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御宅族研究的經典書目,東浩紀的成名作《動物化的后現代》終于推出了簡體中文版!想深入了解二次元文化的朋友們,這本書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為此,我們摸魚走馬書店第一時間上架,歡迎大家購買!
↓點擊即可進店購買↓
原價59元
摸魚走馬店內價29.5元
如果你還對這本書不太熟悉,那么也可以先看一下書摘。以下內容,來自《動物化的后現代》第一章:
01
何謂御宅族系文化
“御宅族系文化”結構中呈現的后現代姿態
大概沒有人不知道 “御宅族” 這個詞吧?簡單地說,它指的是與漫畫(comic)、動畫(animation)、游戲(game)、個人電腦、科幻、特攝片、手辦(figure)等存在著深刻聯結,并沉溺在亞文化(subculture)里的一群人的總稱。本書將這一群人的亞文化稱為“御宅族系文化”。
以動漫為代表的御宅族系文化至今仍多被視為年輕人的文化,但實際上,其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出生的一代人,如今已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地位的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不再是享受迷失(moratorium)的熱血青年。在這個意義上說,御宅族系文化已經牢牢地扎根在日本社會之中。
另外,盡管御宅族系文化并不像日本流行音樂(J-POP)那樣廣泛流傳,但也絕非小眾文化。就從同人雜志的市場規模、專業雜志的銷售量,以及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登錄人數來推測,即便在買賣二次創作物(詳情見后述)和角色扮演這樣極度活躍的層面,御宅族系消費人群也從未低于數十萬的規模。加之,御宅族系文化儼然已經不只是日本的現象。正如一般報紙也經常報道的,御宅族所創造出來的動漫、游戲等獨特的世界,對韓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亞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最后還要補充的是,從只有計算機通信的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日本網絡文化的根基是由御宅族構筑起來的。他們的痕跡或隱或顯地存在于網絡生活中幾乎所有觸目可及的地方,不僅是大量的御宅族系網站和留言板,還包括互聯網供應商的FTP網站名使用動漫角色的名字,或是文字處理軟件與電子表格的說明書例句中不經意地節錄電子小說游戲(novel game)的內容,等等。
因此,若想認真思考日本文化的現狀,就無法避開對御宅族系文化的討論。然而“御宅族”一詞卻因為1988至1989年間宮崎勤犯下的連續幼女誘拐殺人案而受到廣泛的關注,直到今天還承載著獨特的負面意味。
御宅族一詞原本指向20世紀70年代崛起的新型亞文化的中堅力量。然而不幸的是,這個名詞卻是以這件慘案為契機而被普遍認知的。因此,提到御宅族,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一種非社會的、性倒錯的性格類型。宮崎勤事件之后,某周刊將御宅族解說為“不善于交際,容易沉溺在自己的世界”的人群,這種理解時至今日仍然普遍地存在。
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立場。雖然并不為一般人所知,但實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特定代際的御宅族非常積極地使用“御宅族”這個詞。以宮崎勤事件為契機的猛烈抨擊讓御宅族自身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心理,反而使得他們過度地意識到自己“身為御宅族”的事實。御宅族的這種自負原本并沒有受到大眾媒體的關注,直到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爆紅,御宅族系文化才隨著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浮出地表。其中一例就是1996年日本評論家岡田斗司夫出版了《御宅族學入門》,開篇就質疑了“御宅族”一詞成為歧視用語的現狀,并重新定義御宅族為“擁有發達視覺的人”,而且是能夠應付發達消費社會文化狀況的“新人類”(newtype)。這個觀點看似夸大狂妄,反而能夠從中明顯地窺視出彼時的御宅族是如何畏怯于這種抨擊而抱持著恐懼之心。
