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回顧這一年,你過得還好嗎?
和你聊了一年的商業和管理,今天,請容許我冒昧地問你這樣一個問題:你,過得幸福嗎?
前段時間,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再次來到了我們劉潤讀書會直播間。
心理學,聽上去好學術,感覺很遠。那,積極心理學呢?
這門研究幸福的學科,可是彭教授的統治區。
半年前,彭教授和我們聊過“焦慮下如何安放內心”的話題,收獲了讀者和觀眾們的超多好評,在后臺一直催促彭教授返場。
這次,彭教授帶來的是一個新的話題,“如何擁有福流澎湃的人生”。
“福流”這個詞,你一定聽過。有的地方會翻譯成“心流”、“心力旺盛”、“爽”、“沉浸且開心的狀態”。
彭教授說,如果你體驗過全神貫注、時光流逝、心曠神怡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你就體驗過幸福。
而這,遠比你想象中容易。
只要你想明白一些事情,做好相應的準備,你其實可以隨時隨地進入福流,每分每秒感受幸福。
想明白哪些事情,做好哪些準備呢?
人生來不是為了吃苦的,是來享福的
有個熱搜話題,說上一輩人有個觀念,就是把吃苦當做了通向成功的路徑。而似乎只有成功了,才會幸福。
他們不僅這樣嚴于律己,還這樣教育下一輩。
可是,如果每次吃水果都先吃爛的,你就會一直吃爛的水果啊。
彭教授說,我們活在世界上干什么?就是應該快樂、愉悅、幸福的。
“很多人就是覺得,老百姓就得吃苦,有錢有勢了才能享福。 我覺得這種都是封建思想,PUA大家,總是苦兮兮、臭烘烘。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間,一定要保護自己,這是第一位的。 然后我們再去成全家人,然后再去成全社會。 順序一定要搞清楚。”
你完全可以,每次都吃好的水果,享受汁水飽滿、清香可口的當下。
壞的?要真壞掉,就丟掉好了。
不論工作還是生活,你的第一順位,永遠應該是你自己。
只是,如果你恰巧是從這老一輩的觀念里成長出來,的確非常難轉變觀念。甚至連偶爾的放松玩耍,都會覺得有“負罪感”。
怎么辦?你說,還能怎么辦,那就卷唄。
如果你原本就有“卷”的基因,卷別人卷贏了特開心,那么恭喜你,保持就好。
可許多人,是一邊卷著,一邊痛苦。
一邊罵罵咧咧,一邊繼續兢兢業業。
終于,你抬起頭,捏一捏酸疼的脖子,一看2點了,夜深了。你往椅背上一靠,感慨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要這樣活著。
這時,你會開始迷茫。
迷茫著迷茫著,就會想象自己掀桌子不干了。你開始躁動,想著裸辭吧,創業吧,這工作不伺候了!
可是,年輕人依舊苦惱找不到熱愛,中年人不知怎么提升價值,老年人擔心年老生活。
這么多苦惱,怎么幸福喲。
不論是迷茫還是躁動,都容易讓你陷入焦慮的狀態里。你只會越來越難全神貫注工作,也越來越難酣暢淋漓享受生活。
學不好,也玩不好。
這就是為什么,隨著你長大,“福流”的體驗越來越少了。
怎么辦?
你迷茫,是因為目標不清。你躁動,是因為想做,但不敢做。
那么,就去找明白目標,去找到做事的勇氣。
怎樣的目標,才會通向幸福呢?
彭教授說,你可以從這三種著手,分別是:工作的目標。心理的目標。生活的目標。
對于年輕人而言,“工作”應該是第一位的。
你先別去想東想西,當務之急,就是把工作做好、做順,做到大家都滿意。
現在70%的人都不愛自己的工作。這其實并不正常,這叫:勞動的異化。
勞動,本應是可以帶給自身幸福的。這是人類6500萬年的演化選擇出來的,自帶的競爭優勢。
那,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沉浸的“福流”狀態呢?
