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鳳凰網風財訊fengcaixun
作者 |王婷婷
當“灰犀牛”奔來,最先倒下的普遍是“跨界玩家”。光伏領域更是如此。
例如起家門窗幕墻的“嘉寓股份”,作為早一批跨界布局光伏產業的房地產上游企業,已處在破產與自救的邊緣。
11月18日-19日*ST嘉寓(300117)已經連續兩日跌停,5天前公司收到產業投資人道榮合利集團“退出公司重整投資”的通知,都增添了嘉寓控股破產重整和退市的陰霾。
再如,祥源控股創始人俞發祥投資控股的建筑上市公司交建股份(603815)在7月10日公告宣布,受到不確定因素影響,停止收購無錫博達新能70%的股權。交建股份的光伏跨界步伐,明顯放緩。
鳳凰網風財訊注意到,由“乾景園林”改名而來的“國晟科技”終止了一宗關于高效異質結項目的定增;起家漁畜和地產后成為光伏龍頭的通威股份,也終止了160億元的定增計劃……當光伏產業陷入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并步入下行通道,多類企業都開始考慮放緩或撤退。
其中央企的態度尤為堅決。據北京產權交易所11月12日-13日披露,國家電網、中廣核、東方電氣掛牌轉讓了不少于15.3億元(底價)的光伏類資產。而今年以來,多家央企已轉讓超22家光伏公司或項目股權。
另外,據上海證券報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至少有108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已有超20家公司宣布失利,陷入退市、破產、項目終止、欠債訴訟等漩渦(僅公開可查的部分)。
在這一輪周期更迭中,大量企業正從光伏領域撤退,而其中不同時期跨界而來的房地產玩家,其結局卻是涇渭分明。
十余家房企“捆綁”光伏
三種形式分羹
無論是黃金時代,還是洗牌周期,房企都愛跨界,尤其是風口上的熱門領域,例如新能源。
鳳凰網風財訊盤點發現,近年保利、碧桂園、新城控股、萬達、宋都股份、廣宇發展、天宸股份、金科、恒大等房企均介入了光伏產業;
此外,榮盛發展通過并購重組榮盛盟固利,布局了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該領域一度齊聚了合生創展(投資廣汽新能源)、富力集團(投資華泰汽車)、雅居樂(投資威馬汽車)、華夏幸福(收購合眾新能源汽車)等房企。
就光伏領域而言,房企的跨界投資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利用自身項目發展光伏;投資光伏企業;徹底轉型做光伏。
借地產項目跨界者,例如新城控股與金開新能合作成立的“吾盛能源”便是依托新城控股規模可觀的吾悅廣場,通過布局吾悅廣場屋頂光伏電站建設項目,迅速擴大業務,截至2023年12月已累計投運項目131個,累計裝機容量超150MW。
萬科旗下萬維物流,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冷鏈物流綜合服務商,擁有超170個倉儲項目,運營管理超50個專業冷鏈物流園區,而這些“能耗大戶”本身就是光伏屋頂鋪蓋的重要領域。萬科控股的普洛斯成立了新能源公司“普楓新能源”則重點在推進物流園區內的分布式屋頂光伏項目,截至去年底已在全國超100個物流園區推進了光伏發電項目,總開發規模達到1GW。
廣宇發展則徹底轉型,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從房企轉型為電力新能源企業,目前股票已改名“中綠電”,主營風能和太陽能投資開發運營,其新能源裝機已布局國內12個資源富集省份。
此外,保利和碧桂園創投發起“保利碧桂園產業鏈賦能基金”,成立保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建發股份投資與廈門光伏企業清源股份成立了“建發清源新能源”;南山控股定增中國核能科技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則都傾向以財務投資的形式撬動光伏賽道。
“客觀而言,房地產雖然式微,但地產資本仍然雄厚,基于大量住宅、商業體和產業園區物業,面向廣泛的產業鏈上下游市場,有著廣泛的分布式屋頂資源。加之前幾年新能源景氣度高企,不少房企很順利地跨界進入新能源“分羹”。“綠盛合新能源公司研究人士表示。
深度洗牌局
“玩家”請退場
如今新能源行業已步入調整,尤其光伏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的休整期。
戲劇性的是,在今年的半年報季,虧損最多的行業就是地產和光伏,兩個行業總虧損估計超過1000億。
回望房企跨界光伏的成果,也可謂涇渭分明。
嘗到“甜頭”的房企自然不少。例如綠地集團2023年高調宣布,能源產業的業務規模和業務能級較快發展,2023年收入及利潤增幅有望達到50%。
但也有房企很早跨界,卻獲利微少甚至零收獲。
其中典型當屬恒大。2014年恒大與張家口市簽署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合作協議,將建設92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在當下都很少企業能夠簽約如此大規模的光伏項目,普遍為小區域項目覆蓋的情況下,10年前恒大便能創造金額高達900億元的光伏業務。
但僅僅時隔半年,恒大就宣布放棄投資太陽能的計劃,因公司認為時機并不成熟。光伏發電項目就此擱淺。
而同樣在2014年布局能源領域的金科地產,新能源已成為其重要的“利潤牛”板塊。根據官網披露,金科新能源運營的項目發電業績優于行業平均,在同區域項目中保持領先,2020年貢獻13.23億元營收和1.8億元利潤。
光伏業務的毛利率不容小覷。例如嘉寓控股在布局光伏產業鏈后,營業收入和利潤一度增長明顯,公司光伏業務2022-2023年毛利率由12.82%增至26.36%,遠高于建筑裝飾業務,兩年貢獻利潤分別為1.9億元和2.7億元。
不過隨著行業調整,光伏業務的營收增勢已呈現壓力。例如嘉寓控股2022年-2023年營業收入已有14.83億元(占總收入75.9%)降至10.26億(占總收入97.52%),壓力可見一斑。
“在風口期,很多房企吃到了政策和市場的紅利,失敗的企業多是因為沒有堅持下去。但近幾年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加之各類入局者魚龍混雜、各有奇招,導致現在行業存在大量不合理、不正當的競爭,發展的挑戰越來越大。”上述新能源企業人士表示。
11月18日舉行的2024年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上,諸多光伏企業紛紛表態,明確反對價格低于成本的“惡性競爭”。會上,畢馬威中國能源及天然資源行業負責人直言,過去基于政策支持光伏行業大發展,未來,企業的技術革新、成本控制等方面表現將更為重要,全球廣闊的新興市場還有巨大潛力可期。
言下之意,真刀實槍的競爭早已拉響,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國際,能者競之。跨界玩票的“玩家”是時候離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