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創作的家訓。該書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
《顏氏家訓》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生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文學家、教育家。學術上,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所著書大多已亡佚,今存《顏氏家訓》和《還冤志》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有輯本。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沒有讀遍天下書,不能隨便去校改別人的文章。
感悟:雌黃,古人常用雌黃涂改文字,故稱亂改、亂說為妄下雌黃和信口雌黃。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求實精神,學術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不要隨便去指責別人的學問水平。
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摘自《顏氏家訓·序致篇》
解釋:早晨有過失,晚上就要醒悟;昨天做錯了事,今天則應悔改。
感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
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
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少年時能堅持學習的人,好比太陽升起時的光芒;老年時仍學習者,好比端著蠟燭在夜晚行走,尚能勝得過直到去世而仍沒有這種認識的人。
感悟:不論年齡如何,都應該不間斷地學習,保持智慧的光芒,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無止境的,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的,年輕時,學是為了理想與安定;中年時,學是為了補充空洞的心靈;老年時,學則是一種意境,自樂其中。
巧偽不如拙誠。
摘自《顏氏家訓·名實篇》
解釋:奸巧詭詐,不如笨拙而誠實。
感悟:做人做事應當以誠待人,坦率真誠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
自古明王圣帝,
猶須勤學,況凡庶乎!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從古以來的賢王圣帝,還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是普通百姓之人呢!
感悟:人應該勤奮學習、自我提高,比我優秀的人都在努力學習,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6-
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光陰似箭,應該珍惜,它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還。
感悟: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惜光陰,努力成就一番事業。
-7-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
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材;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于事無補;智力平常的人,不教導就不會懂得事理。
解釋:每個人具有不同的天賦,這種天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稟賦一般的多數人,都必須踏踏實實地學習才能掌握知識。
-8-
婚姻勿貪勢家。
摘自《顏氏家訓·止足篇》
解釋:婚姻不可貪圖高攀權勢之家。
感悟:婚姻不應該貪圖社會地位的攀升或財富的積累,而應該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相關愛的基礎上。
-9-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摘自《顏氏家訓·文章篇》
解釋:天資愚笨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學懂,那么你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和不斷精熟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感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10-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
感悟:家庭教育既要有威嚴的一面,也要有慈愛的一面。
-11-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學習風氣是否濃厚,取決于社會是否重視教育。
感悟:學習風氣與社會重視實用性有著密切關系。社會若重視知識實用,學習風氣自然濃厚,反之則荒廢。要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12-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
感悟:此句強調教育子女應當及時、及早入手,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及早實施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這里的教育并非是指知識層面,而主要是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正所謂三歲看大,六歲看老。
-13-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
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
感悟:此句古語反映了古今教育中偏愛的現象,正所謂心臟都長在一側,又怎么能做到不偏愛呢?在家庭教育中不應對子女有偏袒,盡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14-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
猶貌甚惡而責妍影于鏡也。
摘自《顏氏家訓·名實篇》
解釋:不修善自身而企圖在世間求得美名,就像相貌丑陋而幻想在鏡中照出美好的圖像一樣,不可能實現。
解釋:一個人若想在世間有著好的形象,就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端正自己的行為,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和崇高的名聲。
-15-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
骨肉之愛,不可以簡。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父子之間的關系要嚴肅,不可以過分親昵;骨肉之間的親情之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