最早提出“福流(flow)”概念的心理學家米哈伊認為,你得滿足3個客觀條件:
1)清晰的目標。
首先,你得有目標。
也就是說,你清晰地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么,需要達到什么效果。
2)及時的反饋。
有了目標后,得有及時積極的反饋。
如果目標太遙遠,反饋很慢,你就很容易中途泄氣。
3)挑戰和技能匹配。
最后,你面對的挑戰,應該和你的技能是匹配的。
太難讓你受挫,太容易你又會覺得無聊。
那么,那種你跳一跳,拼命沖一下,能達到的才是最好的。
滿足這3個條件,你就很容易進入深度工作的專注狀態,積小勝為大勝,不浪費一點腦力。
如果你說,當下的工作簡直讓你喘不過氣。怎么辦?
你應該換一份工作。
工作的本質,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手段,是一種市場交換。
你用你的能力,來獲得對應的勞動成果,能保障生活。這才是正常的勞動。
你一步步專心把手頭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提升職稱,逐漸完成自己的理想。
一個一個小目標去奮斗,一點一點腳踏實地通過工作提升生活的資本,搞定了這些,再去想一些遠大的事情。
你可能會反駁,彭教授說得太理想了,實際生活是一地雞毛。
“很多時候不是我不想做,而是不敢做啊。”
彭老師說,人之所以不敢改變,其實是因為沒有做好準備。
我們接著說。
不敢,是因為你沒做好準備
尤其是當人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個舉動,似乎都牽扯到無數責任。
比如,當你遇到了不公的工作,沒有相應回報,沒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可是哪怕這么糟糕了,你還在選擇原來的崗位上唯唯諾諾,不敢換工作。
這是因為,你沒有做夠準備。
啊?那請你告訴我,到底怎樣才算是做了足夠的準備?怎樣才算足夠到,讓我敢于邁出改變這一步呢?
快一點,別藏著掖著了。
彭教授說,你得做三個方面的準備。
經濟上。資源上。心理上。
我們一個個來說。
首先,經濟上的準備很重要。
人們往往喜歡談理想方案,但生活中往往做的是次優方案。
如果你想從次優轉向理想,你就需要給自己緩沖和成長的時間。
這也是為何說,年輕人,工作目標應該放在第一,別等到中年了再來后悔。錢,就是通過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勞動,積攢起來的。
但說是經濟上的準備,其實也并沒有你想的100萬、1000萬那么可怕。
6個月的應急準備金,就足夠了。如果有家庭,也要計算清楚一個家庭6個月的開銷。
這樣一來,無論你做什么嘗試,你至少都為自己爭取來了半年的緩沖期。
其次,是資源上的準備。
如果你找到了熱愛的事情,那么我要恭喜你。這并不容易。
不過,想要開辟事業,可千萬不能是一拍腦袋就往里硬沖啊。
是的,要拼命打磨個人技能。這一點很多人會考慮到。
但還有一件總被忽略的事情,它也同樣重要。那就是,你還需要考慮自己“有沒有人”。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需要有社會資源,人,就是其中一樣很重要的社會資源。
他們在做或者做過和你事業有關的、類似的事情。和他們深度交流,你才能增加做事的成功概率。
去哪里找這些人?同學、朋友、同事、領導,都有可能是你的盟友。
如果斷聯了也沒關系。你也不用非要帶著朋友上路,而是去路上找朋友。
但重點是,你得找。堅持不懈地找。
經常有讀者在后臺問:
