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深化綠色金融的創新實踐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一年以來,各大金融機構特別是在其中占據主體地位的商業銀行積極行動,發揮行業“頭雁”作用,從廣度、深度、力度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破題”。
在國家政策引導及市場需求拉動雙重作用下,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綠色金融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銀行業而言,能否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既是其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使命,又是助力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隨著主要商業銀行的積極實踐,如何強化內部機制以促進綠色金融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銀行業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綠色金融的先行者,建設銀行充分發揮集團多牌照優勢,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體系。除綠色貸款外,還相繼推出了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租賃和綠色財務顧問等多類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建設銀行不僅提升了自身綜合金融服務能力,還為客戶提供了一站式綠色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滿足了企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的多樣化需求,引領綠色金融新風尚。
(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為涼山彝族自治州綠色新能源項目提供信貸資金,助力節能減排,帶動當地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圖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小街一期風電場項目)
01上下聯動,為“綠”護航
在現階段,商業銀行要練好綠色金融“內功”,仍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如何精準識別企業貸款是否具有“綠色屬性”,如何給綠色貸款利率精準定價,如何做好ESG風險管理,如何為企業提供差異化的綠色信貸融資以及如何進一步將其拓展到跨境金融領域以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針對這一系列的行業難題,建設銀行勇擔先行示范重任,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建行答卷。
系統化的創新往往離不開頂層戰略性、機制性的變革。在總行黨委的領導下,建設銀行上下聯動,有效促進了綠色金融業務的跨越式發展。建行董事會定期審察綠色金融的進展情況,并對管理層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情況進行嚴格監督。高管層設立了由董事長任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和由行長任主任的綠色金融委員會,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對綠色金融的重點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和部署,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持。不僅如此,建設銀行還出臺了《綠色金融發展戰略規劃(2022-2025年)》和《服務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明確制定了建設全球領先的可持續發展銀行的宏偉藍圖。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了將藍圖變為“實景圖”,建設銀行圍繞“運管體系、人才隊伍、業務發展、數字化建設、風險管控”等五個方面打出系列“組合拳”。通過加強綠色金融精細化管理,形成全行上下一盤棋,同時優化綠色金融KPI考核體系,重點在資源配置、貸款規模等方面加大對綠色金融的傾斜力度;加快綠色金融隊伍建設,建成一支滿足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綠色金融專業隊伍;持續提高綠色貸款占比,探索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融合發展,助力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鄉村振興、住房租賃等重點戰略協同推進;打造一站式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綠色金融管理智能化、線上化、精細化;深化氣候風險識別分析、量化評估、預警監測等全流程管理,豐富氣候風險管理工具。
此外,建設銀行還積極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全面深入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特別是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及煤炭清潔利用等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已超4萬億元。在最新的MSCI(明晟)ESG評級中建行被評為AA級,得分在內地和香港同業中位居第一。
02因地制宜,逐“綠”而行
綠色可持續貫穿于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很難做到一款產品“打遍天下”,需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因時、因業施策推進綠色金融創新。建設銀行在標準產品發行之外,還及時關注客戶真實需求“量體裁衣”,打造與當地產業發展特征相匹配的產品工具,增強綠色金融服務適配性。在此過程中,涌現出一批諸如“綠色氣候貸”“ESG可持續發展貸”“綠證書收益權質押貸”“龍牧貸”等具有示范效應的典型案例。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氣候投融資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攜手南沙區政府,創新推出“綠色氣候貸”,在此基礎上還編制了全國首份穗港澳合作的氣候投融資領域標準——《企業(項目)融資氣候友好評價規范》。這一創新之舉,不僅深化了粵港澳大灣區內綠色金融的互聯互通,更推動了氣候投融資標準的互認共認,為區域綠色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截至目前,建行已累計投放“綠色氣候貸”4.99億元,其中為某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發放超1.7億元貸款,預計每年將為交通領域減少462萬噸碳排放。
近年來,作為一種新型綠色金融工具,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在國際上發展迅猛,但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建設銀行浙江湖州分行發揮金融科技優勢,充分運用對公客戶ESG評級工具,對金融工具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掛鉤的模式開展探索,創新推出全國建行系統首個“ESG可持續發展貸”,在可持續發展融資領域創下先河。“ESG可持續發展貸”,創新設計了貸款利率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指標達標情況動態掛鉤的價格調節機制,解決了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之間的選擇難題。該產品成功上線后,截至目前,湖州分行已累計投放ESG可持續發展貸29戶合計23億元,為綠色金融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中國能源市場,可再生能源發電產生的“綠色電力”正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作為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但綠證交易難、變現難、融資難問題突出。為了針對性解決這一問題,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綠證”貸款服務方案》,并在此基礎上發放了國內首筆綠色電力證書收益權質押貸款,這一創舉不僅打破了傳統融資擔保思路,還有效盤活了新能源項目的“環境權益”價值,在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畜牧業和畜產品供給在大農業和大食物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涉及到保障糧食安全、食物穩定供給、農民共同富裕、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強國等多個方面。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依托農業資源稟賦,通過銀行、政府、龍頭企業等多方聯建“數字畜牧”產業服務平臺,開創“畜牧大數據+人工智能”金融支農惠農新模式,先后創新研發了“龍牧貸”生豬養殖、肉牛養殖、奶牛養殖等純信用線上信貸產品,破解養殖場(戶)融資難、慢、貴的問題,實現了“兩牛一豬”工程的全面支持,有效解決養殖主體貸款無門、缺乏抵押物等問題。截至目前,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已在畜牧業累計授信超14億元,覆蓋全省13個地市、104個區(縣),支持了1792個養殖場(戶)的穩健發展。
建設銀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一系列創新實踐,不僅為自身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其他金融機構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未來,建設銀行將繼續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綠色金融作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金融工具,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為深化綠色金融創新貢獻更多建行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