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幾乎是同時看到權威媒體的報道和圈群傳播的“小道消息”。
據央視新聞消息,11月19日早上,湖南常德鼎城區永安小學門前發生一起撞人事件,有多名學生被撞受傷,具體傷亡情況正在了解中。
這是我看到的“正規新聞”的全部。然后,就是在腦海里浮現剛剛在某個群瞥見的視頻和圖片。人類的大腦不可避免地會將這種官方的報道和民間的傳播聯系起來,哪怕后者有可能是假的。
不少媒體的朋友或者干過媒體的朋友,都在吐槽這條消息寫得太過粗糙。
所謂“撞人事件”,到底是車撞人、人撞人,還是野豬或其他移動物體撞人?缺少了一個關鍵主體。
這樣的新聞描述,顯然是不完整的,就好比一個事件只有受害者,卻沒有施害者,這是無法成立的。試問,只有一面的硬幣存在嗎?
而和這種極簡主義的新聞報道形成對比的是,網絡上的一些“小道消息”頗為具體:有圖有視頻。它們透露出的肇事工具是一輛“小白車”。
當然,這些視頻和圖片在沒有專業的交叉印證之下,暫時是存疑的。也正是因為缺乏機構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及時介入,這些“小道消息”的證實往往具有滯后性,甚至最終都無法證實。
問題是,受眾更信哪種?
有人說,他只信藍底白字;也有人說,發布信息的媒體級別越高,他就越傾向于相信,比如開頭提到的就是央視的報道。還有的人則認為,信息越具體,越具有現場感、越直觀,越值得相信。
后者或許就證明了,為什么幾則視頻和圖片,配上微信聊天式的短短的信息介紹,往往具有很強的傳播力。因為那至少給了受眾“現場感”。
很多時候并不是“字越少”,對應的事情就“越大”,而是信息太少,留給人腦補的空間太大。
就好比常德這次事件,它到底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比如開車的司機喝酒了,或者把油門當剎車了;還是一起故意為之的報復行為?
要知道,二者的區別非常大,性質完全不同,也對應著不同的解決方式和治理思路。我看很多微信聊天群里,已經下意識地將其和某些極端案例聯系起來,進而發出的是憤怒的喟嘆和無盡的迷茫。這就是新聞報道關鍵信息缺少導致的受眾傾向。
不知道報道者是出于何種考慮,這樣去寫報道。是采訪還未完整,就想搶著“第一時間”發布出來,贏得一波流量;還是有意地“空缺”,弱化某種應激反應?
換言之,既然都已經核實到了“撞人”是真是的,有時間有地點,再核實一下是什么撞的,并不難。
但不管是哪種考慮或失誤,它導致的后果是糟糕的,也是難以挽回的:很多受眾已經傾向于認為它是一起“惡性事件”。哪怕補充證偽了這種可能性,給大眾帶來的情緒沖擊,以及情緒感染情緒的漣漪,都是既成事實了。
一顆石子投入湖中,再怎么打撈,漣漪都不可能縮回去。
而且,大多數普通受眾并不是從頭到尾都會關注某一具體事件,他也許只看到一個片段,尤其是一開始那個最具沖擊力的片段。
所以,我們真的非常需要嚴肅的、詳實的、完整的新聞報道。尤其是曾經擁有,而今如此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