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17日報道,全球最大的鋰生產商美國雅保公司首席執行官肯特·馬斯特斯表示,在北美和歐洲建立供應鏈,從中國“奪回”關鍵礦物控制權的做法對西方國家來說“回報不高”。
“我們正試圖轉向西方,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價格確實不允許我們這樣做。”馬斯特斯還說,美國“絕對”有可能輸掉與中國的鋰競爭。
鋰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自去年年初以來,由于全球電動汽車銷售放緩、宏觀經濟下滑導致鋰金屬需求減少,供應又持續增長,鋰價已經下跌超過80%。
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的浪潮中,中國鋰電池行業以其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技術創新能力,成功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華麗轉身,現已牢牢掌控了全球鋰電池供應鏈的主導權。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鋰提煉能力占全球的65%,預計到2040年,中國將生產全球一半以上的鋰供應量。
這一轉變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新興科技領域的強大競爭力,更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回顧歷史,鋰電池技術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宇航局的初步探索,到1991年索尼公司成功推出商用鋰離子電池,這一技術經歷了數十年的艱難探索和不斷突破。
早期的鋰電池由于成本高、安全性差等問題,并未能迅速實現產業化。
然而,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和制造工藝的優化,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成本也大幅下降,逐步成為電動汽車、儲能系統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在這一技術變革的浪潮中,中國鋰電池行業抓住了機遇,實現了彎道超車。
20世紀末,當日本在液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技術優勢時,中國科研團隊和企業迅速跟進,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鋰電池行業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等核心技術指標上取得了顯著突破,材料和制造成本也持續下降,使得中國鋰電池在全球市場上具備了強大的競爭力。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鋰電池生產和出口大國,占據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為代表的中國電池企業,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卓越的產品質量,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與日韓企業形成了激烈的競爭態勢。
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電池企業憑借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和快速響應能力,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贏得了國內外客戶的廣泛認可。
如今中國已基本上掌控了全球鋰電池供應鏈,西方國家打算排除中國,另外打造一條供應鏈已經完全行不通。
而隨著全球電動汽車銷售放緩,西方一些公司更難與成本較低的中國公司進行競爭,包括雅保在內的鋰生產商都縮減了擴張計劃。
沒辦法,雅保只得暫停了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造一座耗資13億美元的精煉廠的計劃,并部分停止了在澳大利亞凱默頓的擴建計劃。
美國人甚至不得不承認,在鋰供應鏈的構建上,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差距似乎在擴大,而非縮小”。
美國彭博社的一篇文章認為,西方國家試圖將鋰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努力已經晚了10年。
文章指出,鋰價波動很大,投資項目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取得成果,投資者需要具有足夠的耐心。而與緊張不安、尋求快速回報的非中國股份投資者相比,中國在這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面對現實吧,如果西方還想確保鋰供應,最好把中國當作合作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