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賦詞曲20位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
吳國發
2024年11月20日
內容提要:本文介紹中國古代詩賦詞曲20位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按照出生時間順序,20位杰出人物是屈原,司馬相如,曹植,謝靈運,賀知章,王維,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李賀,蘇軾,黃庭堅,辛棄疾,陸游,楊萬里,馬致遠,楊慎,唐寅,納蘭性德。
關鍵詞:詩歌 詩詞 歌賦 散曲 詩人 文學家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精華,是人類文化獨一無二的奇葩。
中國古代詩詞界有很多杰出人物。我們精心挑選20位詩賦詞曲杰出人物,按照人物出生地時間順序逐一簡略介紹,并列出其代表作。
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
詩賦詞曲杰出人物的姓名及其稱號
我們先列述中國古代詩詞界20位杰出人物的姓名及稱號,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排列如下:
(1)屈原: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詩魂。
(2)司馬相如:美男子;賦圣,辭宗。
(3)曹植:神童;賦神,文學家,詩人。
(4)謝靈運:詩人,文學家,山水詩派鼻祖。
(5)賀知章:詩狂;書法家,與張旭、懷素合稱“唐草三杰”。
(6)王維:詩佛,畫家,南宗山水畫鼻祖;政治家。
(7)李白:詩仙,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酒仙。
(8)杜甫:詩圣,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與李白并稱“李杜”。
(9)劉禹錫:詩豪;唯物主義哲學家,政治家。
(10)白居易:詩魔;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杰”。
(11)李賀:詩鬼;與李白、李商隱合稱“唐代三李”。
(12)蘇軾,蘇東坡:詩神,詞王;文學家,書法家。
(13)黃庭堅,詩宗,江西詩派鼻祖;與蘇軾并稱“蘇黃”。
(14)辛棄疾:詞圣,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
(15)陸游:詩王,南宋“中興詩人”,宋朝詩歌第一。
(16)楊萬里:詩宗;與陸游齊名,南宋“中興詩人”。
(17)馬致遠:馬神仙,曲狀元;散曲家,雜劇家。
(18)楊慎:文狀元;詩人,文學家,文化大師。
(19)唐寅:詩畫之神;畫家,詩人,書法家。
(20)納蘭性德:神童;詞神,儒學大師。
注1:曹植被后人稱為“才高八斗”?!百x神”是筆者吳國發給曹植的稱號。
注2:白居易不僅被稱為“詩魔”,還被稱為“詩王”;唐宣宗李忱寫詩稱他為“詩仙”。筆者吳國發認為,“詩王”的稱號應該給宋朝的陸游。
注3:北宋蘇軾被稱為“詩神”。蘇軾在詞方面的成就也很大,可與辛棄疾媲美。因此,吳國發給他“詞王”稱號。
注4:在北宋文壇,黃庭堅在詩歌方面的成就與蘇軾齊名。因此,吳國發把黃庭堅稱為“詩宗”。
注5:在南宋當時的詩壇,楊萬里的名聲超過陸游。但是,后世(如清朝趙翼、當代周恩來)認為,宋朝詩歌,陸游第一;陸游超過蘇軾、黃庭堅、楊萬里。
注6:“馬神仙”、“曲狀元”是同行對馬致遠的贊譽。
注7:楊慎23歲中狀元。相對于馬致遠的“曲狀元”,吳國發給楊慎“文狀元”的美譽。
注8:明代唐寅在詩和畫領域都取得杰出成就,可與王維媲美。因此,吳國發把唐寅稱為“詩畫之神”。
注9:清朝初年納蘭性德的詞,自辛棄疾之后,無人可與之媲美。因此,吳國發把納蘭性德稱為“詞神”。
詩賦詞曲杰出人物簡介及其代表作
(1)屈原: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詩魂。
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秭[zǐ]歸(今湖北省宜昌市)。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相當于宰相),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誹謗,屈原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譽為“楚辭之祖”。
屈原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2)司馬相如:美男子;賦圣,辭宗。
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一說蜀郡成都人,一說巴郡安漢(今四川省蓬安縣)人。西漢文學家,“漢賦四大家”之一,被譽為“賦圣”、“辭宗”。
司馬相如初名犬子,因慕戰國時人藺相如,改名為相如。司馬相如年少時是帥哥,好讀書舞劍。他先任景帝武騎常侍,后為梁王門客;然后歸蜀。
司馬相如途經臨邛(今四川邛崍)時被當地富人卓王孫宴請。卓王孫有女卓文君,善鼓琴,羨慕司馬相如的外貌和才華。司馬相如便以琴曲傳達愛意。后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但因家境貧寒,他便返回臨邛開設酒店,文君當壚(坐堂)賣酒。卓王孫礙于面子,給文君仆百人,錢百萬,夫妻回到成都,成為富人。漢武帝即位后,曾召見司馬相如,封他為中郎將。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今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等六篇。
(3)曹植:神童;賦神,文學家,詩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東武陽(莘縣朝城;一說生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曾當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三國時期文學家,詩人。
曹植少年早慧,被稱為“神童”,深受曹操寵愛,幾欲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飲酒無度失寵。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曹丕、曹叡相繼稱帝后,曹植屢遭迫害,創作了廣為人知的《七步詩》表達當時的憤懣。
曹植在建安詩壇上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他現存詩70多首,是建安詩人中最多的。曹植的詩歌代表作有《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等。
曹植在散文和辭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著有《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求自試表》、《洛神賦》等名篇。
?“才高八斗”最初是對曹植的評價?。南朝宋國的?謝靈運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一石[dan]等于四斗。
曹植的辭賦最著名的是《洛神賦》。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的情景。最后抒發了作者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4)謝靈運:詩人,文學家,“山水詩派”鼻祖。
謝靈運(385年-433年),名公義,字靈運,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出生于會稽郡始寧縣(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南北朝時期晉宋間詩人,文學家;古代“山水詩派”鼻祖。
謝靈運早年寄養在錢塘杜家。后襲封康樂縣公,世稱“謝康樂”。謝靈運出仕后,曾經擔任多種職務。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謝靈運被封為康樂侯;后來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太守。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讓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彈劾,流徙廣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謝靈運以“叛逆”罪處絞刑。
謝靈運博覽群書,工詩善文。他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撰寫了《晉書》,輯有《謝康樂集》。
(5)賀知章:詩狂;書法家,與張旭、懷素合稱“唐草三杰”。
賀知章(約659年-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賀知章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相當于副部長),改授工部侍郎。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里,唐玄宗御制詩以贈行。他高壽86歲,逝世后肅宗贈禮部尚書。
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他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
賀知章善草書、隸書。他與張旭、懷素稱“唐草三杰”。詩文以絕句見長,其中《詠柳》、《回鄉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十九首。
(6)王維:詩佛,畫家,“南宗山水畫”鼻祖;政治家。
王維(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唐朝詩人,畫家;兩次任宰相。
王維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王維歷任右拾遺,監察御史(相當于監察委員會主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宰相)。安祿山攻陷長安時,他留守。長安收復后,王維被責備,后官至尚書右丞(宰相)。
