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在敦煌的茫茫戈壁上,一位中年男子騎著一匹瘦紅馬,他在追與情人私奔的妻子。
情急中他墜下了馬,昏迷了兩天后,被途經的一支地質勘察隊救起。
當他再次蘇醒過來時,蘭州的報紙上,已經登出了妻子與他離婚的公開聲明。
圖|常書鴻之妻陳芝秀
這位中年男子叫常書鴻。
1928年,他還在法國巴黎安下了一個溫馨的小家。本來前途一片光明的他,卻因為一個偶然的緣份,和敦煌莫高窟結下了不解之情。
于是,他拖家帶口,來到了荒無人煙、滿眼黃沙的敦煌。
01
1904年,常書鴻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杭州。24歲那年,他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法國里昂藝術學校,專攻油畫。不久,他的妻子陳芝秀也進入了法國里昂藝術學校,學習雕塑。
1931年,常書鴻的第一個女兒在法國出生了,他因里昂的一條小河給女兒取名常沙娜。
不久,常書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考入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深造。一家人在法國巴黎安下了一個溫馨的小家。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沉浸在小家庭幸福中的常書鴻畫下了《畫家之家》這幅全家福,畫中的一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看就是一個幸福之家。
圖|常書鴻一家三口
常書鴻在法國如魚得水。他的作品在法國曾先后獲得兩枚金獎,一枚銀獎,并被里昂國立美術館和巴黎近代美術館收藏。很多人判斷,常書鴻一定會成為一名世界級的大畫家。
1935年的一天,常書鴻像往常一樣,穿過巴黎圣杰曼大道,漫步到塞納河邊。他路過一個舊書攤。他不禁翻找著需要的書籍。
這時,一本厚厚的已經泛黃的畫冊吸引了他的目光。這本畫冊上有一個大大的法文,是中國的一個地名——敦煌。
常書鴻在腦子里搜索著,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被譽為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而真正讓它出名的是莫高窟。
常書鴻回到學校后,便開始查找所有有關敦煌的資料。
據記載公元366年,一個名為樂尊的僧人途經敦煌鳴沙山,在崖壁上開鑿洞窟,打坐修行,敦煌莫高窟便發源于此。
但在此后的漫漫千年,莫高窟最興盛的時候是在隋唐時期。到了15世紀以后,莫高窟突然由盛轉衰。甚至被人們所遺忘。
1900年,6月22日,一個名叫王圓箓的道士,偶然發現了掩藏于莫高窟壁畫后的藏經洞。這使得大量的敦煌遺書重現人間,被稱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發現之一”。
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他不僅將兩千多件敦煌遺書騙購而去,還拍下了大量洞窟照片。從他的照片中不難看出,莫高窟的壁畫藝術美輪美奐。但是已呈現出蕭條破敗的景象。
更加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當時的莫高窟根本無人保護。100年前,照片上的很多國寶,如今已不復存在。如果國寶會說話,它們是否會發出絕望的呼救呢?
當歷史進程到上個世紀20年代,這些伯希和拍攝的照片,被整理成書,取名《敦煌圖錄》。
沒想到10多年后,在法國塞納河畔,這本《敦煌圖錄》會在常書鴻的手中被打開。
常書鴻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它真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看到祖國如此燦爛的文化,真是慚愧至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因為自五四以來,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進行,很多五四青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持鄙視態度。
原本對西方藝術持膜拜態度的常書鴻,當他看到《敦煌圖錄》時,他被中國傳統的藝術所吸引,他下定決心:我不要留在法國,我要回國,去敦煌。
02
當常書鴻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后,同學紛紛反對:“大好的前途就在眼前,為何要半途而廢呢?”
常書鴻卻像著了魔似的,去意已決。
1936年秋天,常書鴻帶著妻兒回到祖國,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他一邊任教一邊尋找去往敦煌的機會。
真是時局不作美!1937年,正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打響。
常書鴻被迫向學校后方轉移。如果說起初去敦煌是心血來潮,而此時的磨難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民族文化和民族尊嚴是多么的重要!
