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藝術家歆迪一直以“螺”作為創作主題,這些作品充滿建筑的形式感,也為油畫、筆觸本身特性的表達提供空間和理由。生命、時空、自我構建、本體覺知,這些都是她創作中的關鍵詞。透過這些,藝術家讓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從而讓觀眾在新的視角中感知生命體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尋找承載生命的容器
在個展“自然選擇”中,大大小小的螺殼繪畫掛滿伯年藝術空間的四層展廳,令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作品中被放大的細節的魅力。
歆迪個展“自然選擇”
2024.11.02-12.01 伯年藝術空間
歆迪《建筑師》
布面油畫 160×140cm 2024
《建筑師》是此次個展中的最新作品,描繪的是一只綴殼螺。綴殼螺會將石塊、貝殼和珊瑚等黏在自己身上,形成奇特的螺旋狀黏合,起到偽裝的作用。在藝術家看來,綴殼螺就像大海中的建筑師,這種來自生物特性的建造,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處。
畫中這只經過藝術語言轉化的綴殼螺,由層次豐富的紫色和金色組成,其中對紫色的使用尤為令人驚嘆。不同純度、灰度、明度、冷暖的變化,幾乎橫跨了紫色的整個色盤。附著在螺身表面的大量寄生貝殼碎片,在不同的色相中與紫色、黃色保持著對話,形成一道色彩的激流,宛如音樂中的“主題與變奏”。
歆迪《建筑師》局部
螺殼是生命體留下的年輪,是生命不斷生長的無聲記錄,將生命的遭遇銘刻在表面。歆迪運用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色彩,記錄下生命的美好與豐盛。
歆迪對《藝術栗子》說:“事物片段化的表達,是平時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視角,在熟悉和陌生之間,才是回憶和情感最適合表達的場域。”這種被忽視的親密感,令人與世界的關系變得疏離,只有在近距離的審視之下,萬物之間的差異才能體現出來,個體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她在畫中創造出這樣一種觀看視角,就是為了讓人們重新意識到個體的價值。
2022年,歆迪無意中看到老家里收藏的幾枚海螺殼。“這些螺殼不就像被困住的我們一樣脆弱嗎?”這些螺殼隨著她一道來到畫室,于是,她畫出了第一幅以螺殼為主題的繪畫,命名為《無限的容器之一》。
歆迪個展“自然選擇”
2024.11.02-12.01 伯年藝術空間
歆迪《無限的容器之一》
布面油畫 50×50cm 2022
這是一只綺獅螺,羅塔位于畫面的正中心,右旋著畫出了一條完美的螺旋線,由此構成畫面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白色的棱角圖案在螺身上展開,形成輻射般的韻律。歆迪處理了每一個圖案的細小差異:方圓、厚薄、平欹,用筆松弛卻面面俱到。
在這幅畫中,時間和生命沿著一條螺旋線緩緩展開,仿佛電影膠片般播放著漫長的一生。這條線里似乎隱藏著生命的秘密,如今如此清晰地展現在眼前,簡單而優雅。迷惘、孤獨、失意,抑或快樂、滿足、得意,生命終將形成一個飽滿的圓。作品完成后,歆迪找到了契合自己對生命感受的表達方式。
歆迪個展“自然選擇”
2024.11.02-12.01 伯年藝術空間
歆迪《無限的容器之九》
布面油畫 50×50cm 2023
歆迪《無限的容器之六》
布面油畫 50×50cm 2022
后來,這種螺旋式構圖的作品發展為系列,歆迪在其中找到更多可能性。比如在《無限的容器之九》中,對巴布亞神圣尖螺“V”字形紋理的細致描繪,產生了強烈的動態感;在《無限的容器之六》中,車輪螺表面華麗的紋理,令人不禁聯想到室內明亮的燈光或冥想時產生的幻覺。
在這種抽象性與具象性之間,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眩暈感和恍惚感,令這些螺紋指向了存在的多重性:既是向外擴張的生長,也是向內收斂的沉思;既是物質性的容器,也是精神性的棲居所。
日常瑣碎中搜集真實情感
歆迪會把跟自己經歷有關的物品留存下來: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根羽毛或者一本書。對她而言,保留物件和保留照片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影像是靜態的、關乎視覺的,而一件物品,首先要與其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聯系,物品才會始終陪伴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歆迪工作室
