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和子城,是古代史料中常出現(xiàn)的兩個概念。簡單來說,羅城即相當(dāng)于外城(大城),而子城則相當(dāng)于內(nèi)城(小城)。在唐代中后期,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不少原本只有一座城的地方都相繼修起了外面的“羅城”。近來筆者翻閱史籍,就看到了一條有關(guān)唐末登州修筑“羅城”的記載。
這條記載具體收錄于《舊五代史?鄧季筠傳》中。原文稱:“天祐三年,奏授(鄧季筠)登州刺史,下車稱理。登州舊無羅城,及季筠至郡,率丁壯以筑之,民甚安之,因相與立碑以頌其績?!?/p>
文中提到的鄧季筠,是宋州下邑縣人。他少年時曾參加過黃巢起義,隸屬在朱溫麾下。朱溫降唐被封為宣武節(jié)度使之后,鄧季筠也隨同來到汴州成為藩鎮(zhèn)牙將。此后,梁晉兩鎮(zhèn)交戰(zhàn)期間,鄧季筠一度被李克用方面俘獲。后者對其頗為賞識,仍授以官職。不過,心念舊主的鄧季筠后來又在邢臺之戰(zhàn)中重新投奔朱溫。朱溫大喜過望,對其依然信任有加。
天祐三年(唐朝滅亡前夕),朱溫保奏鄧季筠為登州刺史。鄧季筠雖然是行伍武夫出身,但在登州期間施政卻挺有條理(所謂“下車稱理”),也做了不少實(shí)事,其中修筑“羅城”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較遠(yuǎn)且資料缺乏,唐代登州城的舊貌已經(jīng)難以考證,鄧季筠主持修筑的“羅城”亦不知范圍有多大。清道光版《蓬萊縣志》中只提到明初重修登州城之事,而未提及之前舊城的信息。原文記載道:“縣城,即郡城,周九里,高三丈五尺,皆磚石。門四,東曰春生,南曰朝天,西曰迎恩,北曰鎮(zhèn)海。門樓連角樓共七座,窩鋪五十六,上下水門各三,小水門一,池闊二丈,深一丈。洪武間指揮謝觀、戚斌,永樂年間指揮王洪相繼筑浚?!?/p>
從理論上推測,北宋時期的登州城,多半就是鄧季筠加修羅城之后的模樣,后續(xù)可能因金元時期的戰(zhàn)亂而失修毀壞吧。
登州羅城雖然無詳細(xì)資料可考,但主持修筑者鄧季筠的結(jié)局卻有明確記載——朱溫篡唐后,鄧季筠一度官運(yùn)亨通,先后任鄭州刺史、河中都指揮使、華州防御使、檢校司空等官職。不過,乾化二年春,朱溫北攻鎮(zhèn)州、定州時,因鄧季筠所部馬瘦而勃然大怒,竟下令將他處死。這位登州羅城的修筑者,未得善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