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三恪又被稱為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二王三恪。簡單來說就是新王朝對前代王朝皇室后裔贈封邑賜王侯,以彰顯自己本朝的正統地位。
“二王”是指給前兩個朝代皇室后裔封王。
“三恪”是指給前三個朝代皇室后裔封爵。
最早提及二王三恪的是《禮記·郊特牲》,里面提到“天子存二代之后,猶尊賢也。尊賢不過二代。”
二王三恪,聽起來像是一部宮斗劇的名字,說白了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手段。
新朝代統治者上臺后,不殺光舊朝代的后人,給他們分封一些土地和爵位,讓他們安心做個閑散王爺。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顯示新朝代的大度和仁義,二是表明新朝代是合法的繼承者,不是篡奪者。
具體來說分封的對象有兩種:一種是前兩朝代的后裔,叫做“二王后”;另一種是前三朝代的后裔,叫做“三恪”。這里的“恪”字,就是尊敬的意思。
比如說,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后,就把虞、夏、商這三個朝代的后人分封在祝三個地方,陳國封給舜的后裔,杞國封給夏朝的后裔,宋國封給商朝的后裔。
也有一種說法是封黃帝、堯、舜的后代在薊、祝、陳。這兩種說法都反映了周朝對于前代圣王后裔的尊重和禮遇。
周朝封了八個公爵,其中有六個是前代王朝的后裔,這些公爵國享有較高的獨立性和自主權。
這就相當于說:“我雖然打倒了商朝,但我還是對前朝表示尊敬,我周朝有仁義之心,而且是繼承正統的。”
這樣一來,就能讓人民認可他的統治,也能讓舊朝代的后人不再造反。
后世的帝王也多有承襲這一制度的,比如說漢武帝,他就封周朝后裔做周子南君。
周朝三恪制度為后世統治者開創了一條具有典范意義的文治之道,強調禮樂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正是基于對周朝禮制的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中的“禮”概念,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們很有智慧和謀略,他們懂得如何運用禮制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統一。
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權的平穩過渡,減少了因政權更迭而引發的社會動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