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民給了《藝術栗子》一份700余頁的作品集,除了已經實現的作品,還有很多方案以及詩歌。在他的身份介紹中,經常出現“當代藝術家、紀錄片導演、詩人”,而在他的心里最核心的身份就是藝術家。年近70歲,跨越中澳的人生遷徙,成為這位非科班出身的雙年展“常客”最大的創作養分。
回溯記憶
在沈少民看來,11月3日在上海嘉源海美術館開展的“米:吃進胃里的詩歌”,帶入了與此前截然不同的視角。相較于此前“沈少民的科學簡史”“一號工程”“磕頭機”“殲-X”中體量巨大的宏大敘事,上海個展更專注于微觀的個人成長史。
“也許是年齡的原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環境的變化。今天的環境讓許多表達受到限制,我們必須找到智慧的方式去傳達自己的想法和立場。這很難平衡,但并不意味著放棄。”2024年,68歲的沈少民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與活躍的思考。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在藝術家的個人講述中,2024年上海“糧倉”嘉定的水稻與遙遠的1950年代中國“糧倉”黑龍江——沈少民的故鄉阿城,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并非物理性的關聯,而是幾乎每天都要相伴的大米與生命的記憶。
兒時的記憶中,縱然生活在“大糧倉”,饑餓卻時刻伴隨著這個七口之家。父親離世時,沈少民將大片水稻田描繪于父親的棺木之上,這是年幼的他心中天堂的模樣。
2023年秋天,沈少民在上海嘉源海美術館落成儀式上,被占據美術館一半面積的稻田吸引。金色的稻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種溫暖的質感勾起家鄉的記憶。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食用稻米,當這種記憶鐫刻上全球化通感后,“米”這一主題開始脫離個體敘事,進入更為宏大且微觀的語境之中。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藝術之所以存在,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為了凸顯這種質感,圍繞“米”這一主題,沈少民做了很多研究與探索。將一個字、一件實物拓展成一個課題、一種現象,這是他尤為擅長的小中見大,微觀中見宏觀。
沈少民多年好友、藝術史學者、本次展覽策展人巫鴻提及:“展覽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建筑和稻田各自具有極大的張力,沈少民的作品再次加深了這二者的張力。”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首先激發視覺張力的是環繞美術館的直徑近55厘米、長度150米、重達10噸的草繩。這種以稻草秸稈為原料加工而成的草制品,主要起到捆扎、牽引和拉扯的作用,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這條巨大的草繩從稻田延伸至美術館內部,看似強力的草繩,松散地連接著室內外空間。這種仿佛蝸牛的腔體,更像是一種個體處境的隱喻。
在沈少民的人生經歷中,遷徙是一種常態。出生在黑龍江,20多歲到北京做藝術家,親歷文學和藝術激情澎湃的1980年代。那段難以復刻的歲月至今仍殘留在他的氣息中。在沈少民給《藝術栗子》的700余頁的作品集中,三分之一被詩歌占據。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詩歌與藝術數次同時出現在沈少民的創作中。藝術家將展覽視為一整件作品,一反以往一件作品一個名字的形式,偶爾用詩歌指代無名的作品,諸如“還有很多稻草,互相牽掛”“還有很多稻草,成為永遠”……1320塊由稻草灰壓制的墨磚,每塊磚上都刻有藝術家的詩歌,最終以“始終我是我自己的結果”幾個大字終結,在美術館入口處成為一座《水稻紀念碑》,悲壯而肅穆。
詩歌建立了一個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通道:“如何拉近觀眾和作品之間關系,盡量讓他們看懂,又不能太直接地告訴他們一個結果?我選擇了用詩歌。因為詩歌提出了一種感覺,并非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
東北智慧
作品集中還有三分之一是方案,這是1980年代末沈少民到澳大利亞后形成的工作方法。這是一段重要的遷徙經歷。沒有出國,或許他要晚很多年才能成為悉尼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釜山雙年展等雙年展“常客”,也或許他會困于一個固定的世界觀很多年。
在澳洲期間,沈少民發現只有調整看事物的角度,才能在尋常中發現全新的藝術創作語匯。親歷語言和文化沖擊帶來的疑惑,他選擇將這份“不適”和“尷尬”通過藝術表現出來,也由此帶入華人特有的邊界、移民和身份認同等問題。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澳洲為沈少民補上了創作中的重要一課。有自由卻沒有錢,這種境況影響了作品的實現,卻打開了創作的心智:“藝術家有的用腦子,有的用心,有感觸就會刨根問底,要做就要做得徹底。”
澳洲做的很多大作品的方案,最終在2002年回到黑龍江大慶完成;在澳洲用印有中英文的報紙、地毯,燃燒后編織在一起做作品,這種手法也延續到嘉源海美術館展廳之內。
