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回憶起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一首詩:“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贊嘆、或憐憫、或熱愛、或恐懼的情感感受到了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他的所見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那一天的某些時間/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續終生……”
如果從教育學的視角解讀這首詩,這個“每天向前走去”的孩子可以理解為學生;“他最初看到”的、“感受到”的,可以解讀為一切有育人價值的事物,“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是指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或者在很多年里,甚至延續終生”,則指學生從這些事物中汲取到了發展的養分,將其轉化成素養,并將之傳承下去。應該說,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
掩卷而思,教育成功的必要條件有什么?我認為,首先要有為學習者提供的可以“看”、可以感受的事物,可寬泛地理解為課程;其次要有學習者將課程內化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的過程,即發生真實的學習。二者缺一不可。
美國教育家古德萊德將課程劃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經驗的課程。理想的課程是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反映了課程專家對課程教學的理想與期望;正式的課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審查批準后頒布的課程,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強制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領悟的課程是教師基于對正式課程的理解而生成的課程;運作的課程是教師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課程,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教學環境等因素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從而優化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引導與調節;經驗的課程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際體驗到的內容,以及由此產生的經驗獲得與改變。而讓學生獲得經驗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我認為,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和領悟的課程都是靜態的課程資源,屬于“他最初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這樣的課程資源是由教師以及教師引導下的學生有意識創設并提供的,試圖影響學生、環繞在學生周圍的一切東西,包括物質的、文化的,也包括心理的、人際的。譬如,教師在課堂上的聲音、心情、站位都可能成為影響學生的環境;學生的課本和筆記本,語文書和數學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散文、議論文都是課程資源。
運作的課程、經驗的課程則指向學習活動,即學生學習、經歷、感受的過程,沒有經歷、沒有過程,課程就沒有實現。換言之,如果沒有將課程資源有機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則教育的成功就無從談起。好比學校實驗室配備了儀器、設備,但學生沒有去做實驗,這些儀器也只是未能實現課程價值的課程資源。準確地說,課程就是教育者為學習者發展而創設的教育生活環境(表現為課程資源)和學習活動。
課程是“跑道”,內含路線、沿途的風景和期望去的“遠方”。課程又是“跑的過程”,學生要去跑,要去看沿途的風景,要努力到達“遠方”。意識到“課程資源”與“課程”的區別,有利于教師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關注學習的獲得和改變。教師要認真領悟課程,但更重要的是設計、組織學習活動——讓學生去“看”去“跑”,讓學生借助課程資源形成有質量的學習活動,將課程資源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轉化為發展的現實性。從這種意義上講,教師是課程落地的關鍵,學習是課程最終實現的核心。
人物介紹 | PROFILE
陳大偉
教育學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陶會新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重慶當代教育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西部名師名校網”總監
“教師培訓理論與實踐”方向國培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改革,觀課議課與教師幸福。現已出版《幸福教育與理想課堂八講》《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26本著作,多次獲省市教學成果和社會哲學成果獎。
鏈接一本新書↓↓
教師應該追求和值得過的生活:建設理想課堂,創造幸福生活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成都陳大偉,作者:陳大偉,刊2024年11月13日《中國教師報》第10版。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信息,提供內容參考。若有來源標注不當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