“到底該如何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啊?我要么找不到,要么當我的熱愛變成事業的時候,我的熱愛消磨殆盡了。這太難了。”
或許,你糾結的方向錯了。
熱愛,可能來自于你經歷的巔峰體驗,是“事”。但其實,“人”也是你的熱愛很重要的來源。
你的熱愛,也會從“別人”那里誕生。
比如,社會認可。又比如,人和人的支持。
現在你知道,彭凱平教授是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擁有很多著作,心理學教授一做就是半輩子。
但你不知道的是,他最開始,很討厭心理學。
彭教授原本,是錨準學物理的。
1979年,他從湖南老家考上北京大學的時候,還是一名高一的學生。
那時,全市招了優秀學生組成尖子班,為了搞競賽,提前學了一個暑假高中課程。
彭教授回憶起來都覺得痛苦。那個班,有5個同學都出現心理問題,退學了。
雖然彭教授熬了過去,參加了全省各種競賽,成績還超過了高三的同學。
但遺憾的是,北京大學報志愿的時候,他本來想去物理系,卻被老師調劑去了心理學。
這樣一位,從小就喜歡發明研究一些東西,還是搞理科競賽的天才選手,面對這個結果,自然是很憤怒。
他和父親找到老師想要個說法,結果,那個老師其實也不懂,他看了材料回了一句,“因為你寫了一句話,愿意服從國家分配啊。”
這能怪誰呢。哎。
從此,彭教授就走上了心理學的道路。
最開始,他十分消極。不上課,看閑書,天天在球場上打球。
但是在期中考后沒多久的一個晚上,他去聽了一個講座。
這次講座才讓他發現,自己一直對心理學有刻板印象。
原來,心理學也可以和理工科一樣,需要做實驗。從一些看似毫無客觀規律的事物中,找到一條科學規律的。
這可太有意思了。
這次講座之后,彭教授就開始認真了。他開始拿A+,開始考高分,不斷得到正反饋,一路遇到的良師,又在一路支持鼓勵他。
現在呢?
如果你看了那天讀書會的直播,相信你也會被彭教授對積極心理學的熱愛動容。
直播的時候,正巧碰上彭老師趕飛機。
機場那么吵,時間還很緊迫,廣播不斷催促著各樣航班乘客登機。
換做旁人,早已心慌不已。可咱們彭教授,淡定自若,毫無疲態,依舊充滿精力地在成千上萬人的直播間里直播。
而且。天啊。他不僅能直播,還能高頻幽默地和讀者互動,碰撞出了非常多的好問題。
彭教授說,人的熱愛,是可以遷移,可以被感染的。
甚至如果一件事,最初是你愛的人希望你做,也有可能最后,真的演變成你自己的熱愛。
在“人”的洗禮中,你會慢慢從內心生長出驅動力。而有了驅動力,你會更容易進入“福流”狀態。
說完了經濟上、資源上的準備,最后,你還需要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平時,要有“心理目標”。
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你得主動去鍛煉自己,自如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
怎么鍛煉?“控制-化解-創造”三步走。
有負面情緒不怕,怕的是,負面情緒長期干擾你。這就需要你去“控制”。
你會碰到不開心的事情,感到煩惱、焦急、恐懼甚至憤怒是很自然的事,不要第一時間進行自我攻擊。
接納負面情緒必然發生,才是控制的開始。給自己下指令,是控制不了情緒的。
接著,你可以把負面情緒轉移、化解,去做其他事情,從而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活躍程度。
比如你去同學聚會,你的同學已經成了億萬富翁,而你還在打工,這個時候你不開心了。
你不用第一時間責怪自己,怎么這么沒有氣度,居然嫉妒別人。
彭教授說,嫉妒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嫉妒說明你不求上進了,對吧?
