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區有個“網紅打卡地”,懷舊復古的場景分分鐘拍出文藝大片。
這就是長生橋老糧倉建筑群。
人們被它的外表吸引,卻鮮少有人認真去了解它的故事。
今天巴適君帶大家走進這個“時間博物館”,一起看看它的來時路。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中國解放初期的經濟、政治正處于內憂外患之際,物資緊缺,柴米油鹽都得憑票供應。
俗話說“糧倉富,天下足”。
糧倉是“計劃經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擔負著存儲、發放糧食的重要任務,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從“計劃經濟”中走來的人應該還記得曾經攥著糧票去糧站換米的場景。
那個時候,不說糧油米面,連小孩饞嘴想吃一顆糖都需要用家里的糧票去購買。
圖源網絡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經濟騰飛,糧食供給足夠,糧票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長生橋糧倉建筑群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2018年已被列入重慶第二批歷史建筑名錄。
歷盡風風雨雨,小小糧站走過了快一個甲子。
最多的時候有17座糧倉,其中包括3座老式糧倉和5座糧站建筑,為磚混木結構,包括磚圓倉和房式倉。
糧倉旁邊的糧站宿舍至今還住著一些老工人,他們大多已經70多歲高齡,午后時常都會去糧倉逛逛,擺擺龍門陣,重溫青蔥歲月。
雖然不復曾經的門庭若市,但他們仍舊堅守著責任,時常會有貨車開到門口,工人忙上忙下地搬運貨物。
現在的長生橋糧倉刻滿了歲月的痕跡,并沒有受到太多人為的干預。
每個糧倉都像旁邊古樹的年輪一樣,記錄著自己的歷史,裝著糧庫工人半輩子的回憶。
用石灰膩子刷過的外墻很多地方都已剝落,露出下面的磚石;落葉和青苔點綴著黑色的瓦頂;曾經堅固的鐵門也已經被侵蝕得銹跡斑斑。
糧倉與糧站之間的夾縫中長滿了雜草,時不時竄出一只貓來,不親人也不怕人。
也正因著這歲月蹉跎,這里才更顯復古韻味兒,昔日老糧倉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不少游客慕名前來。
走在這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著時間的厚重,隨手一拍,就是一張文藝照片。
靠在青磚筑成的墻上,靜聽青苔肆意生長的聲音。
兩個糧倉之間建有共用水泥樓梯,中間的間隙就成了樹的窗戶。
坐在小巷旁的樓梯看書,曬著冬日暖陽,讓生活與這里的時間一同停滯下來。
寅吃卯糧、挨凍受機的日子已經過去,但“不浪費糧食”的箴言刻在了每個中國人的基因里。
那些伴著糧食香氣的故事被掩沒在山城中間,而這些遺留下來的時代符號被相機攝進人們心里,已經有了新的使命。
/ 打卡地址/
長生橋糧倉建筑群
地址:長生橋地鐵站1號口步行/打車到重慶陸佰利商貿有限公司
門票:免費
/ 文末話題 /
你去過長生橋糧倉建筑群嗎?
編 輯EDITOR
六 六
攝 影PHOTO
六 六???
設 計DESIGNER
芥 末 拿 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