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5年多的時間在房產互聯網行業(yè)工作,管理過幾千人的買房、租房和中介群,也經歷過租房和買房的過程,還寫過N篇推薦北京房源的文章。
從18歲到現在的15年,我也見證了房產上漲與下行周期。所以對房子這件事,我也能算半個磚家了。
但我今天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推薦房子的,而是來給你重塑認知的:
買房或租房,看似是一個房產選擇的問題,但背后遵循的其實是生活的邏輯,而不是房子本身好壞的邏輯。
最近北京930新政出臺后,存量房交易量也增長了,我就借此多說兩句。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希望能夠幫到很多迷茫的年輕人。
文章分為七個部分:
1、居住體驗代表你在一個城市的基本生活條件。
2、搞清楚房子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
3、用理財或投資收入付房租可行嗎?
4、要不要置換房子?
5、租房是不是智商稅?
6、哪個城市的房子值得買或租?
7、決定生活幸福感的不只是房子。
一、居住體驗代表你在一個城市的基本生活條件。
無論你是租房還是買房,住得好不好將直接決定你心情是否愉快。所以如果生活不夠舒適,也會長期影響你的創(chuàng)業(yè)與工作狀態(tài)。
不是說你每天吃好、喝好一點就夠了。
房子絕對是一個人在城市生活的基本尊嚴和底線,除非你只打算在一個城市短暫停留。否則,還是盡量讓自己住得更舒服點吧。
這個“舒服點”,不僅取決于房子本身的參數,比如樓齡、戶型、層高、朝向等,還涉及到生活配套和通勤的便利性,這些都構成了買房的基本邏輯。
不然你去城市奮斗越久,就越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房子不可貴,時間和青春最可貴。
二、搞清楚房子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
這點要分成兩面來看,過去很多人誤解了房產。
比如,在房價上行期,房子是資產,而且是很保值的資產,很多人都吃到了紅利;
但在房價下行期,如果房貸是你在還,那就是妥妥的負債;如果房租能抵扣房貸,那它還是資產,相當于你把債務轉移給租客了,而且二次抵押也能置換出流動現金。
很多人說,現在樓市供應足夠,我有錢也不買房,一直租房不行嗎?
你想簡單了。
租房永遠是消費邏輯,你交給房東是真的每個月都在花錢;但買房是把錢交給銀行,銀行是認你這個資產的。
你看,有實力的大企業(yè)是不是都自己買地蓋樓,而不去市中心租寫字樓?前有微軟、格力和華為,后有小米、騰訊和阿里。
目的就是把經營成本變成固定資產。就算有一天企業(yè)倒閉搬家了,它還是可以出租給新一代公司。
因為后浪永遠勝前浪,產業(yè)永遠在升級。今天生意紅火,不代表明天還能紅火,就像今天你有一份工作,不代表明天還能有。
做生意和打工,本來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但轉換成地產,就代表給自己的未來存錢。
這跟保險還不一樣,你over了保險就停發(fā)了;但是你over了,你的子孫還能繼續(xù)收租。雖然國內說是70年產權,但到期你付點錢就能續(xù)上,跟國外永久產權沒區(qū)別。
所以今天的互聯網公司,到它垂暮之時,都會變成房東和物業(yè)公司。
你只要把你自己看成一家企業(yè),就明白我在說什么了。
所以房子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主要取決于你在哪里買,以及靠房產獲得的收入能否抵債。
三、用理財或投資收入付房租可行嗎?
有人說我把錢存到銀行,靠利息支付房租總可以了吧?
其實這個問題也要一分為二地看。除非你的本金真的足夠多,理財收益又足夠穩(wěn),多到用利息支付完房租后還能抵抗通脹。
再說一遍,租房是消費邏輯。
伴隨通脹,你工資漲了,但你每年付出去的房租難道不會漲嗎?(人口流出城市除外)
很多人認為現在沒有通脹,自己感受到的明明是通縮啊。
那說明你是那80%的人。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20%的人一直在漲工資,2%的人錢多到根本花不完。所以宏觀上看,整體表現還是通脹。
而且千萬不要以為你能把存款拿得住。
我知道現在股市似乎有牛市的預兆,很多散戶躍躍欲試準備入場了。且不說很多人已經“陣亡”了,就算一部分幸運兒今天賺到了錢,也不代表明天還能賺到。
投資看似賺錢容易,但并不能保本。只有“開賭場的人”才能賺錢。
房子賣不出去,著急的是國家,不是你;但你在股市里面虧錢,著急的一定是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