王維不僅參禪悟理,學莊信道,還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年間,尤長五言詩歌,有“詩佛”之稱。王維的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王維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等。他存詩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蘇軾贊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7)李白:詩仙,浪漫主義詩人的主要代表;酒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于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青蓮鎮),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唐朝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為人爽朗大方,樂于交友,愛好飲酒時作詩,名列“酒中八仙”。他曾經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賞識,擔任翰林供奉;賜金放還后,游歷全國,先后迎娶宰相許圉師、宗楚客的孫女。唐肅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亂,流放夜郎,輾轉到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
李白著有《李太白集》。他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李白被后世譽為“詩仙”。他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
(8)杜甫:詩圣,現實主義詩人的主要代表;與李白并稱“李杜”。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大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唐玄宗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長安近十年,生活貧困。后靠獻賦才得以謀得閑職。安史之亂爆發,他從長安逃至鳳翔,被唐肅宗拜為左拾遺,世稱“杜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后來,他移家至成都,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被授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
杜甫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他創作的詩歌成為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被后人公認為詩歌史上的“集大成者”。自晚唐兩宋后,杜甫逐漸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尊稱他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
杜甫的人格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
杜甫傳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他的代表作有《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
(9)劉禹錫:詩豪;唯物主義哲學家,政治家。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人,出生于蘇州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詩人,被稱為“詩豪”。
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相當于監察委員會主任)。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劉禹錫逝世后,追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他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
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劉禹錫著有《劉夢得文集》;其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10)白居易:詩魔;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詩人三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下邽(今陜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鄭。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杜甫并稱為“唐代詩人三杰”。
白居易于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授盩庢[zhōu zhì](今西安周至縣)縣尉。他歷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翰林學士等職;遭誹謗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再調任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827年,任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副部長)。他逝世后被追贈尚書右仆射(宰相)。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產的詩人之一,現存有3000多首。他的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等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流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白居易在文學上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中倡導了新樂府運動。
唐宣宗李忱作七言律詩悼念白居易:
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11)李賀:詩鬼;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唐代三李”。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屬河南省宜陽縣)人,世稱“李昌谷”。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
元和六年(811年),因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元和九年(814年),辭去奉禮郎之職,回昌谷“歸臥”。后來做了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幕僚。27歲英年早逝。
李賀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者,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唐代三李”。
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稱其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李賀的詩歌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12)蘇軾,蘇東坡:詩神,詞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治水名人。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并稱“三蘇”。后世稱蘇軾為“詩神”、“詞王”。
嘉祐二年(1057年),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他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書(國 防 部長)、禮部尚書等職。后來,他被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新黨執政后,被貶到惠州、儋[dān]州(今屬海南省)。南宋時期,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蘇軾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蘇軾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他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書法作品)、《瀟湘竹石圖》(國畫)、《枯木怪石圖》(國畫)等。蘇軾最著名的詞作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下圖是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13)黃庭堅:詩人,“江西詩派”鼻祖;文學家,書法家。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以謫仙自稱,世稱金華仙伯;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學者,詩人,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與蘇軾并稱“蘇黃”。
黃庭堅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先任葉縣(今河南葉縣南)尉,太和縣(今江西泰和)令。元豐八年(1085年)黃庭堅為承議郎,參加校定《資治通鑒》,主持編寫《神宗實錄》。哲宗時元祐八年(1093年),黃庭堅進為秘書丞(皇帝辦公廳秘書長)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1094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漢);后被貶為到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再升任太平州知州。晚年,朝庭變動,詔令銷毀“三蘇”、秦觀、黃庭堅的文集;他被除去官銜。
