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后究竟會對中國怎么樣?我們既可以看他此次競選當中的言論,也可以參考之前四年的執政風格。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對華政策方面他一定會極其強硬。
本次當選后,特朗普首先任命的幾位軍事和外交高官,都是強烈的鷹派。尤其是盧比奧,在對中國強硬方面一直是急先鋒。
不過,我主要說的是經濟方面。在經濟方面,特朗普競選時最著名的言論就是對中國征收60%以上的關稅。
如果這個政策真的實施,將會對中美貿易形成巨大的打擊。目前來說,雖然美國已經滑落到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但仍然數額龐大。另外,中國其實有大量商品都是繞道別國進入美國,或者通過亞馬遜和Temu這樣的電商進入美國,真實的出口額還是相當巨大的。
除此之外,在上一任期內特朗普做得最狠的事情其實并非那些浮于表面的具體關稅,而是從根源上確立了“脫鉤”戰略,將美國的對華經貿政策進行了180度的調整。
這種調整劇烈到,連后續的民主黨政府都沿襲了特朗普的做法。盡管在具體策略上民主黨有所緩和,但在戰略目標上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談論美國對華政策轉向鷹派的時候,其實特朗普才是那個真正的發起者。
上一任期內他的舉措除了加關稅、實體清單等之外,更重要的影響在于心態方面——他讓已經習慣了與中國合作的美國兩黨人士,開始更專注于和中國的競爭,尤其是對中國的遏制。
在此前,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沿襲了美國多年以來的對華戰略,即“接觸+遏制”的雙重手段。但特朗普將“遏制”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把“接觸”明顯淡化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在當時GDP已經達到美國的70%,這是“崛起大國”開始挑戰舊的超級大國的臨界點。
另一方面,2015年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這一提法也極大地刺激到了美國執政者。而秉持著“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絕對無法容忍這種正面的挑戰,于是將“遏制”戰略前所未有地加強了。
2016年到2018年,塑造了迄今為止的中美關系大勢。
所以,1月特朗普上任之后,是否會履行60%的關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可能還有很多“大招”尚未祭出,而這些新政都將對中國出口和經濟形成很大的壓力。
那么,中國究竟該怎樣應對呢?
首先要考慮中國經濟目前的戰略方向。當下主要是兩大戰略,第一是“新質生產力”也就是高精尖、卡脖子行業的技術突破,依靠這樣的技術突破來實現新的發展驅動力,增加企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和盈利能力。
第二是“出海”。中國企業從2023年開始就進入了瘋狂的“出海”狀態,各個行業為了避免內卷和拓展海外市場,紛紛前往非洲、中東、拉美投資和鋪開業務。
“出海”是戰略緩沖,也就是讓企業發展有新的市場、新的出路,能繼續盈利,并且源源不斷地提供利潤、稅收和外匯到國內,增加國內收入。
“新質生產力”則是發動機,促進企業產業升級,提高制造業的利潤率和含金量,盡量靠近產業鏈上游。
這些都沒有問題。截至目前,企業大規模出海的效果確實不錯,尤其是在非洲和中東拓展了大量的新市場。對中國來說,戰略要點在于利用五年到十年左右的時間,一邊搶占第三世界市場,一邊實現科技突破,這樣一來就打破了西方世界主導的貿易和金融體系。
但在所有這些戰略之下,中國必須做好另外一件事,否則,上述藍圖可能都不太容易實現。
這件事,就是激活國內市場、激活國內消費。
如果特朗普加征關稅、戰略圍堵,中國雖然有第三世界市場做支撐,但這個市場其實很脆弱。
首先,市場容量并不大。非洲的消費力是有很大空間,但主要限于低端產品。比如說手機,低端手機是消費主流,服裝鞋帽也以廉價貨為主,這就讓中國產業又陷入了以前那種低端化的狀態,與產業升級、品牌升級的目標相去甚遠,其中的利潤也不會太高。
中東相對而言更有消費力,但人口又太少。以中國的生產能力,中東所能消化的產品遠遠不夠。
拉美,狀態介于非洲和中東之間,喜歡“躺平”的拉美人,整體消費力也偏弱。
美國和歐洲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尤其是汽車、高端電子產品等中國希望拓展出去的行業和產品,在歐美市場所能達到的市場前景遠超第三世界。
去年俄羅斯幫助中國接下了大量的汽車訂單,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市場之一。但俄羅斯經濟隨著戰爭的延續一定會后繼乏力,而且俄羅斯的汽車市場其實也只注重一件事——便宜。這與消費力強勁的歐美還是無法匹敵。
說到底,中國想要依靠第三世界撐起龐大的出口,尤其是戰略目標當中的大宗消費品、高端消費品出口,是比較困難的。
那么,中國就必須拓展國內市場、促進國內消費力的恢復,這才是最核心的任務。中國市場跟美國市場一樣,曾經是全世界各大品牌覬覦的消費沃土,也確實讓眾多外資品牌、內資品牌賺得盆滿缽滿。
但有效需求不足所帶來的消費力萎縮,成了這兩年經濟的問題源泉。外資們之所以有底氣撤離中國市場,客觀原因也是的確不太能賺到錢了,瘋狂內卷的國內市場,已經不再是那片隨地撿錢的豐饒之地。
但出海的企業們,必須還要有“回流”,那就是與國內市場形成良性互動。否則,如果只靠“在外唱戲”,還是撐不起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
因為,中國無法成為一個單一外向型經濟體,中國太大了。作為一個小國,還可以只靠出海賺取利潤反哺國內,但作為一個巨大的國家、擁有巨量的人口,不依靠國內市場、只賺外匯是不可能撐起來的。
另外,經濟是一個整體。就算出海企業很成功,第三世界的市場比預期要有潛力,那么國內的人怎么辦?企業紛紛在海外投資,就業機會都給了非洲人、拉美人,國內的人怎么就業?
一直說的“美國產業空心化”,不就是這樣嗎?美國還有龐大的第三產業撐著,就業都有壓力,而中國第三產業極弱,能吸納的就業很有限,那么隨著產業外遷,幾億人該怎么就業?
特朗普的上任已經迫在眉睫,殘酷無情的政策風暴也已經在路上。
如果在此之前有重大的財政政策,不只是地方政府化債,而是去減輕民眾債務、激活民眾消費能力,也就盤活了國內市場、盤活了國內的企業和投資。
但如果在“特朗普風暴”來臨之前,民眾消費依然冰冷,國內企業依然無法盈利,光靠出海這頂新建的“帳篷”,根本頂不住特朗普所帶來的暴風驟雨。
1月特朗普上任,將會是很多重大改變的窗口,希望一切不要那么糟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