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張圖片是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60萬公里的地方拍攝的地球照。
大家有見過這樣的地球嗎,它猶如一顆彈珠懸浮在漆黑的太空。
很神奇,為何就是這樣一顆看似平常的星球會孕育出生命、會孕育出智慧生命-我們人類。
從記事起我們就不斷的在思索生命是如何誕生?
從神話故事到科學探索,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感悟。
但每當在看到這樣的照片時,不管是神話故事還是科學似乎都不再那么的重要了。
這一刻只有驚嘆。
探測器拍攝的地球和月球
同時也伴有一絲絲的恐懼,在我們眼中孕育我們的這個龐然大物,在這宇宙空間中竟是這么的渺小,很擔心它會被別的什么東西撞到。
所以好想保護好它。
2022年9月的時候我們人類實施了一次保護地球的實驗,撞擊一顆小行星,看看是否可以改變它的軌道,從而阻止地球今后被碰撞的威脅。
這次的實驗便是人類第一次主動撞擊小行星的實驗-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
而為了探測撞擊后對小行星的影響,2024年10月7日一個被命名為赫拉號的探測器發(fā)射升空。
我們剛開始看的這張照片便是由赫拉號探測器拍攝。
這張照片是赫拉號升空后第三天于2024年10月10日回望地球時拍攝。
大家好,我是騰寶,這期視頻我們就來聊聊赫拉號探測器。
2022年9月的時候我們撞擊的那顆小行星是一個雙星系統(tǒng)。
大的叫迪迪莫斯,小的叫迪墨菲斯。
撞擊的目標選的是小的迪墨菲斯。
它的形狀像個小土豆,直徑最長處大約177米,質量預估為550萬噸。
而撞擊的航天器重約500公斤,撞擊的方式是按迪墨菲斯的軌道以每秒大概6.6公里的速度迎面撞擊。
撞擊預估可產生11千兆焦耳的能量,這相當于3噸TNT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量。
撞擊時的場面非常激烈,地面以及哈勃、韋伯望遠鏡都拍攝到了撞擊時的閃光。
這次撞擊使的迪墨菲斯的軌道周期縮短了大概32分鐘,這大大超出了之前預期73秒的預測值。
不過撞擊后對小行星的形狀改變、撞擊坑的大小以及它的表面狀況,還有小行星真實的物理組成等,這些我們并不是很了解。
而這些數據對我們今后實施防御計劃來說尤為重要。
比如,這次撞擊的迪墨菲斯是由碎塊積累的小行星,還是整體成型或者存在很多孔隙等,這些對于撞擊時能量的吸收以及能量轉化的計算很關鍵。
所以赫拉號此次的任務便是近距離的去探索這些謎題,從而為今后我們實施防御計劃帶來更多的數據。
它的主要儀器有行星相機、光譜儀、紅外熱譜儀、激光測距等。
并且此次任務赫拉號還攜帶了兩個立方體,當赫拉號達到小行星后這兩個立方體會被釋放,從而更加近距離的采集小行星的表面數據。
總之,探測將會全面的分析碰撞后的變化以及小行星本身的屬性。
不過赫拉號發(fā)射后并不會很快的到達目標小行星。
2024年10月發(fā)射,2025年3月的時候它會借助火星的引力加速,這個時候它會對火星的衛(wèi)星火衛(wèi)二探測一段時間。
之后才會飛往目標小行星,預計達到時間是在2026年的12月,這個時候距離上次撞擊事件已經過了4年的時間。
所以赫拉號也會探測這4年期間碰撞后噴出物質的形態(tài)變化。
赫拉號總的探測時間是為期6個月。
那么2026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那次碰撞到底使得迪墨菲斯發(fā)生了多大變化。
這個呢就是赫拉號任務的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