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6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成功進行了遠程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試驗。
結論放前面:蓋子沒破是因為印度人把原來的彈頭給換了。
這個彈體形狀就不是高超音速武器。
頂著井蓋飛確實非常奇葩,但這事兒最奇葩的地方不在這里,在于印式“土法上馬高超”。這個彈體并不是什么“高超音速武器”的構型,而是一個勉強飛3馬赫的常規氣動布局。
先不去看那個搞笑的蓋子,那是迷惑你的,先看這個彈體和彈翼。高超音速武器不需要這么大的控制翼面,氣動效率過剩了,這玩意兒過剩并不是好事兒,它會導致高超音速飛行狀態下安定性不足,稍微一丁點兒加工瑕疵你就修正不過來,比如說彈翼表面的噴漆,一點兒不均勻,跑了。
所以這玩意兒的布朗運動概率非常大。
正常的高超音速武器是啥樣呢?
這是米國鬼畜的。
這老毛子的。
這咱們的。
仔細看這個彈體,兩大特征:一是都不會刷白漆,二是彈翼都很小。
為啥呢?高超音速你起碼得跑個3~5馬赫以上吧?這就有氣動加熱,要不是為了閱兵好看,DF17也不會給刷個白頭,高超音速武器黑黢黢的那是因為那玩意兒刷的是燒蝕/耐熱材料。
你印度刷個白漆你是要鬧哪樣?
你這個彈翼也不對勁啊,這么大彈翼你阻力這么大,真的能飛3馬赫以上?高超音速武器看起來都非常的“尖”,是因為超音速激波的原因。高超音速飛行激波會變得非常的“尖”,那么在彈頭激起的斜激波外面就最好不要暴露任何東西,同時還要考慮膨脹激波與斜激波耦合的問題,比如下面這個航天飛機的風洞模型:
可見,斜激波、膨脹波剛好耦合,阻力可控。你印度這玩意兒我也不知道吹激波會是個什么樣子,但是最起碼耦合不到一塊兒去,你這個彈體一定是阻力巨大的。
大致看起來會是這樣:
看得出來印度人對這些彈翼都做了修型,可是后端那個三角翼也太出戲了,那是典型的超音速翼型 ,而不是高超音速翼型。它的激波一定會飄出彈頭激波后掠范圍,引發巨大的阻力。
破案了:印度這“高超音速武器”實際上是用巨大無比的助推器,把一個阻力巨大的非高超音速外形的飛行器,強行給推到高超音速區段,所謂的“大力出奇跡”。
那么蓋子頂不破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這個蓋子其實是原來給卵圓形或者尖圓形的彈頭用的,結果印度人強行給換了個尖劈楔形彈頭,力學結構不一樣了,頂的位置不符合原裝蓋子的破碎力學結構,結果沒頂破。
為了追求所謂的“高超音速”,印度人把一枚原來只能飛超音速的導彈拆下來,強行換了一個尖劈形的“高超彈頭”上去,結果這個彈頭在頂蓋子的時候,不像原來能夠頂到破碎點去,在低速下只能頂飛、不能頂破,結果就出現了這搞笑的一幕。
說到底,印度人根本沒有高超音速風洞,沒有風洞就沒法做高超音速修型,只能是按著想象隨便搞了個氣動外形,用巨大的助推器強行加速到高超音速段。這一發所謂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實是個試驗工件,類似于我們放在風洞里的等比模型,是拿來收集數據用的。至于能不能收集到數據、收集到多少,那個我就不知道了。也不是說這種方法就不行哈,你拿個工件去風洞吹,還是拿工件綁火箭上面打天上去,效果是一樣的。
但成本不一樣。
風洞只要建好了,吹一次頂多消耗電費;沒有風洞拿去天上強行飛,飛一次一發火箭。風洞里還能多角度多傳感器密切觀察,天上飛的話收集數據那就只能靠濕婆神給你托夢了。
這就是印度的窮AC高超。
點擊查看推薦文章:
作者簡介:龍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邊數十年的退伍軍人,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問題、社會新聞有著獨到的見解。歡迎關注公眾號“龍牙的一座山”、小號“黃科長銳評”。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名片后臺回復關鍵詞,如“精彩推薦”、“中美關系”、“軍事”、“毛澤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