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小米已經擋不住了。
剛剛發布的Q3財報顯示,小米集團總營收人民幣 925 億元,同比增長 30.5%;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 63 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包括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15億元。
又是高歌猛進的一個季度。
繼Q2的“史上最強”財報之后,小米在Q3又上演了一次“史上最強”財報,不斷刷新了屬于自己的營收紀錄。
而這還只是開始。
小米官方口徑,同樣將此次Q3的業績定義為“新起點”。
根據Q3財報,本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收入為97億元,對應交付量為39790輛。截至9月30日,小米共交付67157輛小米SU7。
而就在今天,雷軍宣布小米汽車目前正式交付已超過10萬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并表示將沖刺新目標:全年交付13萬臺。
這意味著,在Q4還剩一個半月左右的時候,小米SU7的交付量便已經趕上Q3整個季度,同時以預期13萬臺的沖刺目標來看,小米SU7將在Q4完成超6萬的交付。
無疑,小米的業績將在Q4再次進行一個超級大爆發。
從現有保有訂單量,以及產能持續爬坡進展,再加上雷軍“車圈頂流”的持續助威下,這基本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誰都擋不住。
汽車毛利提升,Q4或將實現單季盈利
小米自從入局汽車以來,每一步都是在創造歷史。
第一輛車小米SU7一經面試便成為明星產品,僅用230天便實現生產10萬輛,創造新車企10萬臺最快下線紀錄......
不止這些。
根據財報顯示,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毛利率為17.1%,這同樣也是新車企的最好表現之一。
作為對比,理想目前汽車銷售業務毛利率20.9%(Q2),特斯拉毛利率為19.8%(Q3),小米SU7上市不到一年,毛利率便已經快追上行業領先水平。
這自然得益于規模效應的快速起量。
今年Q2,小米SU7交付了2.7萬輛車,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收入為64億元,毛利率15.4%,凈虧損則達到了18億元,相當于小米SU7每賣一輛車凈虧6.6萬。
這成績已經足夠驚人了。要知道,以該方法簡單計算,蔚小理早期的單車虧損普遍都在10萬以上。
但在Q3,隨著產能爬坡,小米SU7一共交付3.98萬輛,基于規模效應,毛利率環比提升1.7個點至17.1%,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收入為97億元,凈虧損則收窄至15億元,相當于小米SU7每賣一輛車由Q2的虧損6.6萬收窄至虧損3.75萬,虧損收窄幅度非常明顯。
以13萬全年目標計算,小米將在Q4沖刺超6萬交付,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小米汽車的毛利率將再次提升,很可能就在Q4實現單季盈利了。
手機國內排名上升
強勢增長的,還有小米自身的基本盤。
財報顯示,Q3,小米的手機×AIoT業務營收為828億,同比增長16.8%,其中市場比較關注的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為475億元,同比增長13.9%。
小米“人車家”戰略的整體協同,小米手機顯然也受益其中。
一方面是出貨量的增長。
Q3,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00萬臺,同比增長3.1%,繼續以13.8%的市場份額,坐穩全球第三的位置。
而這個增長,正來自于國內。在國內市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持續上升,目前已經爬升至第四位,市場份額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至14.7%。
熟悉競爭格局的都知道,近幾年來,雖說小米手機在全球銷量排名很高,但在國內的排名一直處于“其他”位置,很是尷尬。但自從小米造車之后,小米手機在國內的市占率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穩定爬升。
這當然是雷軍非常想看到的。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僅有兩家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能夠穩定爬升,一個是華為,一個就是小米。而對應的,今年以來,其他友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另一方面是,小米手機站穩高端市場。根據財報,Q3在國內,小米高端手機出貨量在整體市場中占比達到20.1%,同比提升7.9個百分點。
全球范圍內,小米手機的ASP也從去年同期的997元,增長至1102.2元。
不過毛利卻由于核心零部件價格上升及競爭加劇,出現了明顯下降,由去年同期的16.6%減少至11.7%。
整體來看,隨著小米SU7不斷刷新紀錄,當前小米的業績也處于爆發階段。而隨著“人車家”戰略的跑通,雪球效應也將越滾越大。
小米SU7再造一個小米,也即將在不久后成為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