宮崎勤事件所造成的這種分裂,使得對于御宅族的正面、客觀的論述直到90年代終結都難以展開。一方面,具有權威的大眾媒體與評論界仍對御宅族的行為模式抱有強烈的厭惡感,關于御宅族系文化的討論,大多數在涉及內容層面之前就遭到了抵制。事實上,令人驚訝的是,筆者提出關于日本動畫的本書策劃時,就受到了某著名批評家的強烈反對。
另外,帶有強烈反權威傾向的御宅族對于御宅族語境之外的事物抱有不信任感,也不歡迎御宅族以外的人對動畫、游戲進行論述。筆者經由現代思想的學術雜志登上論壇,根源與亞文化世界相距甚遠,這一點也受到了部分人的反對。也就是說,簡單來講,一方原本就對御宅族等價值不認可,另一方則認為只有特定團體才對御宅族具有評論權,要采取不偏向兩者中任何一方的立場是極其困難的。
本書的目的就在于修復這種功能上的不健全,讓我們能夠對御宅族系文化,乃至對日本現在的一般文化狀況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進行分析與評論,來創造一種開放的、可溝通的環境。 這應該也能促使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正如文學有歷史、美術有歷史一樣,御宅族系文化在短暫的四十年中也有它自身的歷史,其過程也確實反映了我們社會的變遷。我們當然可以將這段歷史縱向追溯為一種“亞文化史”,不過在此,筆者希望以橫向的方式來看待這段歷史,擷取御宅族系文化的變遷及其與外在社會變化之間的關聯,在此過程中嘗試認真思考:我們這個擁有諸如御宅族系文化這樣奇妙亞文化的社會,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因此,以下的討論除了要面向與筆者共享知識和代際的御宅族,同時還要面向那些從未思考,甚至從來不想去思考御宅族的廣大讀者。
筆者認為,我們所處的時代(后現代)的本質,在御宅族系文化的結構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展現。這些思考若能被更多的讀者接納,幫助他們在各自的視野下理解這個世界,筆者將感到無比的欣慰。
02
御宅系的三個代際
首先需要簡單地闡明一下,本書為何不使用“御宅族文化”,而用“御宅族系文化”這種曖昧的稱謂。由于前述的復雜狀況,90年代,關于“何謂御宅族”“何謂御宅族式”“誰是御宅族,誰不是御宅族”等問題,御宅族之間已經累積了很大的爭議。
但是,從筆者自身的經驗來說,這些問題根本不可能有結論,就算深究也只是賭上個人自我認同(identity)的那種情緒性的唇舌之爭罷了。筆者在此納入“系”這個曖昧稱謂,就是要將這種毫無結果的爭論暫時擱置,概括性地推進這個話題。
再稍作補充,就算是“御宅族系”這個曖昧的說法,也可以由此確定兩件事:一是御宅族系亞文化群體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20世紀60年代;二是御宅族系文化的中堅人物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代際。
這三個代際指的是:以60年代前后出生者為中心,十幾歲時觀看過《宇宙戰艦大和號》《機動戰士高達》等作品的人群為第一代;以70年代前后出生者為中心,十幾歲時就享受了由上一代所創造出來的嫻熟的、精細化的御宅族系文化的人群為第二代;以80年代前后出生者為中心,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引起風潮時正讀中學的人群為第三代。這三個代際人群的興趣愛好,有著各種各樣微妙的差異。
例如,盡管對漫畫、動畫和計算機抱有強烈興趣的人群可以超越這種代際的劃分,但第一代對科幻、B級片等的關注,到了第三代大致置換為對推理小說、電腦游戲的關注;此外,第三代在15歲前后迎來了互聯網的普及,其同人活動的重心轉向網絡,插畫也變成電腦繪圖為主,與上一代在網絡流通、表達形式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書將以第三代的新動向為重點來詳細論述……
看到這里,如果你已經被這本書的內容所吸引,不如在我們摸魚走馬書店入手一本吧!成為一個對御宅文化/二次元文化了解更深入的人!
↓點擊即可進店購買↓
原價59元
摸魚走馬店內價29.5元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