1985年,沈少民在《美術報》上發表一篇題為《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文章,直到現在,他的每件作品、每個展覽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但無形中,語言、手法、關注點都帶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不同形態、題材、問題的作品中,總能找到獨特的沈少民氣息。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20多歲才離開東北,沈少民坦誠自己帶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東北智慧。看似大大咧咧,實際上經過了周密的策劃,智慧里透著幽默。看似簡單直接的作品背后,透著強大的語言邏輯以及周密的工作秩序。
在沈少民的記憶中,有些事情似乎早有預兆。小時候在阿城,他的外號是“軍師”,專門負責出謀劃策。現在成為藝術家,他也會經常冒出很多方案,很多因為客觀原因沒有辦法實現,就放入了作品集中。
跨地域遷徙豐滿且跨越了沈少民的東北底色。擁有國際化視野和微妙的洞察力,關心社會與人類發展進程,以現實為錨點,看似簡單粗暴卻邏輯縝密。他可以以小見大,以“鯉魚”代表移民問題;也可以打破一切藝術形式,在媒介中游刃有余,裝置、影像、紀錄片、觀念繪畫、詩歌、公共藝術來者不拒。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嘉源海美術館的個展,讓藝術家充分感受到方案實現的快感。僅以“米”為核心,他就可以創作出數十種方案。以田中收割后剩余的稻草為原料,一部分做成手工紙“稻紙”,在稻草原本的軀體上進行自我表達,繪制出一幅幅希望圖景;另一部分稻草焚燒成灰,采用古徽州制墨法做成“稻墨”。在火焰之下,萬物實現等值交換。
刨根問底,這是沈少民工作方法的核心。一旦觸動了,就會把研究進行到底,直至徹底了解。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過往,沈少民的很多作品是基于特定事件而創作,這類作品被他稱為“事件作品”;此次,他成為事件的發起人,以“米”為主題,除了展開藝術與科學的研究,同時基于“記憶”本身,發起了“米信計劃”——收集與米有關的記憶。
幾十封來自五湖四海的關于米的記憶,與藝術家的記憶交織在一起。為了展覽,沈少民深入調研了關于米的歷史、文化、社會,同時借由“米信計劃”揭開了一段段隱秘卻無比真實的歷史。這恰與藝術家對人類學研究的興趣相契合。
做明天的藝術
近些年,沈少民愈發關注跨學科研究。2012年與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成立“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通過一個個項目與展覽,實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接力”方案。沒有學過藝術,這個曾經的短板在持續不斷的創作中,反而成為他的法門。以作品說話,打破美術史的固有系統和邊界,這是他最感興趣的。
沈少民在展廳導覽
進入21世紀,沈少民愈發在國際藝術界受到矚目后,他的工作室軌跡開始隨著創作遷徙——從北京到廣州,再到深圳。因為通常需要大型的制作現場和團隊協作,加上在深圳大學研究中心任職,他留在深圳的時間更多,也因此有了更多跨學科研究與實踐。
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中,從與上海農科院、科學館和自然博物館共同進行的水稻物種研究,到以水稻為原材料和母題進行的藝術創作,沈少民以一個中國漢字展開對于水稻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觀察,以及這些小小的稻谷編織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與生活經驗。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嘉源海美術館公共區域的巨型書架上擺滿了水稻標本,藝術家攜手上海市生物基因中心帶來全球上千種稻種與大米樣品,這些標本同樣蔓延在展廳內。這部水稻編年史仿佛一部生命簡史,編織出一部關于人類與自然、歷史與文化交織的宏大敘事。
對于地域遷徙,藝術家也自覺對于創作的演進至關重要。“這就好比如果我沒有來到深圳,就不會有使用33噸海鹽創作的《海的紀念碑》;在澳大利亞,我會想失蹤的魚,將法庭轉變為展廳,法官和聽眾都成為我的材料。”沈少民說。
地域帶來的只是一種激發、一種體驗,創作的核心依然是藝術家眼中看到、心中想到的世界以及問題。與其說他更關注的是社會以及時代的變遷,不如說他在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記錄影響文明進程的瞬間。
沈少民個展“米:吃進胃里的詩歌”
2024.11.3-2025.3.2 上海嘉源海美術館
展覽期間,嘉源海美術館室外稻田與室內天井中,分別用稻草拴著羊。沈少民為羊設定了一個條件,如果羊可以吃掉纏在身上的草繩,便可以獲得自由。最終,因為現實原因,他們每天都在喂養羊,羊自然沒有吃掉草繩的理由和動力。
這是大多數人面臨的困境。臨近從心之年,從事藝術近50年,至今依然很難將沈少民在藝術史中歸類。這也正是他常說的“首先能走出藝術史,才能進入藝術史”。形成自己獨有的世界觀、藝術觀后,他已經從蝸牛的殼中走了出來,一度綁在身上的繩索和羈絆早已掙脫,獲得了創作上的自由。
“我們要站在今天,做明天的藝術。”這是沈少民作品集中的最后一句話。
文字|顧博、張火火
圖片|嘉源海美術館、沈少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