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青春藝程(14)
上世紀70年代中期
https://weixin.qq.com/sph/AxVHCqzNB
《秋夜》
這是一幅當時參加上方所組織的美術活動的小稿。那時,今之達州,還稱做達縣地區,總會按照相關要求,將美展之事逐層貫徹下來,而我輩,一則愛好所在,二來也希望借它謀個前程,所以都總是很積極地參與這事。那時的熟人,如L某及G某等,確也終于修成正果,或成為今日藝術體制內或主流藝術圈舉足輕重的人物。只我當時遭世所棄,遂漸成了個今日藝界的“在野人士”,呵呵。閑言休絮。只說當日這幅畫吧,由于它曾受到地縣兩級主事者及同行們相當的首肯,因之我本人在當地也頗有了些虛名。不過也可以看出,這畫畢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需要,還是多少存在一些差距的;但它所具的相對真實的力量(在當時所允許的范圍內),又的確也可使之略脫出“紅、光、亮”模式之外,令人覺著比較親切可信。后來這畫送省里就到頭了。當時,“組織”建議——其實毋寧直接說就是決定——給它起的名兒是“親如一家”。畫中的環境,完全便是采用的我的小屋。畫中那正在接受貧下中農關懷的知青主角,大體借用的是我一位好朋友的形象;因為,總不便直接就將我老童畫上去吧。哈。至于畫面所示事件,或曰情節,我想已相當明確,用不著這兒再作什么提示。但有一點必須認清:它確實有一種矛盾甚至進入悖論之處。作為那個時代的產物,它不具備“主旋律高調”,當然也就難討時代之好;而真要以我心(即使是當時我深心內)認可的現實主義精神來衡量它呢,它畢竟又已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多少有了些“粉飾”與“拔高”的痕跡。唔,看來,今也只有真正“歷史地看待歷史之物”了;在收藏界,不是還特別注重某種“錯位”的東西么。遺憾的是,這油畫原件,不知怎的,當時就沒有退還回來。想來,它早已隨那遠去的時代,一同泯滅了吧。
另附幾幅那時別的“創作草圖”,以示其時代感。
《畫中游》附記·西畫部分
(總 228 篇之第 24 篇)
(待續)
·精研藝術,細品人生·
·人生甚難者:盡歷塵世辛苦、洞悉存世悲涼之后,依舊能夠興致勃勃且是詩意地對待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