歆迪將平時難以看清的細節和色彩捕捉下來。拇指或至多巴掌大小的螺殼,經過放大之后,具有令人驚嘆的美感和節律,在美學的意義上,其“存在感”才能為人所感知。歆迪說,她不會預先想好作品完成的樣子,而是在繪畫的過程中跟隨感覺不斷調整。
因此,一個“物”是“全息”的,雖然從環境中離開,卻保留著關于整個場景的氣味、觸感和情緒。在歆迪的作品中,一個物體的局部也是如此,盡管物體已難以辨識,但通過紋理、圖案、褶皺和磨損,卻能夠一直追尋到過往,甚至情感的故事。在她筆下,事物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一方面,抽象到幾乎無法辨認的地步;另一方面,具體到充滿了哪怕最細微的情感波瀾。
藝術家歆迪
歆迪1990年出生于溫州,自幼學習繪畫。正是因為早年的訓練,她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極高,在畢業多年后遲遲不肯展出。
考上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后,歆迪選擇了第一工作室——歷史與主題性工作室。很快,她發現自己對通過描繪物來表達情感和想法的創作方式更感興趣。“人跟物件相比,其實要復雜得多。語言、行為、圖像都具有欺騙性,反而在物的身上,誠實地保留了很多人的生活痕跡,通過外物更容易窺見人的多面性。”歆迪告訴《藝術栗子》。
歆迪《鏡面感》
布面油畫 30×24cm 2016
在本科畢業階段,她以女性視角創作了一系列小幅作品,描繪了身體的局部,以及和身體密切相關的物件。《鏡面感》就是其中之一,女性身體被一件珍珠色的厚實服裝緊緊包裹著,特殊質感的面料反射著環境,作品傳達了顯而易見的女性主題:女性的內在自我在外部世界中消失。
《權力》創作于2018年,在黑色的背景中,中央赫然出現一團白色的織物,半透明的布褶層層堆疊,一股褪色的、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條連體裙的上半部分被有意去掉了,只留下巨大的裙擺。歆迪用充滿表現力的筆觸描繪了每一道褶皺的變化。裙子的表層向兩側掀開,中間的部分瀑布般傾注下來,如同語言和情感的強烈宣泄。
歆迪《權力》
布面油畫 80×70cm 2018
物品是我們存在于世的證明,我們選擇了什么,如何使用,遭遇了什么,都深深地銘刻在物體表面。除了留下這些痕跡,恐怕再也沒有什么能夠證明“我們曾經存在過”。當歆迪細致地描繪物體局部時,那絕不是在表達對物的迷戀,而是懷著一種對“存在”入微的審視,用筆觸記錄下每一個可見的和可能的情感起伏。
重塑對自然與生命的認知
創作于2024年的《雙重性之一》和《雙重性之二》,是一次有趣而大膽的試驗,兩幅作品的前景和底圖做了對調,分別表現了同一只螺殼在空間上的內向性和外向性。內與外,似乎形成一個無限循環,一條延展的莫比烏斯環。在這兩件作品中,生命的內部和外部達成統一,物質與精神合二為一。如同她工作室中擺放的那些紀念物,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物件,都是通往內在精神世界的入口。
歆迪個展“自然選擇”
2024.11.02-12.01 伯年藝術空間
歆迪《雙重性之一》
布面油畫 120×120cm 2024
歆迪《雙重性之?》
布面油畫 120×120cm 2024
在展覽開幕前,歆迪決定創作一些更大尺幅的作品,其中一幅名為《自然選擇》,這件作品的名字也是展覽的標題。畫中的主體是三只形態各異的共生螺——金色的蜘蛛螺、紫灰色的牡蠣碎片和粉紅色的海菊,在畫中呈對角線構圖。背景中右旋的線條平衡了畫面的結構。
如果說,歆迪在單只螺殼上面感知到了個體生命的軌跡,三只共生螺則讓她對個體間命運的交織產生思考,合作與犧牲、共生與競爭之間具有視覺上直觀的震撼。這一偶然的發現不僅改變了她對生命的認知,也讓她的繪畫產生更具情感色彩的表現。
歆迪個展“自然選擇”
2024.11.02-12.01 伯年藝術空間
歆迪《自然選擇》
布面油畫 160×120cm 2024
三只共生的螺形成一座塔樓般的生命殘骸,它們緊緊吸附在一起,又各自迸發著強烈的生命意志,宛如夏花般熱烈與絢爛。背景中的螺旋是向內的,帶著一種內省的氣質,令人聯想到海洋或者命運。在運筆上,可以明顯感知到速度和力量,在迅即和決斷中生成一種關乎生死的眩暈感。在這片交織著不同灰度的筆觸與情感的風暴中,在螺殼閃爍的光線中,似乎生命還在延續,萬物在“自然法則”下熱烈生長。
文字|雷鳴
圖片|伯年藝術空間、歆迪
攝影|楊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