那接下來怎么辦呢?你可以去做點別的事情。
比如說深吸一口氣,還有聞聞香、看看書、聽聽音樂、泡泡腳,讓自己情緒緩解下來。
控制。化解。然后,試著自己去創造出讓你自己開心的事情。
你的家庭、事業、身體有關的事情里,所有讓你覺得自己還不錯的,你都把它挖掘、體驗、回味出來。然后,不斷創造新的快樂。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很經典的解決問題三步法:“覺知與接納”,然后“替代與轉移”,最后“創造與升華”。
就像彭教授說的,沒有什么靈丹妙藥讓你幸福。但是,你可以通過一步步做下來,讓自己感受好一點。
日常不斷訓練自己,增加進入福流狀態的次數,從而感知到幸福。
經濟。資源。心理。
三個準備,說完了。
但如果生活里充斥著各種噪音,你也很難進入福流狀態。
所以,在“工作目標”和“心理目標”之外,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生活目標”。
彭教授說,什么階段做什么事情,同等重要。不要因為事業耽誤婚姻大事、身體健康,是不值得的。
可是,這聽起來,也并不容易啊。
身體健康還可以規劃規劃,可是婚姻,幾乎做不了一點準備。
就拿婚姻的第一步來說,就足夠讓人頭大了:到底該怎么找到一個合心意的對象呢?
找對象,要找相似的,大于互補的
從在學校里開始,許多家長和老師會教我們,防異性像防口水一樣。
小時候怕你早戀,得,成年了卻開始催婚。
別煩。別煩。
如果你深思熟慮后還是想要單身,這很好。主要怕的,是你內心還想找,卻無從開始。
彭教授分享了4點,你聽聽看,或許能有些啟發。
1)不要一個人找
婚姻這件事,一定要找人幫忙。
彭教授說,很多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荼毒”,覺得邂逅、偶遇、一見鐘情才是真愛。
事實并不是這樣。
即使在倡導“浪漫愛情”的美國,大部分的婚姻也是介紹的,少部分才是自己碰上的。
所以,你得有人介紹。誰來介紹?你的盟友。
盟友從哪里來?親人、朋友,你的社交網絡,你都去深挖一下。
2)提升自己的價值
你要去談戀愛,你首先得要提升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彭教授說,愿意跟你結婚的人,一定是看中了你的優勢,而不是缺點。
什么優勢呢?財力、學識、樣貌。總之,你有什么好,就是你的優勢。
可是你說,如果長得比較困難,怎么辦?
什么都沒有,那么至少,你應該是個好人。
怎樣算是好人?
心理學家們有一個很準的評估指標,那就是,具備“親和品質”的人。
智商、情商,甚至樣貌、奮斗精神,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是親和性(agreeableness)不會。
你的善解人意、熱情周到、友好大方、樂于助人,在愛人眼里,熠熠生輝。
總之,你總能找到價值去提升。你總可以,好好掙錢、好好看書、好好健身。
好了。現在,有盟友了,你也有價值了。但,如果你沒有和異性相處的技能,事情可能還是得黃。
3)要有和異性健康相處的技能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也總是被忽視。
彭教授說,你平時就得去多見異性,要有和他們相處的技能。
男女思維太不一樣了。
每一次接觸,你都可以在“異性知識庫”里更新記錄一次。
這樣,當你遇到你的另一半的時候,不至于因為“技能”上的不足,遺憾錯過。
4)找相似的大過于互補的
這一點,非常有意思。
也來問問你。你覺得你找對象,到底應該找和自己相似的好,還是找和自己互補的好呢?
或許,你聽到的聲音里,對于“互補”的支持會多一些。
彭教授說,這大概是出于長輩的考慮。傳統婚姻,一般會考慮如何補充資源,雙方成就。
這無可厚非。
但如果你想把婚姻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相似”的愛人,好過“互補”的。
什么相似呢?價值觀、閱歷、狀態,甚至,長相。
這能極大減少交際成本,更容易獲得長久的幸福,而不是沖突。
相似,會增加我們的愛和感受。
盟友。優勢。相處。相似。
四個要點。說完了。
聽到這里,你可能還有一件事沒想明白:說找相似的,那如果我找到了,但是兩人經濟差距很大,還應該在一起嗎?
這大概也困擾著不少朋友。
彭教授說,收入的不平等,很多時候是別人的評價。
經濟差距大,是你自己覺得的,還是那些喜歡說三說四的人給你帶來的煩惱呢?