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江西詩派由此正式進入我國詩壇。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這個詩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江西詩派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黃庭堅的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詞》等。黃庭堅“滌親溺器”(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即便桶)的感人孝行,被載入古代二十四孝,成為中華兒女的典范而世代傳頌。
(14)辛棄疾:詞圣,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圣”、“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
辛棄疾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并擒殺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于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開禧北伐前后,宰相韓侂胄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被辛棄疾推辭。辛棄疾逝世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未酬。
辛棄疾的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著有《稼軒長短句》等。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他的代表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青玉案·元夕》、《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15)陸游:詩王,南宋“中興詩人”,宋朝詩歌第一。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尚書右丞陸佃之孫;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詩人,文學家,史學家。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陸游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乾道七年(1171年),陸游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宋光宗繼位后,陸游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被罷官。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官至寶章閣待制;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并著《南唐書》。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高壽85歲,留下絕筆詩《示兒》。
陸游的詩詞文都有很高成就。他被后世稱為“詩王”。陸游著有《劍南詩稿》傳世。在七十徐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陸游留下了9000多首詩、100多首詞。他是古代留下詩詞作品最多的詩人。
陸游詩詞的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卜算子·詠梅》、《釵頭鳳·紅酥手》、《冬夜讀書示子聿》、《臨安春雨初霽》等。
(16)楊萬里:詩宗;與陸游齊名,南宋“中興詩人”。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文學家,詩人,后世稱他為“詩宗”。楊萬里與陸游、尤袤、范成大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楊萬里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博士、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組織部助理部長)、秘書監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任煥章閣學士,后出為江東轉運副使。他轉為贛州知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此閑居鄉里。楊萬里逝世后,謚號文節。
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形成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楊萬里一生筆耕不輟,現存詩4200余首。
楊萬里的詩歌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他的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
(17)馬致遠:馬神仙,曲狀元;散曲家,雜劇家。
馬致遠(約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雜劇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于求取功名,曾向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獻詩并因此而曾為官。此后,大概由于孛兒只斤·真金去世他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馬致遠晚年隱居于杭州。
馬致遠在散曲創作上具有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藝術高超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
馬致遠有雜劇十五種,現存《漢宮秋》和《青衫淚》等七種;散曲輯本《東籬樂府》一卷(近人輯)。
馬致遠的代表作,散曲有《天凈沙·秋思》、《撥不斷·九重天(二)》等,雜劇有《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邯鄲道省悟黃粱夢》等。
《漢宮秋》是元曲四大悲劇之一。另外三個悲劇是《竇娥冤》、《梧桐雨》和《趙氏孤兒》?。
元末明初雜劇作家賈仲明贊揚馬致遠:“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p>
(18)楊慎:文狀元;詩人,文學家,文化大師。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學者,詩人,文學家,文化大師;明代三才子之首,楊廷和(宰相)之子。
楊慎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23歲)狀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出居庸關時上疏抗諫。明世宗繼位,復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禮議”事件,觸怒世宗,被杖責罷官,謫戍云南永昌衛。在滇南時,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后雖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72歲。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他的詩詞曲各體皆備。
楊慎的著作達四百余種,涉及經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輯為《升庵集》。
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
(19)唐寅:明朝“詩畫之王”;畫家,詩人,書法家。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詩畫之王”。
唐寅的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小酒館。其父讓他讀書求取功名,唐寅不負父望,十六歲中蘇州府試第一,二十八歲時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從此唐寅喪失進取心,游蕩江湖,埋沒于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唐寅晚年生活十分窮困,有時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濟生活,五十四歲時病逝。
唐寅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或明四家)。
在詩文方面,唐寅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唐寅的代表作包括《桃花庵歌》、《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把酒對月歌》、《言志》、《菊花》、《臨終詩》等。??
(20)納蘭性德:詞神,儒學大師。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大學士明珠(宰相)長子,葉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納蘭成德(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儒學大師。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滴跏迥辏?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他主持編纂了儒學文獻匯編《通志堂經解》??滴醵哪辏?685年),納蘭性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
納蘭性德與陳維崧、朱彝尊并稱為“清詞三大家”。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納蘭性德的作品不僅在清代文壇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納蘭性德主編的《通志堂經解》是一部闡釋儒家經義的大型叢書,收錄先秦、唐、宋、元、明經解138種,納蘭成德自撰2種,共計1800卷。
納蘭性德的代表性詞作有:?《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長相思·聒碎鄉心夢不成》?,?《浣溪沙·我是人間惆悵客》,?《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一絡索·過盡遙山如畫》,?《金縷曲·贈梁汾》,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