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徐軍
11 月 8 日,迎來了第 25 個中國記者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有些地方舉辦了慶祝活動,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到記者這一職業上。
記者,曾是一個無比神圣的職業,被譽為“看門人”“無冕之王”。他們肩負著對社會監督的重任,敢于向丑陋現象亮劍,是社會公義的捍衛者。往昔,記者是光鮮亮麗的,這個職業不僅能帶來穩定的收入,還伴隨著無上的榮譽,從業者滿是職業自豪感。那時,眾多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畢業生紛紛投身媒體行業,足見其吸引力。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記者的收入和社會地位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紙媒和電視媒體的衰落,讀者數量銳減、收視率大幅下降,廣告收益也一落千丈。媒體人的收入多年停滯不前,甚至低于 10 年前的水平。同時,在自媒體的強烈沖擊下,不少優秀的媒體人選擇轉型自媒體,使得媒體行業人才流失嚴重。
這種變化也體現在教育和就業選擇上。如今,報考新聞學專業已成為很多學生最后的選擇。從實用主義角度看,多數專業在經濟收益上似乎更具優勢。許多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對未來就業前景憂心忡忡,大量畢業生并未進入傳統媒體,而是進入企業從事公眾號文章撰寫、短視頻剪輯等工作。
當前記者的整體水平素質與前輩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過去,像《南方周末》《財經》等媒體常常能推出重磅報道,引發全國轟動,甚至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改革與進步。例如,南方都市報記者對孫志剛致死事件的報道,促使查暫住證、收容所制度被廢除,彰顯了記者調查報道的巨大力量。真正深入的調查報道需要記者吃苦耐勞、深入一線進行長時間調研,這樣才能呈現出有深度、有影響力的報道。但在當下環境中,一方面單位出于成本考慮,不愿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另一方面,具備深厚功底的調查記者稀缺,這使得深入調查報道變得愈發稀少。
盡管如此,記者的社會監督功能依然是社會良性運轉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它是對相關職能的重要補充。優秀記者和他們所撰寫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報道,是社會完善和發展的動力。我們不能忽視記者職業的價值,即使面臨諸多困境,也應努力為記者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鼓勵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投身新聞事業,讓記者這一 “社會良心” 的守護者能更好地履行使命,為社會的進步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 編輯排版|Molly
■ 圖片|來自AI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