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謙虛之心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自滿就容易招致禍患,相反,謙虛總能獲得益處。
曾國藩曾言:人生大病,只一傲字。一個人一旦傲氣十足,目中無人,就容易錯估局勢,從而忽略即將到來的危機,失去即將來臨的機遇。
杯子空了才能裝水,人虛其心,才能容人。容人才能聚人,聚人才能共事,才能成事。
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人們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低處,也就眾人所惡之處。
人在低處,姿態放得低,便是不與人爭名頭、爭風頭。這樣的人知道自己的能耐,貴在有自知之明。這樣的人不出風頭,不會“首當其沖”。這樣的人也知道自己山外有山的道理,能收斂傲氣,踏實向學。
一個人緣、修養、學識俱佳的人,有什么道理福薄呢?
02。寬容之心
《十二怒漢》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火車上爛醉如泥,挑釁乘客和乘警,很多人都對他避之不及。
一個幾歲的小姑娘問她的媽媽:“媽媽,這個人是不是壞人,好可怕。”媽媽對她說:“不是的,他不是壞人,他只是非常傷心。”
這一點慈悲之心,并非憑空而來,更多的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的不完美,我們也會失控,我們也會脫韁,我們也會露出我們自己身上丑陋的一面。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不是修養,它源于智慧。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局限和苦難,于是就寬容了別人的局限,慈悲了別人的苦難。
所謂寬容,不是寬容別人,而是要先寬容自己。正是因為懂得了自己的不完美,才不會苛求別人完美。
這樣的人心地寬和,不會沉湎于自責,更容易放過自己,也更容易放過別人。
03。善良之心
積善成福。一個人堅持不懈地行善,雖然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伴隨著你的善行,人們慢慢開始信任你、靠攏你。
你的善良成為你的名片,無論做什么事情,周圍的人都愿意幫你一把。這就是福氣。
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不從小善做起,就無法成圣。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沒有罪過,小惡慢慢積累起來,足夠毀掉一生。
堅持行善,那你的溫柔都會一點點刻在臉上,一眼望去,善良就融化在舉手投足、只言片語中。
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讓人感到舒服,大家自然也就愿意投桃報李,這樣的人怎么會沒有福氣呢?
04。敬畏之心
現代人最缺少的就是敬畏。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那時候人們不愿意去做一些有悖良心的事。
在有所敬畏的年代里,人們謙遜守禮,失去敬畏的年代里,壞事層出不窮。因為失去了敬畏,人們便敢于為所欲為。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敬畏是什么?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
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外,還指做事嚴肅認真,免犯錯誤;“畏”:除了“擔心、憂慮”外,還形容“戰戰兢兢”,既敬重又畏懼。
敬畏就是對一切神圣事物的態度。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只有做到了這些,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05。不忘初心
《詩經》里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如果沒有初心,那很少有人有好結局。
佛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有靈魂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次生命的拷問。
所謂初心,大概是所有人最初的理想、目標和準則。在經過風雨的捶打,歲月的洗練后,是否能夠“我心依舊”?
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讀書或是工作,都有一個志愿,都有一個最初的發心。比方說:我想做一個公務員、教師、企業家、記者、演藝人員……
你如果不忘記自己最初的發心,就會鍥而不舍地一直向前邁進,把該做的工作做好。
一個人心地善良、謙虛、寬容、對人對事保持敬畏、不忘初心,那么他的生活一定積極而快樂,這樣的人不需要上天額外的賜福,因為這生活本身就已經是福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