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善書
來源| 十點讀書(ID:duhaoshu)
借錢,是生活里最經常發生的場景。
小到帶個飯的十幾元,大到買房、住院、結婚的幾萬欠條。
而且一旦發生,總會伴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對方不借,下意識就會覺得這個人“不夠意思”,進而影響之后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借錢不還,大多數人其實沒有什么辦法,甚至為了維持關系的體面,選擇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你看,無論借與不借,總會有一方心里不痛快。
但其實,這個事情的邏輯是不對的。
借錢肯定是沒問題的,問題是借錢不還的人。
憑什么好心借別人錢,平白無故被欺負卻無法聲張;
而借錢不還的人,反倒逍遙法外、無法無天。
最近,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一個女孩教科書級別地,整頓借錢不還的老同學。
整個過程堪比“爽文”,簡直不要太過癮。
無論是曾經遭遇過借錢不還,還是從沒經歷過這種事情的人,看完之后,都直呼“出了一口惡氣”。
看來,大家苦“借錢不還”這種爛事,已久。
1
“等等,你家有錢
你還找別人借錢?!”
為什么我們會對“借錢不還”這件事深惡痛絕?
俗語早就說了:
“借錢的都是孫子,還錢的才是大爺。”
可這次事件的女主角,是一位博主。
結結實實給我們上了一課,名字叫做:
“借錢的人才是大爺”。
起因是有位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住院做手術,急需一筆手術費。
可公司效益太差,孩子也在上學,手里暫時沒有那么多錢。
無奈之下,只好向自己的老同學開口。
在說明了自己的情況之后,反復保證“等月底周轉過來,一定還錢”。
出于對同學的信任,和對生命大事的重視,在雙方約定了借款數額、還錢日期之后,這位女生爽快地借出了錢。
整整十二萬。
男生感恩戴德,口口聲聲說要請這位女生吃飯。
但誰都懂這只是嘴上客氣,沒有誰真的要吃這一頓飯。
不過也足以見得,男生表面功夫做得很足。
然而,到了月底,別說口頭承諾的飯沒等到,男生連人都沒出現。
直到這位女生主動過來提醒他:
“你周轉過來了嗎?”
男生才想起來,已經到了月底。
但是,還錢是不可能的,理由是可以編的,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
“我媽做手術沒時間,明天白天行不行。”
姑娘抱著“再信他一回”的念頭,等到第二天。
依舊是左等右等不見回音,這時,她不耐煩的態度已經溢出屏幕。
一句“現在呢?”道出了姑娘心中的煩躁。
但是,男生居然還能編:
“人在銀行,錢出不來。”
離譜。
十分離譜。
進而,他給出了第二個延期理由:
“定期取不出來,還要幾個月才能取出來。要不然利息作廢。”
定期取不出來,現在才說?
等等,你家有錢,你還找別人借錢?!
這不是典型的“嚴以待人,寬以待己”嗎?
姑娘聽到這里,瞬間就怒了。
直言:
- “你家有定期存款,你問我借錢?
- 我錢是從股票取出來給你救急的,利潤比你3.5%大多了。
- 你現在給我扯這??”
當女生問他:“錢是不是要幾個月才能還?”
他依舊沒說確定的還錢日期,而是信誓旦旦地畫大餅,想讓對方繼續信任他。
然而,“信任”這個東西,一旦裂開一個口子,就會越撕越大,直至破成碎片。
- 維持別人“信任”的唯一辦法就是:從一開始悉心守護住別人的信任和交付。
很顯然,現在“老同學”已經全然不信男生的胡謅了。
2
“人是不會自己醒的
都是痛醒的”
接下來的劇情,男生繼續表演。
可他的每句話,仿佛都在給女生遞子彈。
他說:
“我這個人做人信用第一,上刀山下火海賣房子,也會把這錢還給你,老同學你一定要相信我。”
姑娘一聽“賣房子”,立馬接口:
“正好我現在在銀行,把房子抵押吧。”
男生估計沒想到老同學會反將一軍,急忙改變托辭:
“二舅是做房地產的,他會借錢給我,我晚點就轉你。”
姑娘逼問到:
“晚點是幾點?”
到這時,這位姑娘已經完全看透了他的套路,不給他任何機會。
“你還有有錢的舅舅,你當初不問他借你問我借。”
太過分了。
接著,姑娘下達最后通牒:
“今日必須還錢。”
話說到這里,一般面皮薄的人無論如何也會想辦法還錢。
但是,想要借錢不還的人,可不會這樣想。
他看姑娘給他來硬的,立即轉變了“編”的思路。
主打的就是:賣慘。
先說自己的感受,試圖讓姑娘共情自己。
然后說自己有多難。
“照顧親媽一夜沒睡。”
這不是為人子女應該做的嗎?
“早上還要送大寶去輔導班,還要回去給孩子準備吃的。”
這不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嗎?
等等,你都沒錢了,還有資金讓孩子去上輔導班?
