雜,除了新能源汽車外還有人形機器人等其他前沿的科技板塊,原本華爾街對其估值在60倍左右,但由于特朗普當選后,馬斯克的身份扭轉帶動其股價躥升,目前PE(TTM)來到了87倍,若根據業務來看特斯拉的估值60倍左右還是比較合適。
既然錨點已經找到,那么其次賽力斯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未來的預期選擇。如果繼續深耕新能源汽車,那么一般來說,再藍海的行業,隨著深入發展,其行業的平均估值和業績增速都是呈現邊際遞減的趨勢。賽力斯的問界系列中真正成功的是問界M7和M9,而這兩款車是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陸續發布及交付,屬于是完成了0-1的質變,市場對于這種質變也給出了10倍以上的市值增長預期;而未來是從1-2還是從1-10,就得看具體銷量了。
數據上,2024Q1-Q3乘用車銷量1868萬輛,同比增長3.0%;其中SUV銷售占比達53.2%,略高于2023年水平;其中2024Q1-Q3 國內SUV銷量993萬輛,同比增長8.3%,漲幅優于乘用車銷量增長幅度,國內消費者比較青睞SUV,這也是目前的一個趨勢;再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 75.1萬輛增長到 2023年的1,367.5萬輛,年化復合增長率達51.38%;有機構預測到2029年,復合年增長率將回落至20%左右,換言之賽力斯問界M7銷量同比翻倍這種狀況大概率很難再現,增速趨緩將是大趨勢。
而且,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突破了50%,中短期油車會被繼續滲透,但很難完全退出市場,那么留給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空間將逐步縮小,只能靠替代,從傳統油車或其他品牌中搶奪市場份額,問界M9就是搶的A品牌大型豪華SUV油車的市場份額。不過,A也不會坐以待斃,未來還能搶多少,這是個問題。
綜上來看,如果賽力斯的未來是單純的新能源整車制造商,那么大概率未來的相對估值會跟著銷量企穩而無限接近比亞迪。
回頭想想,近期傳出賽力斯布局人形機器人的“小作文”?當然官方也通過微博進行了辟謠。不過可以大膽推測的是,或許市場也在為賽力斯未來的市值預期尋找新的維度。無疑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既符合政策又貼合市場題材,預期拉滿。
假設布局人形機器人做實,背靠華為的技術,“中國特斯拉”這個概念能值多少錢?
免責聲明:文中內容來源于權威互聯網公開平臺,但不保證內容的完全真實有效。文中內容不作為任何決策的參考,所涉及個股不做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