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讓成功可以復制。
文 | 華商韜略 張靜波
上世紀90年代,健力寶曾火遍世界。
其創始人買下紐約帝國大廈一整層,并對美國記者揚言:在中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加起來,都不如健力寶賣得多。
然而,短短十年后,它突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制度:讓成功可以復制】
健力寶,只是滄海一粟。
從愛多VCD到旭日升冰紅茶……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曾誕生過很多紅極一時的品牌,最后曇花一現。
靠一個人或者一款產品,借著風口野蠻生長,被證明并不長久。
隨著產業不斷升級,企業的競爭不再是簡單的產品競爭,而表現為更深層次的人才和創新競爭。
這需要企業轉變觀念,從過去散裝打法,進化為體系化作戰。
華為在早期,也曾經歷了野蠻生長。
在那個活下去才有希望的年代,誰能拿到訂單,誰就是公司的英雄。中國民營企業幾乎都經歷過這樣的草莽階段。
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催人上進,但也極易造成山頭林立的混亂局面。
由于缺乏系統的做事規則和流程,研發、生產、銷售等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溝通,跨部門協作難如登天,導致大量的研發浪費,產品故障率居高不下。
在這種局面下,成功更多靠運氣,是一種偶然。
為了長久地活下去,將偶然變成必然,華為決定:向IBM學習IPD。
IPD,即集成產品開發,是一套基于市場和客戶需求驅動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管理體系。
它被IBM公司的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產品開發方法,并被當今世界500強中大部分的企業所采用。
華為從1998年開始導入IPD。
管理層頂著巨大壓力,克服了資源投入、組織調整、人員培訓等諸多困難,對原有的產品研發流程進行徹底重構。
“削足適履穿美國鞋,學不好就殺頭,就地正法!”
事實證明,這種破釜沉舟式的改造,效果立竿見影。
導入IPD后,華為的產品創新力顯著提升,項目開發周期和成本大幅縮減,產品質量和客戶滿意度不斷提升,市場響應速度更快。
過去,很多人做事靠拍腦袋。
有了IPD,所有人都清楚如何做正確的事并把事情做正確,最終源源不斷地開發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IPD有很多核心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兩點:
其一是,做正確的事,真正從市場需求出發,在新產品進入開發流程之前,就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
其二是,把事情做正確,在研發過程中,通過流程、體系,包括數字化平臺的支撐,提升產品開發效率,減少浪費。
IPD從根本上扭轉了華為的運營體系,使其從依賴個人英雄主義,轉變為依靠管理制度來推出有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有力支撐了華為快速發展和全球化擴張。
1998年引入IPD之前,華為的年銷售額僅89億元,員工人數不足萬人,業務主要分布在國內。
引入IPD之后,其業務快速擴張,2023年銷售額突破7500億元,增長近百倍。
可以說,華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IPD。
打造爆品,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但殘酷的現實是,大量產品都沉沒在了冰山之下。
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曾公布過一組數據:
在中國,平均每小時有兩個新產品推向市場,與此同時,也有至少兩個產品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如何從偶然到必然,讓成功可以復制?
從IBM到華為,乃至近八成的世界500強企業,用IPD的成功實踐給出了答案,它也因此風靡海內外。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推行IPD體系。
【文化:再強大的制度,也需要人執行】
IPD的本質,是通過市場導向的創新,實現商業成功。
它用制度化、體系化的方式,保障企業可源源不斷推出高質量的產品,從而將成功從偶然變為必然。
但制度再強大,最終也要靠人來執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IPD可針對研發管理中的諸多問題,比如項目管理責權不清等進行流程優化。
但這些制度優化,最終的落實效果,是由人決定的。
歷史告訴我們,企業文化深刻影響員工的行為、態度以及整個組織的運作方式。
華為導入IPD之所以取得成功,背后離不開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
華為的企業文化有很多,其中最核心也是外界常常忽視的一條是,以客戶為中心。
早期的華為,活下去是第一要務,這就決定了它必須以客戶為中心。
當年開拓農村市場,由于農村老鼠多,經常鉆機柜里咬斷電線,導致客戶網絡中斷。在華跨國企業對此不屑,認為不是自己該負責的。
但華為認為,客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不但負責到底,還專門開發出防啃咬線材。
征戰歐洲市場時,當客戶希望開發一種小型3G機柜,被其他大廠拒絕時,又是華為站了出來,用分布式基站解了對方燃眉之急。
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最終讓華為在全球市場上勢如破竹。
無論防啃咬線材,還是分布式基站,華為員工在面對客戶需求時,似乎總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兒。
這股拼勁,源于華為另一個重要的企業文化:以奮斗者為本。
與人一樣,任何組織時間長了,都會滋生惰性,這種惰性會嚴重侵蝕組織的戰斗力。
以奮斗者為本,就是華為對抗組織惰性的武器。早期的行軍床文化,就是這種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
在這種文化的激勵下,華為人奮戰在一線,在很多地方成了最美的逆行者。
可是,光有奮斗精神還不行,一個組織或者個人,如果自我封閉,會逐漸走向不斷熵增的死胡同。
為了對抗熵增,華為秉持開放心態,對外始終開放,在內部堅持自我批評。
很多人不知道,華為有一支神秘藍軍,其任務是在內部搞對抗,對公司現行政策進行尖銳批評。
這支藍軍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當年終端業務被放棄時,是藍軍的一份報告,改變了高層態度,才有了今天華為手機的輝煌。
資源會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正是在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支撐下,華為成功導入了IPD,并隨著環境的改變,不斷優化迭代。
【雙輪驅動:破解中國企業長勝之道】
今天,隨著數字中國的建設,很多企業正在加快數智化轉型。
但數智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面臨資金、技術的挑戰,更是一次制度和文化變革。
很多數智化轉型失敗案例,究其原因,并非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和思想問題。
比如,高層不重視、技術和業務兩層皮、內部意見不統一,等等。對于這些痛點,很多數字原生的云服務商并不了解。
相比之下,華為40多年扎根傳統制造業,在自身數字化轉型,包括導入IPD的過程中,踩過很多的坑。
這些經驗的積累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華為云也因此更懂制造業。
為了更好地助力企業數智化轉型,華為云針對管理者、軟件工程師等,推出一系列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
其中,針對管理者,專門舉辦了華為IPD實踐高研班和華為云文化與核心價值觀高研班。
這是華為云的一次新嘗試。
IPD實踐高研班,針對企業研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逐一給出解答。企業文化高研班則從制度到文化,為企業數智化轉型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除了這兩個班,華為云還在11月1日正式啟動雙十一活動,貫穿整個11月。
期間,會有一系列豐富的數字化產品,助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克服數智化轉型困難。
無論IPD和企業文化高研班,還是雙十一活動,華為云用一種新的玩法,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
通過數智化轉型,幫助企業降低中長期的綜合成本,實現更科學的投入和更高效的回報。
今天,在數智化轉型和云服務這個市場上,競爭十分激烈,不少廠商甚至祭出了價格戰這個大殺器。
但數字化轉型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很多看似低價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大的隱形代價。
華為云希望以全新的價值主張,將行業拉出價格戰的泥沼,通過長期價值和技術優勢,真正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穩定的業務增長。
數智化轉型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降本增效,不斷創新業務,從而增強競爭力,長久地活下去。
如何把偶然變成必然,長久地活下去,這是任何一個組織都面臨的挑戰,也是困擾中國企業幾十年的難題。
今天,在數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華為云將自己的能力輻射向更多企業,助力企業數智化升級。
它以文化為翼、以價值為舵,用雙輪驅動為中國企業找到了一條長勝之道。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