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博物院里,珍藏著一把國家一級文物——宋靖康李綱锏。該藏品不僅保存完好,其主人更是抗金名臣,除此之外,李綱锏的兩次捐贈,更是增加了其傳奇色彩。
現存于福建博物院的宋靖康李綱锏,重量約3600克,全長96.5厘米,內棱長74.1厘米,配套的锏鞘長76厘米。整體呈四棱狀,致锏尖處逐漸收窄。锏身上刻的“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揭示了它的身世。
李綱锏是截止到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锏實物,雖然歷經897年風霜,但是如今仍然保存完整。在1991年時,因李綱锏制作工藝高超,形制精美,并且對研究宋代冶金、軍事以及使用者都有極高的價值,因此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
锏作為一件冷門兵器,使用者并不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唐秦瓊秦淑寶。而且锏與鞭不同,一般人很容易將其混淆。
嚴格來說,锏亦屬于鞭類,長短造型基本相同。只不過鞭有節而锏無節,锏只通體只有棱,因此只有棱的鞭,就是锏。
該锏最初的主人李綱,也是一位非常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武功文德,以及愛國情懷,也一同隨著寶锏再次浮現在我們眼前。
古語有云:善使鞭锏之將者,不可力敵。能夠將锏作為主戰兵器的人,本身就是力量的一種體現,而且锏作為一種短兵器,主要是近身肉搏時使用的,這也意味著,使用锏的人,通常會與敵人近身絞殺在一起,也是勇氣的體現。
靖康元年,面對著南下的金兵,李綱作為主戰派堅決反對割地議和,并隨后的汴京保衛戰中擔任京城四壁守御使。金兵乘夜攻宣澤門時,親冒矢石率部敵之,斬獲百余人,至旦始退。
后金人再攻通津、景陽等門,李綱親自督戰指揮調度,從卯時殺至酉時,斬首數千級。
這么看來,李綱的形象應該為一勇武的力士。但這么評價仍然是片面了,準確的說李綱乃是一員儒將,不僅有勇氣和力量,更有智慧和韜略。
李綱不僅軍事指揮才能優良,更是忠于朝廷的典范。為官時為百姓著想,上書獻治水之策,并提出“治其源,折其勢,固河防,恤民患,省煩費,廣儲蓄”的發展建議。只可惜御筆詔書“所論不當”,
讓其無法發揮所有的才能。
最終在1140年,時年58歲的李綱病逝于福州。因其貢獻和功績,死后贈少師。1143年贈“太?!保?158年再贈“太師”,1189年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謚號“忠定”。
李綱曾將御賜的所有武器、服飾贈與前來看望他的韓世忠,對就是后來與岳飛并稱為“中興四將”的那個韓世忠,但是獨留這把锏常伴身邊,可見對此锏的喜愛。
可能是北方金兵的壓力一直都在的緣故,李綱并未讓該锏和其一同下葬,該锏所傳何人也并不知曉。
直到1980年,周迅以福州警備區工作人員的身份,前往金雞山后勤修械所檢查工作時,才在倉庫角落意外發現這件傳世神兵——李綱锏。
周迅向上級報告了這一發現,并表示將送交博物館珍藏。該高尚的捐贈行為,也得到了當時新聞界的認可和贊揚。
細問之下,終于發現,原來李綱锏本就是林氏家族家藏,在近代時候確有明確記載。而且林家也將該锏視若珍寶,平時密不示人并深鎖囊匣。
只是后來經歷動蕩年代,家中被查抄,該锏也被作為“四舊”的象征而沒能躲過這次,之后就下落不明。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各地開始著手解決查抄文物的問題,官方宗旨明確,就是“物歸原主”,凡原物還在的,除了規定的違禁品,一律退還被抄人。
因此本著“歸還原主”的原則,當時的福建省博物館將李綱锏退還給林家林中宇。
隨后的1985年5月29日,林中宇在動員下,再次將李綱锏捐獻,成為福建博物館最為重要的館藏之一,直到今天。
神兵锏歷經波折穿越無數個混亂年代,今天靜靜的躺在博物館中,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訴說著千百年來最為動人的故事,而我們則感謝無私的捐贈者讓我們能與這件古锏再次美麗的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