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一家企業,“成功登頂”都是暫時的。一邊創造一邊錯失,才是常態。
11月18日,比亞迪拿出60臺新車使用權,邀請所有比亞迪車主給自己過三十歲生日。
全球究竟有多少比亞迪車主,很難準確統計,但是2023年全世界每銷售5輛電動車,其中就有一輛是比亞迪。
比亞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作為一家深圳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三十年,創造了歷史,也有不少錯過。
比如比亞迪一度堅持鐵電池,直到鋰電池的異軍突起才大夢方醒;比如王傳福曾經在公開場合評價智能駕駛:“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造夢
三十歲的比亞迪,的確很牛。
2023年,全球共售出 1360 萬輛電動汽車(包括 BEV 和混合動力汽車),其中比亞迪售出約302.4萬輛,也就是說,全球每銷售5輛電動車,其中就有一輛是比亞迪。相比之下,特斯拉的交付量是180 萬輛。
在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比亞迪還撐起了深圳這個外貿城市“新三樣”的轉型。
今年上半年,深圳電動汽車出口額達128.7億元,增幅高達51.7%。主要貢獻還是比亞迪。比亞迪因此與騰訊、華為一起被稱為“深圳科創三劍客”。
比亞迪與騰訊、華為一起被稱為“深圳科創三劍客”
其實,和深圳科創之城歷程一樣,比亞迪也捕捉到了時代機遇,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從“農民工紅利”向“工程師紅利”升級。
二十多年前,比亞迪的電池生產線還是清一色的女工手動組裝,但是依靠這個優勢,比亞迪擠垮了日本廠商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2003年,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二大充電池生產商。
比亞迪工廠舊照片
這一年,比亞迪開始了兩個造夢計劃(Build Your Dreams)。第一個便是切入手機代工生產,第二個便是造車。造車的難度顯然大于造手機,但是比亞迪認為,憑借造電池的優勢,可以開發一個全新的藍海——電動車市場。
豪賭
當時歐美日汽車廠商正準備放棄電動車研發,特斯拉也才剛剛誕生。于是比亞迪開始了一場豪賭(2023年8月) 。
經過幾年的摸索,比亞迪終于在油電混合上找到了市場。這也使比亞迪在電池技術之外,積累了油電混合技術,解決了困擾汽車界多年的“電驅插混”難點,代表了汽車動力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
比亞迪F3DM是全球首款量產插混車
歐美和日本汽車廠商在“電驅插混”技術上各有千秋,但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挑戰。日產e-POWER雖然技術先進,但由于未能有效進入更廣泛市場,加之產品價格偏高,使得e-POWER系列車型銷量不佳。在混動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的豐田公司,因為不能及時滿足市場對低油耗、高效率車型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插混車型的推廣也相對保守。
如何讓馬兒吃得少,又能跑得快,成了“電驅插混”的難題。
日產e-POWER系列
比亞迪則在這個領域深耕,通過研發高熱效率的發動機(熱效率超過40%)和高效電機(效率可達90%),使得兩者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都能發揮最佳性能。最終比亞迪在2021年發布DM-i,市場才看懂,原來“大電池+電驅為主”的插混方案,可以確保車輛在各種工況下,都能保持較低的油耗和較高的動力輸出,從而解決了傳統動力與油耗之間的矛盾。
DM-i的推出,使電驅插混技術從無人問津成為當紅炸子雞,其他廠商也紛紛跟進。
2021年初,比亞迪發布DM-i插混技術
豐田決定在其合資公司中采用比亞迪的DM-i技術。吉利在其智擎Hi·X混合動力系統中采取了一些類似的設計理念。長城汽車則推出了檸檬混動DHT系統,意圖與比亞迪DM-i展開競爭。
電池、電驅技術的創新,足以讓比亞迪笑傲江湖,也奠定了今天比亞迪全球成功的根基。
錯過
但是對于任何一家企業,“成功登頂”都是暫時的。一邊創造一邊錯失,才是常態。
過去比亞迪也曾點錯科技樹,比如一度堅持發展鐵電池,理由是鐵電池穩定、安全、耐候性好,技術門檻也低,但是缺點也很突出,能量密度低,低溫啟動性能差。直到新一代鋰電池廠商異軍突起,比亞迪才大夢方醒,回頭再搞鋰電池研發,耽誤了不少時間,同時也失去了電池領域老頭位置。
創業初期的王傳福(圖源:比亞迪官網)
這次,面對智能駕駛的時代,比亞迪也出現過戰略偏差。
2023年3月29日,比亞迪召開2022年度股東大會。當時在ChatGPT的帶動下,智能駕駛成為熱門話題。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投資者溝通會上卻說:“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自動駕駛只是被資本裹挾和炒作的一個概念,最終就是一個高級輔助駕駛,自動駕駛”。
(視頻截圖)
比亞迪在發布會上大談智駕的商業困境,當時他們認為,在法律法規沒有變動的情況下,智能駕駛技術大概率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商業化較難。
但是2023年下半年以來,各地紛紛出臺扶持智能駕駛的政策,尤其是11月,幾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在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基礎上,遴選具備量產條件的L3及L4級別自動駕駛汽車開展準入試點。
比亞迪開始改弦更張
比亞迪這才發覺戰略判斷失誤,開始改弦更張。這時候比亞迪整個智駕團隊也才100來人。于是緊急招兵買馬,單獨成立“天璇”智駕開發部,自研智駕系統,1~2年出成果。此后又把天璇與天狼兩個智駕團隊合并,人數規模一度達到4000人。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之時,王傳福表態截然不同,表示在智能駕駛方面,比亞迪起步略慢,但很快就會超越,未來將在智能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
“比亞迪起步略慢,但很快就會超越”
但是,智能駕駛不是一蹴而就的。為此,今年4月,市場上一度傳出,比亞迪將與特斯拉合作,在比亞迪車型上引入特斯拉的FSD。只要中國監管部門點頭,特斯拉FSD明年一季度就可在中國上線。
在智能駕駛領域已經落后的比亞迪只能采取“外采+自研”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以資本換技術,學會技術之后再把供應商一腳踢開”,這是業內對比亞迪智駕的分析。
比亞迪車型“智駕功能”開關撥片
接下來,如何在落后的情況下趕上智能駕駛時代?這對比亞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也不僅僅是資金能解決的問題。
智能駕駛不僅依賴軟件算法,還需要強大的硬件支持。或許,比亞迪應當投資高性能計算平臺和傳感器技術,以提升車輛的感知和處理能力。同時,建立強大的數據收集和處理系統,以支持智能駕駛算法的訓練和優化。再借鑒百度等公司的經驗,通過龐大的用戶反饋、道路測試等方式,積累大量的駕駛行為數據,構建全面的駕駛知識圖譜,提高智能駕駛系統的決策能力……
只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對于現在的比亞迪,三十年,又是一個新開始。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絡
說說你對比亞迪三十年的看法?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