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在歷史上有過很多“高光”時刻,從周人立國到秦人崛起,再到上世紀30-40年代支援前線的“工合運動”,每一筆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頭戲”。
而在這些“高光”時刻中,被后人評價為“最不可思議”的時刻,竟然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寶雞。當時文化界的大文豪老舍先生和茅盾先生,親自到過寶雞、親眼見識過寶雞戰時的昂揚狀態,都大為驚嘆,并且紛紛寫下詩篇,贊嘆寶雞人的偉大。
工合運動
抗戰時期,大部分國內地區尤其是沿海區域都生靈涂炭,民間的景象更是慘不忍睹,不是斷壁殘垣、田地荒蕪,就是工廠關閉、市場蕭條。
但是,當時的寶雞卻是另一番景象:從東邊的十里鋪,到西邊的福臨堡,一座座工廠廠房相連接,煙囪冒著黑煙,縣城外熱鬧的新市區,商人忙忙碌碌;縣城里車水馬龍、商鋪鱗次櫛比,生意興隆。
- “瘋狂”生產的寶雞人
1939年夏天,老舍作為文藝界的代表,打算到西北去慰問抗戰的將士們。在路途中,他們一行人在寶雞停留了一天,就只是這一天,讓老舍先生大為驚嘆,因為他竟然在戰時舉國蕭條的時期,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經濟繁榮的城市。
老舍先生在寶雞的第一站,到達的是鳳縣的雙石鋪,而當時的雙石鋪正是“工合運動”事務所所在地。
1939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到了鳳縣,在雙石鋪鎮成立了“工合運動”事務所,專門組織群眾制造軍需、民用物資,支援抗戰前線。
前方炮火連天,寶雞“工合運動”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搞生產。老舍在他的文章中寫道:“聽,車輪急轉、人馬喧呼,汽車鳴笛、馬達突突!”
工合運動
“工合運動”帶動整個寶雞人投入到支援抗戰一線的生產中,除了鳳縣雙石鋪,寶雞縣城、隴縣、鳳翔都設有“工合運動”的事務所。
其中,寶雞縣城的事務所,就在現在渭濱區的永清村,當時還叫永清堡村。村里設有紡織社,寶雞人叫紡毛站,這里的人們大量生產毛線。
當時的益門堡有一家紡織地毯的工廠,永清村的村民,或者用驢子或者干脆自己用肩膀,將地毯廠的羊毛運送回來,然后分發給每戶。婦女們將這些羊毛,紡織成毛線,再送到其他工廠編織成軍毯,送給前線打仗的部隊。
合作社揀羊毛的人
這些“瘋狂”生產的場景,在老舍眼里,像是新生一般。工人們和義務勞動的農民們,制作著刀斧,有的人在街道上搭起草棚、擺上貨物,更有人像敲鼓一樣敲打著鍋勺。
從幼小的孩子,到年邁的老人,竟然都把戰時的流亡和艱苦,變成了激情昂揚的自立自強。
- “偷偷摸摸”的寶雞人
然而,抗戰時期,沒有哪一片國土是完全安寧的,在寶雞如火如荼進行后方生產的同時,也沒能躲過敵機的轟炸。
史料中的真實數據記載:1938年4月到1944年4月,日軍先后26次出動243架次飛機轟炸寶雞,投彈1178枚,炸死群眾525人,炸傷449人,炸毀房屋1134間。
在戰火紛飛中,寶雞城涌動著抗日救亡的吶喊。
永清堡村就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在寶雞地下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寶雞的“小延安”。
“工合運動”的毛紡廠成立后,一批地下黨員“藏身”于此,帶領文藝隊在寶雞18個村子演話劇,進行抗戰宣傳。
這里還誕生了一份《西北工合》的刊物,登載著從延安和西安傳來的抗戰材料,這本刊物在永清堡村被秘密傳閱。
婦女們晚上則來到夜校學習識字,聽共產黨員宣講抗日和革命的道理。在民族危難之際,人人都沒有閑著。
媳婦們做軍鞋、婆婆們縫棉被,家里有兩個或三個男孩子的,必有一個壯小伙上了前線。年老的讀書先生,把毛筆蘸滿墨汁,書寫著救亡圖存的字句!
注: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自《寶雞中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