在最開始,你需要捫心自問,你看重對方什么?
如果一下子想不明白,也沒關系。這樣,你跟著下面的幾個方面,來一步步想一輪:
第一,經濟收入是否是你特別看重的。
如果你更看重是對方的魅力,比如特長、相貌。
以及......你再想想呢,還有沒有別的價值?像是社會價值,情緒價值。
這些,可是經濟替代不了的。
第二,判斷一下對方是潛力股還是爛股。
未來能不能賺錢,能不能發達?人品是不是很好?
有未來的潛力,那就忍幾年。
彭教授說,潛力,說不定是可以兌現的,而且兌現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為成功的人,總是有一些共性的特質。
人品好的人,就算發達了,面臨第三者誘惑,還會因為當年陪伴的恩情,拒絕誘惑。
第三,你自己的情緒感受。
如果你也弄不清楚自己的心到底有沒有在騙人,那么你可以試試深夜的時候,仔細感受一下。
如果半夜,你發現對方沒錢這件事,讓你憤怒、焦慮、不安。你輾轉反側,你睡不好覺。
那么,說明金錢這件事,你很看重。面對對方的時候,你需要做好自己的抉擇了。
但如果只是白天,你聽到別人提起,稍微有點動搖。但是當你回家后,兩個人相處還是那么開心舒適,那么,就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你們彼此之間,大膽表達美好幸福的感受,才是你真實的生活。這比社會的評價更真切。
而真實的幸福感受,才會讓你無時無刻,輕松感受到“福流”。
好了。說完了找對象,該說說已經有對象的了。
如果你和你的伴侶,處于水深火熱的關系中,那么“福流”,也離你很遠。
已經在一起了,有什么改進的辦法嗎?
誰痛苦誰改變?這是不對的
當兩個人遇到矛盾,有一句話特別“有毒”:誰痛苦,誰去改變。
彭教授說,當你面對一個固執的伴侶時,這句話是不對,且無效的。
首先,你要看看痛苦的程度,是否都傷筋動骨了。
如果都對你造成傷害了,都讓你活不下去了,你忍著才是對你自己和對方一生幸福的摧殘。
彭教授說,建議分開。
但如果還沒到這個地步,還有感覺。努力了,還能改。
那么,是兩個人應該商量著去改變。
“福流”,是需要“同修”的,絕對不是靠哪一方的妥協。
那么,從哪些事情上去商量,更有可能達成一致?
小的事情。熟悉的事情。能達到效果的事情。
從容易改的開始,最難改的放在后面。
比如,生活習慣。
他睡覺前不刷牙?不刷牙不讓上床。
彭教授說,其實很多的不如意,來自于“不了解”。
夫妻二人,應該多花時間,彼此探索對方的領土。
說不定,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之前沒發覺。
比如價值觀追求、人生智慧、對生活的閱歷。那么,你們就從這些地方著手商量。
把造成不如意的事情變小,把共同體驗變成最大的事情。
什么共同體驗?最好,是能共同行動起來的事情。
比如一起去旅游。
又比如,共同去犧牲,去為家庭奮斗。這對感情維持很重要。
有的人會說,喜歡那種,一方賺錢給一方花的愛情,覺得真幸福。
彭教授卻說,這是很危險的狀態。
因為這樣時間久了,兩個人步調不一致,最容易出問題。
共同體驗多了,就會有更多沉沒成本,彼此自然就會更尊重對方。
讓命運快樂地聯系在一起,是兩人一起創造“福流”的鑰匙。
當然,你的3大目標里,還不僅僅只有對象這一個角色。
還有父母家人、公司同事、朋友,以及其他社會關系。跟他們相處,是否可以“誰難受,誰改變”呢?