1941年初,常書鴻帶著家人輾轉來到重慶。在重慶一待就是四年,這是他人生中最漫長最煎熬的一段日子。躲避轟炸,無所事事,生活艱難。
圖|常書鴻和陳芝秀
常書鴻決定辭去工作,去敦煌。當他將這個想法告訴好友徐悲鴻和梁思成時。
徐悲鴻說:“你要學習玄奘苦行僧精神,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啊!”
梁思成也激動地說:“你這破釜沉舟的決心,令我佩服。”
而當常書鴻滿心歡喜地將這個決定告訴自己的妻子陳芝秀時,陳芝秀委屈地罵道:“女兒還未小學畢業,兒子還不到兩歲,這才千辛萬苦在重慶安定下來,你要去什么敦煌?”
可常書鴻一旦決定的事情,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1942年底,他不顧妻子的反對,只身前往蘭州。次年,他與陳延儒、劉榮曾、辛普德等一起,坐汽車,再轉騎駱駝,前往敦煌。一路上黃沙漫漫、狂風肆虐。
到達敦煌莫高窟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他早就將路上的艱辛拋在了腦后。
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一個南北長約1000多米長的,近500個洞窟組成的藝術寶庫,其中彩塑2000余個,壁畫總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如果將這些壁畫排成兩米高的畫面展出,這個舉世無雙的畫廊將長達20多公里。
常書鴻徹底沉浸在這個歷經千年,絢麗奪目的東方藝術世界中,他仿佛找到了人生的使命與滿足。
在莫高窟217窟,盛唐時期的壁畫《幻城喻品》前,常書鴻掩不住興奮地說:“即便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喬托的作品,也與之相形見絀。”
常書鴻沒有想到,我們中國在唐朝時期,人物畫竟然能達到如此之高的藝術造詣。
他由起初的驚嘆,到膜拜,再到后來的憐惜。
他說:“這才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東西。”
當常書鴻看到莫高窟因為肆虐的黃沙,雨水的滲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開裂、剝落、起甲時,不由惋惜起來。
圖|常書鴻在臨摹壁畫
常書鴻的自傳中記錄道:“昨天458窟,唐代彩塑的通心木柱因蟲蛀,突然倒塌。今天159窟唐塑天王的右臂大塊脫落下來。”
除了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破壞更是慘不忍睹。莫高窟成為了一些人的免費旅館,南來北往的客商、淘金者、趕廟會的香火客們在莫高窟內舉炊做飯、生火取暖,甚至肆意破壞。壁畫上刻滿了游客的胡亂題記。還有附近居民散放的牛羊,也隨時威脅著洞窟的安全。如果這樣繼續下去,莫高窟用不了多久就會成為一片廢墟。
百感交集的常書鴻做下了一個決定,他決定把根深深地扎在這里,守護敦煌瑰寶。
03
常書鴻就將莫高窟旁邊的一所破舊的皇慶寺稍微打掃一番,布置成了一個簡單的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用紅柳樹枝給自己做了一雙筷子,就著咸菜,吃著半生不熟的面片。陪伴著他的是敦煌莫高窟九層樓上的寂寞的銅鈴聲。
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常書鴻的妻子陳芝秀帶著他們的一雙兒女也來到了敦煌。從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南方的陳芝秀,無法適應敦煌的惡劣環境,她幾次提議丈夫離開,但是丈夫卻每次都無動于衷。
陳芝秀一直很喜歡穿旗袍和高跟鞋。敦煌那樣惡劣的天氣,穿不了旗袍,也穿不了高跟鞋,被風吹得臉疼,剛洗過的頭,一出門便臟了,陳芝秀心里很不是滋味。
圖|常書鴻一家四口
當他將這些事講給丈夫聽時,丈夫總是漫不經心地說:“你可以穿褲裝,穿上靴子,不一定非得穿旗袍。”