抓住這個邏輯漏洞,姑娘立馬乘勝追擊。
最后,老賴撂下一句:
“我真的沒辦法,錢我會還你。”
意思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是“還錢”,遙遙無期。
說了等于沒說。
姑娘只得下達了最后通牒:
簡而言之:
繼續借錢不還的后果就是人盡皆知,社會性死亡。
然而,這位男生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后果,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多么可怕的后果。
繼續道德綁架這位老同學。
“你是讀書人,你是研究生。”
可這位姑娘沒上套,抓住內核,讓他的意圖徹底失效:
“我這人不講究,也不道德。”
但顯然,這些都沒能震懾住這位老賴。
于是,后續事情的發展成了這樣:
孩子的學校+自己上班的單位,都知道了。
姑娘把孩子的班主任跟男生單位的領導,以及他們的老班長,一起都請到他母親的病床前。
班主任說:不要做老賴,其他家長都看著。
單位領導說:這樣不是一位合格的共產黨員,這樣不對。
老班長說:你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快把錢還給人家。
可是,都這樣了,這人依舊賣慘哭訴著。
老太太也跟著演戲,堅持說兒子沒錢,說自己一把年紀了還被人欺負。
真的沒錢嗎?
姑娘把跟他兒子的聊天記錄打印出來,一一發給大家,看謊言被戳穿,老太太立即拿被子蒙住臉裝病。
果然是老賴人家的傳統:
戲多。
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
他的舅舅在得知他們家明明有存款,還問自己借了30萬,也氣得夠嗆!
還真是“無差別借錢不還”。
可見,老太太生病是真,趁機訛錢也是真。
最后,在姑娘的重重圍追堵截下,男生終于將借的錢吐了出來。
大快人心!
事后姑娘總結:
我是有信心要到錢的。
原因有二:
1、他跟家人定居在本市,至少無法跑路;
2、他在本市有穩定的人際關系。
在借錢之前,姑娘是做過背調的。
她是抱著“不管對方耍什么花招,我都有信心要到錢”的前提下,才借出自己錢的。
這種預判性,才最稀有。
人如果不是真的痛了,是不會自己覺醒的。
要真是沒有雷霆手段,這錢也是不會還的。
可見,人還是要有兩把刷子,才不至于被欺負。
現實中,大部分人借錢不還,就是吃定了別人不會拿他怎么辦。
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不還錢,后果很嚴重”,那么敢做老賴的人一定會少很多。
3
“人生建議:
不要輕易借錢”
生而為人,誰都會遇到人生難關。
都有需要親朋好友搭把手、渡難關的時候。
“你幫助我,我幫襯你”。
這是千百年來我們能夠生存下來的樸素智慧。
然而,有遵守規則的人,就有破壞規則的人。
總是有人試圖破壞內心的“契約”,將別人的好心當作自己肆無忌憚的理由。
這樣的人,消耗的是自己在人群中的信用,注定是走不長遠的。
甚至會在某個時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我們既要避免成為這種人,也要預防跟這樣的人打交道。
下次遇到借錢的人,不妨試著這樣做。
1、不要輕易借錢
成年人的世界,談錢傷感情。
不要輕易開口向人借錢,也不要輕易地借出自己的錢。
向別人借錢,刷的是自己的信譽,考驗的是自己的人品;
借給別人錢,考驗的則是自身的格局和智慧。
一旦借錯了人,不僅失去一個朋友,而且多了一個仇人。
得不償失。
2、背調借者人品
談錢,是一件敏感的事。
對被借的一方來說,面臨的是真金白銀的損失。
所以借錢之前,一定要了解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無論他是已經有前科,還是人品存疑,我們都要慎之又慎。
千萬不要只看他現在借錢的姿態有多低。
要看別人請他幫忙時,他擺的譜有多大。
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和人品,才是你做出一切行動的依據。
3、千萬不要懦弱
之所以有人敢借錢不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
除了遭受道義的譴責外,實質上沒有任何實際的損失。
別人不能傷害他,甚至不敢招惹他。
遇到這種情況,越是軟弱可欺,惡人就越肆無忌憚。
相反,你處事硬氣霸道,別人反而會乖乖聽話。
堅決要錢不退讓,借錢的人也就不敢造次。
4、必要時借助法律手段
如果軟磨硬泡,甚至催收都沒辦法,那就只能借助法律手段了。
首先,搞清楚去哪個法院,一般是經常居住地或戶籍地。
其次:準備起訴狀,包含身份信息,欠款金額,事實和理由。
然后就是訴訟證據,一般包括:
借款證據例,如:欠條、借條、微信聊天記錄、短信聊天記錄、電話錄音等。
支付憑證例,如:轉賬記錄、銀行流水、收條、證人證言等。
接下來,就可以去法院立案,準備開庭了。
這里再強調一句,如果在判決生效后有效期內,對方仍然沒把錢全給你,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
所以,如果不想遭遇借錢不還的麻煩事,最開始就要謹慎借錢。
了解清楚對方的為人和做派,預判這件事最好和最壞的結果,才是聰明人借錢的方式。
4
遇到困難,尋求幫助,本該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就是那些不遵守約定的人,率先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而當信任在人群中崩塌時,“借錢”的門檻就提升了。
欠錢的人逍遙法外;借錢的人無力吐槽;借不到錢的人求助無門。
而對借錢方來說,當他欠債不還,當他的個人的信譽在人群中消失時,下一次再面臨困境,便再也沒有人愿意出手相助。
- 短期看得利,長期看失助。
千萬要守住自己的信用。
這是一種比黃金還要值錢、珍貴的東西。
愿每個人身處困境,都有人伸出援手;
也愿每個人釋放出來的善意,都被妥善對待。
有借有還,才能再借不難。
*作者: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