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2024中國百強縣》榜單公布后,前四名千億縣都來自“蘇大強”,緊隨其后的便是福建的晉江。
在中國兩千多個縣級市中,晉江被譽為“奇跡之縣”。
在如今國內外市場復蘇乏力、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晉江卻逆勢而上,上半年GDP增速為8.3%,居全國十強縣之首,紡織、鞋服、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更達9.5%。
作為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并稱中國經濟發展“四大模式”之一的“晉江模式”,已成為一種縣域經濟文化的獨特經濟現象。
這個占地僅6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剛過200萬的小城,已集聚了5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5000億元。各類經營主體達30萬戶,算下來平均每7個人里就有一個老板。
晉江風光。圖片來源:晉江經濟報
可40年前,晉江只是福建泉州下面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貧困縣,靠著“八山一水一分田”艱難維生。
從貧困農業縣,逆襲成“5000億縣”,晉江如何做到?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這首閩南歌謠,幾乎就是晉江一路發展的真實寫照。
晉江今天的成績,不是靠天賜,也不是靠運勢,完全是靠晉江人努力奮斗,實打實拼出來的。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還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高產窮縣”,地區生產總值僅1.45億元,人均GDP僅154元。
由于三面臨海,土地鹽堿化嚴重,晉江人難以靠耕作維持生計,只能遠渡重洋,去往異國他鄉討生活。
安平橋,晉江人遠渡重洋從這里出發。陳鈞/攝
閩南一句“欺山莫欺水”,足以說明當地人對于海洋的敬畏,也顯示出那些勇闖波濤者的膽識。
艱辛的出海之路,不分日夜地打拼,書寫下無數閩商的商業傳奇,也感染了晉江人洗腳上田,開始搏擊于時代潮頭。
1979年,晉江市陳埭鎮的農民靠著海外親屬的資助,以合資的方式創辦了“洋埭服裝鞋帽廠”,就此開啟了晉江的逆襲之路。
此后,各類鞋帽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并逐漸蔓延到全縣。
因為想致富,這群農民在創業的道路上努力摸爬滾打著。
361°的丁建通因為家里有四個孩子,窮得實在揭不開鍋,便帶領全家在土坯房內開辦了皮鞋作坊;特步創始人丁水波則在村口簡陋的窩棚里創辦了三興制鞋廠,生產塑料拖鞋;拉板車的許景南用全部積蓄創辦了匹克;丁明亮用家里僅有的150元起家,創立了德爾惠;林開福也同時在晉江開了一家海外代工鞋廠,即貴人鳥的前身。
中國十大運動品牌,大部分都誕生于晉江。圖片來源:中國鞋網
與此同時,年僅16歲的丁世忠拉著村里生產的600雙鞋北上沿街叫賣,漂泊4年后才回到陳埭鎮老家,創立了自己的制鞋坊,這便是安踏的前身……
安踏創始人丁世忠
鞋服行業只是那時熱火朝天創業浪潮中的一角,從五金配件到零食,幾乎每個晉江人都在想辦法賺錢。
那時,恒安集團創始人許連捷組建了一支運輸車隊,每天拉貨的同時,還探聽著各行各業的動態。
當他了解到工廠越來越多,勞保用品市場火熱時,立即用拉貨攢下的錢,跟幾個同鄉一起創辦了一家勞保服裝廠,代工生產勞保產品。
“時代不一樣了,天上不下雨了,開始下金子了!” 彼時的許連捷興奮地說。
恒安集團創始人許連捷,被譽為閩南“商業教父”
后來,“恒安實業”發展成為晉江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婦幼衛生用品制造商,旗下擁有安爾樂、七度空間、安兒樂、心相印四大品牌;
在休閑食品領域,晉江還誕生了盼盼、蠟筆小新等一批品牌,每年產出的休閑食品占據全國約20%。
愛拼才會贏,敢闖路更寬。
昔日荒蕪貧窮的鹽堿地之上,陡然生長出了一座座作坊小廠。一家一戶的力量或許單薄,但當整個鎮、整個縣都行動起來,規模就非同一般了。
晉江塘岸街舊貌
到1984年,陳埭鎮的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到了1.1億元,成為福建省首個億元鎮。