常書鴻經常忙得不亦樂乎,隨著一些年輕學生們的投奔,他正式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他擔任所長。
為了防止風沙,他開始帶著大家種樹。食物短缺,他就帶著大家開荒種菜。沒有住的地方,他們就將皇慶寺的馬廄改成職工宿舍。顏料不足時,他們就將本地的紅泥和黃泥研磨成顏料。
他帶著學生去修復莫高窟,臨摹壁畫。
雖然他們干勁十足,但也免不了食物不足、交通閉塞。這些無不時刻不存在的威脅。
莫高窟距離城市60多公里,往來只有牛車,要么只能徒步,從縣城買來的牛羊肉或豆腐在遙遠的路途中就變質發酸了。
就在這個時候,常書鴻的家庭也發生了一場變故。
常書鴻在自傳中寫道:“陳芝秀的工作熱情下降了,她要去蘭州看病,她走后多日,就再也沒有音訊。”
一天,他的學生董希文跟他聊天時,常書鴻念叨說妻子陳芝秀走后多日都沒有來信。
董希文悄聲說:“師母可能不會來信了。”
常書鴻不覺打了一個寒顫。在常書鴻的一再逼問下,董希文才將師母陳芝秀的一封信交到他的手上。
原來陳芝秀已經移情別戀,這次去蘭州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常書鴻悲痛欲絕,他此時心中只有一個執念:就是將妻子追回來。
他牽著研究所里的一匹棗紅色的馬,連夜穿過茫茫戈壁,向安西、玉門方向奔去。情急下,他墜下馬,暈了兩天。被一支地質勘探隊發現,才保住了性命。
當他再次蘇醒過來時,蘭州傳來消息,陳芝秀已經登報,宣布與常書鴻離婚。
對于妻子的出走,常書鴻一直很難釋懷。
但是在晚年的自傳中他卻說道:“我自己一心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家庭,照顧妻子,這一切都是過去我忽視的。”
真是禍不單行。妻子出走后,研究所突然被撤銷,同事們陸續離開。
國民黨Z府當著常書鴻的面,要從莫高窟里拿走一件北魏彩塑泥菩薩像。理由是給軍官的媽媽拜佛用。常書鴻用盡了各咱手段,最后承諾給他一張女兒常沙娜臨摹的飛天像,才將其送走。如果真的將敦煌莫高窟交給他們,后果真不堪設想。
時間不知不覺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他的學生們也陸續返鄉。
他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他端著燈迷茫地走進一座窟中,當他看到壁畫中《薩垂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時,他突然決定繼續留在敦煌。
故事中講述了薩垂太子為了拯救奄奄一息的老虎和老虎仔,自己刺破血管,讓老虎吃了自己,才得以生還,從而薩垂太子也功德圓滿。
常書鴻想,薩垂太子能以身飼虎。為何自己不能做到守護敦煌呢?似乎他在人生迷茫和彷徨時,總能在莫高窟中找到指路燈。
于是他賣掉了皮鞋和西裝等值錢的家當 ,籌備資金和一雙兒女一起到重慶尋求救援。在蘭州和重慶,常書鴻父女舉辦的敦煌畫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喚起了很多人保護敦煌的呼聲。
圖|常書鴻和工作人員
1949年10月,敦煌古城解放,一列解放軍來到敦煌石窟前,帶頭的軍官握住常書鴻的手說:“你專心做保護和研究工作吧!有我們在,不用再擔心了!”
常書鴻的心終于安定下來,從此一頭扎進敦煌的研究與保護,這一干就是50年。
78歲時,他才在領導的安排下回到北京安度晚年。因為聽習慣了莫高窟的鈴鐺,他在家里也安了一個鈴鐺,只有聽到這個聲音,他才能夠踏實安睡。
直到他去世后,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敦煌守護神”這五個字。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以常書鴻為代表的堅守者們,給予了敦煌堅如磐石的守護,讓這座珍貴的藝術寶庫得以存續。
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國人銘記!
參考資料:
《檔案》
《常書鴻自傳》
《秒懂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