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安康高新區第四小學的校園里,初冬的陽光透過教室明亮的窗戶映照著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杜老師來了,趕快取出語文書和筆坐端正!”坐在教室門口的學生興奮地喊道。第一節課的預備鈴聲剛響,67歲的杜少賢老師,便邁著矯健的步伐來到了六三班教室門口候課。他身姿挺拔如松,歲月在他臉上刻下的皺紋未能削減半分他的風采。他的眼神明亮而堅定,里面藏著對教育的深情、對學生的期待。
已退休在家的杜老師是原紫陽縣洄水小學教師,。今年秋季學期,他通過安康高新區‘銀齡講學計劃’招聘成為了一名銀齡教師,被分配到高新四小。近期,因原六三班語文教師請病假,杜老師主動請纓,承擔了該班的語文教學任務。
記得當時在招聘面試現場,有人問杜老師:“您都67歲高齡了,為什么不在家好好享享清福,還想著再來干這教書的‘苦差事’?”“退休后待在家里很不習慣。特別是在剛開始的那段時間,每天早上依然會起個大早,有幾次都跑到了學校門口,才想起來自己已經退休了。后來看到高新區發布‘銀齡講學計劃’的招聘公告,就趕緊來報名了。想著能夠返回課堂,繼續帶領學生學習,我幾個晚上都沒有睡好覺。”杜老師面帶微笑耿直地回答道。
初到學校,校領導考慮到杜老師的年紀大,出于對老同志的關懷和照顧,沒有給他安排主課,只讓他做一些機動性的工作,如臨時頂課,協助做好活動后勤服務,指導青年教師管理班務、教育學生等。可只過了幾天,閑不住的杜老師便著急地找教務處要求帶語文或數學主課。“我的位置應該是在講臺上,是來給學生傳授知識的,不是來學校‘混日子’,享福的。你們不要嫌我年紀大,課我還是上的了的。作為老教師,我要給青年教師做好榜樣。”面對教務處負責人的解釋,他誠懇地提出了請求。
學校老師們起初對杜少賢這位“高齡”的銀齡教師多少抱有偏見,私下也常有議論。可日子一長,這些偏見如同陽光下的積雪般漸漸消融。杜老師,就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教育明燈,用自己的行動訴說著對教育事業熱愛和忠誠。每一堂課,他都精心準備,激情講授,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敬業精神;每一次輔導,他都耐心十足,眼中滿是對學生的關懷;運動會上,他積極參加教師團體項目“兩人三足”比賽,與搭檔緊密配合,相互鼓勵,滿滿的活力和激情絲毫不亞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成為賽場上一道別樣的風景線;面對電腦和多媒體操作這一陌生領域的難題時,他沒有絲毫的畏難情緒,而是以謙遜之態,誠懇地向青年教師虛心請教,利用課余時間耐心地摸索,很快他就能夠較為熟練地操作了。他這種勤于鉆研學習的精神,贏得了同事們的一致贊譽,成為大家學習的楷模。杜老師那炙熱的教育情懷也如同火焰般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老師們被深深折服,內心對杜教師充滿了敬意。
據了解,為解決學生數逐年快速遞增與教師供需不足的突出矛盾,自2015年起,高新區就把目光投向了退休老教師,靈活貫徹落實“銀齡講學計劃”,著力招募退休老校長、老教師和老教育工作者,補充師資力量,解決師資緊缺的現實困境。同年,便按照一年簽一次協議的方式,先后招募了安康中學原校長、特級教師徐新人,漢濱區培新小學原校長程懷泉和市教研室原副主任、特級教師蒲耀才到高新區任職任教。
銀齡講學計劃’的實施不僅解決了高新區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還有效地促進年輕教師成長,更為擁有教學能力的老教師提供了發揮余熱的平臺。幾年來,通過退而不休的、經驗型銀齡教師的引領示范,專業指導,間接地加強了高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了一批穩得住、靜下心、教得好的教師隊伍。讓“學在高新”教育品牌有了龐大而優秀的教師隊伍支撐。
莫道桑梓晚,為霞尚滿天。高新區的銀齡教師們,用他們的行動詮釋著教育的真諦。他們是教育晚霞,雖然已近暮年,但光芒萬丈,為高新區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希望之光,照亮了無數孩子的成長之路,也為高新區這片教育的熱土增添了一抹絢麗而溫暖的色彩。
供稿:安康高新區第四小學 王宗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