隨后十多年內,晉江各地涌現出太多敢拼敢闖的創業者,三千多家大大小小的制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那些渴望摘掉貧困的帽子的創業者,以破釜沉舟之勢,譜寫了晉江經濟最初的故事。
有人可能好奇,晉江鞋服產業為何如此興旺,能走出如安踏、特步、361°、七匹狼、貴人鳥、德爾惠....這些耳熟能詳的“國貨之光”?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人撬動財富的原點是“三來一補”的貿易加工方式,靠的是當年出海僑眷的照顧。
晉江幾乎所有民房、農舍都改造成了加工作坊,日夜不停趕單,“接過的錢都在滴水,全是汗”。
早期晉江鄉鎮企業車間
隨后,晉江又憑借OEM(加工貼牌)模式將小作坊脫胎換骨為制造工廠,讓晉江鞋服產業逐漸火了起來。
隨著產業越做越大,晉江鞋服廠商不再滿足充當外資企業的代工廠,只賺點辛苦錢,希望通過創立自主品牌提升產品價格。
九十年代末,晉江陷入洶涌澎湃的市場大潮,如同遷徙的象群,開始尋覓新方向。
許多不愿低眉的晉江商人,盯著自己媲美國際品質的產品市場出神,“如果這些衣服能貼自己的標多好”。
彼時,中國即將加入WTO,國貨也進入新階段:順應潮流變化,自己做品牌。
在北京批發鞋子的丁世忠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市場上很多質量并不好的仿制品,印上耐克的商標后,價格和銷量就能翻好幾倍。
丁世忠
受到啟發的丁世忠立即返回晉江,在和家里人商量后,給自家鞋類產品取名“安踏”。
1999年,安踏以80萬元邀請乒乓球世界冠軍孔令輝擔任形象代言人,并在CCTV-5持續投放百萬元廣告,正式開啟晉江鞋服產業品牌之路。
安踏請孔令輝代言,幾乎把全年的利潤都砸進了廣告里。圖片來源:
2000年,隨著孔令輝力挽狂瀾,擊敗瑞典“乒壇王者”瓦爾德內爾,他代言的安踏也一炮而紅,當年便實現了2億元營收。
看到安踏自創品牌帶來的效益,再也坐不住的晉江系運動品牌開始頻繁冠名體育頻道,一度將央視體育頻道重金砸成了“晉江頻道”。
在央視的加持下,時間仿佛在晉江按下了“加速鍵”,晉江鞋服產業逐漸形成從“一根絲”到“一雙鞋”完整產業鏈體系,成為國內制造業領軍者。
2004年,七匹狼正式登陸深交所中小企業板,成為福建省首家服裝上市企業,隨后又憑借兩度攜手“皇馬”中國行,讓晉江鞋服產業搶足了風頭。
福建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尤其2008年奧運會前后,隨著全民運動的興起,晉江的運動品牌們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全盛時期,幾乎遍布國內所有大街小巷。
占據市場半壁江山的晉江鞋業,也榮獲“中國鞋都”的贊譽。
晉江國際鞋紡城
除了鞋服產業,“搞錢”也印刻入每一個晉江人的DNA里。
全國每五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晉江制造”、每三把傘就有一把出自晉江、每三件泳衣就有一件產自晉江,每四套品牌男裝就有一套源自晉江,全國60%外墻磚也來自晉江……“晉江造”幾乎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2010年,福布斯公布的華人富豪榜中,晉江籍企業家已陸續占到三分之二。
2013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晉江籍榜單
那年,也是國貨的“高光時刻”,最先將中國稱為“世界工廠”的日本媒體稱,日本七成墓碑都是中國制造……甚至,奧巴馬電視演講呼吁重振美國工業,背后起重機上旗幟卻露出了中國廠商“振華”。
這是屬于國貨的新傳奇,也是晉江多元產業走入世界的縮影。
遺憾的是,當中國制造不斷填充世界迎來輝煌時,大批中國工廠也因無序生長,帶來市場的快速飽和。
2012年之后,隨著行業競爭加劇,海外代工的優勢和利潤空間開始萎縮,本土的品牌消費力也受到國外品牌擠壓,晉江鞋服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庫存壓力。
僅2012年上半年,國內42家上市鞋服企業庫存總量就高達483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
店里囤積待售的鞋子
巨大的庫存壓力下,晉江鞋服品牌不得不“含淚甩賣”,嚴重影響了品牌的利潤和形象。
對于晉江而言,續寫傳奇,既要擁抱市場變化,也要學會辨識風浪的方向。
很多時候,逆轉往往發生在周期交替時。
從早年闖進風急浪高的大海討生活,到被卷入突然襲來的行業風暴,身為閩南人的晉江人并不畏懼困難。
一邊哼著“愛拼才會贏”,一邊念叨“媽祖庇佑”,與命運抗爭之后沉淀下來的那份堅毅與自信,反而更激發起晉江人的拼勁。