感悟:此句古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家庭倫理的重視,也說明了長輩與晚輩關系,要有一定的距離,把握好其中的度。
-16-
兄弟之際,異于他人,
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
摘自《顏氏家訓·兄弟篇》
解釋:兄弟之間的關系,是不同于旁人的,相互期望過高就容易產生不滿,而彼此關系親密的話不滿也就容易消除。
感悟:兄弟之間的相親相愛對于治家來說十分重要。
-17-
止凡人之斗鬩,
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
摘自《顏氏家訓·序致篇》
解釋:要制止兄弟間的爭斗,堯、舜的教導還不如他們自家妻子的誘導規勸。
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
摘自《顏氏家訓·養生篇》
解釋: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毫無原則的茍且偷生。
感悟:生命的珍貴與不可輕視,但也不應茍且偷生,失去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
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
群從疏薄,則僮仆為仇敵矣。
摘自《顏氏家訓·兄弟篇》
解釋:兄弟不和睦,子侄之間就不會互相愛護;子侄不互相愛護,整個家族中的子弟都會互相疏遠,感情淡薄;族中子弟關系疏遠,感情淡薄,則僮仆之間就會相互仇視敵對了。
感悟:上一輩不和睦,往往影響下一輩的交往。
生民之本,
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
摘自《顏氏家訓·治家篇》
解釋:百姓生存的根本,是種植莊稼以解決吃飯的問題,種植桑麻以解決穿衣的問題。
感悟:民以食為天,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更是如此,關注民生問題,確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21-
凡庸之性,
后夫多寵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
摘自《顏氏家訓·后娶篇》
解釋:按照一般人的秉性,后夫大多寵愛前夫的孩子,后妻則必定會虐待前妻的子女。
感悟:此句揭示了家庭的災禍,特別是在封建的嫡長子傳承的制度下,前夫的子女,不敢與自己的子女爭奪家產,所以后父自然就會產生愛心,前妻的孩子,年齡地位一般都在自己的子女之上,沒有一樣不要提防的,所以后母自然不會待見。春秋時期的閔子騫,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中華二十四孝之一蘆衣順母故事的主人翁,年少時就曾被后母虐待,鞭打蘆花車牛返,閔子騫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讓后母改過,待閔子騫如親生。
-22-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摘自《顏氏家訓·名實篇》
解釋:德行高的人不顧名聲,一般人努力揚名,沒有德行的人竭力竊取名聲。
-23-
與惡人居,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摘自《顏氏家訓·慕賢篇》
解釋:若是和惡人在一起,就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己也變得腥臭。
感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4-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
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
摘自《顏氏家訓·兄弟篇》
解釋:人在侍奉兄長時,不應等同于侍奉父親,那為什么埋怨兄長愛弟弟時不如愛兒子呢?
-25-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摘自《顏氏家訓·兄弟篇》
解釋:兄弟,是形體雖分而氣質相連的人。
感悟:血緣關系,它是人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
-26-
父不慈則子不孝,
兄不友則弟不恭,
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摘自《顏氏家訓·治家篇》
解釋:父親不慈愛,子女就不會孝順;兄長不友愛,弟弟就不會恭敬;丈夫不仁義,妻子就不會溫順了。
感悟:父親應該愛護兒子,關心兒子的成長、內心和健康,這樣才能培養出兒子的感恩之心和孝順之行。
-27-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
長成已后,思慮散逸,
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心性純潔無染,長成以后,思慮分散。所以對孩子要早早教育,不要錯失良機。
-28-
一偽喪百誠。
摘自《顏氏家訓·名實篇》
解釋:因為一件事情作假而使得一百件誠實的事情也失去別人的信任。
-29-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
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
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摘自《顏氏家訓·勉學篇》
解釋:人們不管是愚蠢還是聰明,都想要多結識人多經歷事,希望自己見多識廣,卻不肯多讀書,這就好比想吃飽卻不肯認真做飯,想穿暖卻懶得縫制衣服一樣。
-30-
有偏寵者,
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
摘自《顏氏家訓·教子篇》
解釋:對子女過分地溺愛,表面上是對他好,實則會給他招致災禍。
感悟:在教育子女時,不應過分的溺愛他們,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31-
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摘自《顏氏家訓·養生篇》
解釋:學習的人多如牛毛,而有成就的人卻極少。
感悟: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也要要勤奮刻苦、腳踏實地,才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盡人事,聽天命。
-32-
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
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
此君子之所惜哉!
摘自《顏氏家訓·養生篇》
解釋:走上邪惡危險的道路,卷入禍難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滿足而損傷身體,進讒言、藏惡念而致死,君子應該珍惜生命,不應該做這些事。
-33-
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
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
君子不咎也。
摘自《顏氏家訓·養生篇》
解釋:奉行忠孝而被害;做仁義的事而獲罪,舍身保全家,犧牲自己而于國家有利,君子是不會抱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