不妨挨個說。
血緣關系。
注定關聯一輩子的關系,只能一起改變。
等級關系。
一般只有下面等級的人改。畢竟老板領導掌握著對你的“生殺大權”,老板痛苦不會改,他會讓你改。你不改,他可以換。
社會關系。
這是跟你沒有血緣,沒有利益,是平等的關系。而一切平等的關系,都應該一起改。
交換關系。
這個很有意思,那就是誰花錢,誰去改。因為花錢的人,不痛苦。金錢有一定的補償效益。
你看,只有在等級關系里面,才是“誰痛苦誰改變”,其他都不是這樣的。
所以,人生來不是來吃苦的。一切都可以用方式方法,溫和化解,體驗福流。
那么,說完了和自己相處、和家人伴侶相處,再來說說,怎樣和你的其他社會關系,一起共享福流呢?
比如,客戶。
先付出的人,先收獲
彭教授說,和你的各種社會關系相處,有一個核心原則:真正幸福的溝通,是心靈感染。
哪怕對方是你的客戶,也是如此。
好的溝通,會減少客戶注意力抽離的阻礙,更容易進入“福流”狀態,從而被你愉快地說服。
在這個基礎上,彭教授還分享了一個心理學上的溝通6大原則,也分享給你。
1)互惠
給人一個好處。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你的微笑的表情,你激勵的話語,都會讓對方受益。
你給人好處,對方接收到了,就愿意受你影響,才愿意被你的心靈“感染”。
所以,你想把東西或者服務賣給客戶,得先付出,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快樂,然后再談收獲。
2)一致性
前后一致,表里一致。
就像是許多品牌喜歡做客戶調研,讓客戶填表,其實本質上就是在追求和客戶的一致性。
“找到你喜歡什么,你愿意要什么,我們順勢而為。”
包括人們喜歡表態、宣誓,也是在做一種一致性的溝通。
3)權威
也就是專家意見,領導看法。
權威,天然帶著一種“說服力”。
4)從眾
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看到了、聽到了,也會想去做。
就像是雙十一大家都在買,你會有沖動,不然也買點什么吧?
5)稀缺
你不做,就錯過機會了。
最后三天,清倉了,再也沒有機會了。
常見的饑餓營銷,就是利用了稀缺在溝通。
6)讓別人開心快樂
就是去讓人覺得他很好、他很牛、他很有道德。
而不是反過來,炫耀你很好、你很牛、你很有道德。
客戶受到快樂的感召和影響,就會更愿意做你推薦的事情。
因為這件事讓他愉悅,他就會產生內驅力。
所以,萬事萬物,都是有方式方法的。
用方式方法去到哪里?去一同感受“福流”,快樂地成交。
快樂,有利于創新。
幸福的狀態,其實更有利于你的思路發散,讓你哪怕是在困難的環境里,也能發現更多可能性。
而你和他,又因為感受到了快樂的好處,所以更愿意主動創造快樂。
經典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里,有一段經典電影對話。
小女孩瑪蒂爾達問殺手里昂:“人生總是這么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才這樣?”
里昂回答說,Always。人生總是這么痛苦的。
但今天的文章,想告訴你的是,人生來并不是來吃苦的。
你的日常生活里,每分每秒都可以主動創造幸福。
先從越來越多地進入“福流”狀態開始,不要總是等著幸福來敲門。
清晰的目標。及時的反饋。找到和技能匹配的挑戰。
一步一步,可以幫助你進入福流狀態。
工作的目標、心理的目標、生活的目標。
如果你很迷茫,你可以先找到自己的這三個目標。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想要長期持久地進入福流,你還需要和身邊的人一起努力。
福流,是深度工作的暢快,是享受生活的寧靜,是沐浴在家人朋友溫情眼目中的喜樂。
是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捕捉到的極致幸福體驗。
或許,那些讓你沉浸到忘記了時間的日子,才最值得過。
祝你,福流澎湃。
共勉。
這里有6000+位心理學愛好者共同交流
還可以領取學習資料,和大師互動~
點擊主頁,逛逛彭老師的櫥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