安踏通過實現零售導向轉型,憑借精準的訂單指引,鼓勵經銷商靈活地采取補單,成為晉江第一個度過庫存危機的鞋服企業。
峰回路轉后,就有柳暗花明。
2014年,安踏改變生產與銷售策略,通過收集顧客反饋意見,推出一系列高品質,也讓人買得起運動鞋品類,使得當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9.32%,畫出了一道亮眼的增長曲線。
安踏線下實體店
絕處逢生,有生機,更有機遇。
在“質量立市”“品牌立市”“資本興市”指引下,晉江重塑產品品質同時,也開始將“晉江制造”往“晉江智造”方向推進。
晉江企業成功,絕大多數都是因為企業幾十年始終深耕一個行業,且將其做到極致,并不斷提升科研創新,才有了“中國鞋都”“中國傘都”“中國拉鏈之都”“中國體育之都”等16個國字號區域品牌。
晉江系部分品牌
實體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唯有不斷提升品質,才能真正將危機化為生機。
比如專注于“拉鏈”的潯興集團,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拉鏈企業。
不要小看一根看似普通的拉鏈,背后其實涉及14個一級學科、44個二級學科,材料、結構、設備、功能等上百道工序,處處都要花心思研究。
正是通過與國內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多年深度合作,潯興集團才讓小小的拉鏈“飛上天”。
潯興公司生產車間。劉翼/攝
今年4月,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其中的航天服拉鏈就是由潯興集團自主研發提供;從2016年神舟十一號開始,潯興拉鏈已伴隨中國航天員先后8次遨游天際。
甚至,“晉江鞋”也悄悄進化成了高科技模樣,361°一款重量僅98克的超輕碳板跑鞋,不僅震驚業內,也讓海外客商對晉江“智造”有了切身感受。
361°“CQT碳臨界科技”產品
所有的傳奇,不在于時光漫長,而在于那份毫不動搖地堅守。
圍繞“先進制造業立市、高新產業強市、現代服務業興市”等一系列新實體經濟發展思路,晉江始終保持“咬住實體不放松”的定力,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實。
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可以說是晉江崛起的“法寶”,而堅定發展和扶持民營企業,才是城市的立足之本,更是“晉江經驗”傳承的核心。
歸納起來,“晉江經驗”就是在“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環境下,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
堅持重實業、重市場、重品牌的“晉江經驗”,不僅讓晉江眾多民營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成為一個個令人稱贊的“國貨之光”,也讓晉江成為唯一以縣域經濟形態邁上地緣經濟舞臺的“奇跡之城”。
圖片來源:晉江市人民政府官網
時至今日,“晉江經驗”依然是當下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參考與借鑒。
這背后也正是晉江歷屆政府堅持打造“有限—有為型政府”,扮演好“引路人”“推車員”和“服務員”三種角色,想方設法鼓勵、支持和引導廣大民營企業發展,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的生動體現。
昔日只能靠政府財政補貼慘淡維持生計的“農業窮縣”,居然脫胎換骨成為福建首富縣、中國百強縣,晉江不僅是中國制造業發展與提升的縮影,更是新時代境遇下的可貴范本。
1992年晉江撤縣
從“三來一補”到“質量立市”,從“品牌強市”到“資本上市”,從“創新驅動”到“數智轉型”等不同發展階段,晉江人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膽識,如今已擁有市場經營主體超32萬戶,擁有1個超3000億元(鞋服)、1個超千億元(紡織)、2個超500億元(建材、食品)、2個超300億元(智能裝備、醫療健康)產業集群;擁有上市企業5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55家……涌現出一大批實體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強則國家強。
時光記憶中的晉江,探索之路未停,新的故事篇章依然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