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近代思想,社會和知識分子的書算是今年的重點關注,大象也在這個關注點上推薦過兩本書。
第一本書學術界的大佬組團合集《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
聚焦于1895—1949年間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際交往、私人脈絡、團體組織以及與城市公共媒體的關系,是一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筆墨介紹了梁啟超、陳獨秀等眾多著名知識分子的社會交往,親疏聚分。
當科舉和門第嬗變為學校和文憑,以儒家文化為共同價值觀的思想框架逐漸解體。從朦朧且短暫的新文化聯盟,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與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構成了近代中國耀眼的知識光譜。
在大象看來,民國大師——知識分子的貢獻除了“有為”,其實“有守”也非常重要。說白了就是在那個特殊環境下,堅持自己的操作,用自己的聲音和行動來為千千萬萬的民眾提供一個精神指導就已經是巨大的貢獻。
想想今天,多少“大師”在利益面前早就失去自己的操守,更顯得那個年代和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可貴。在世界各地的民粹主義影響下,我們難免會出現對過去的過分苛求,對現在的過分自信,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有為有守: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讓我們對知識分子的“貢獻”能有新的認識。
針對這個問題,大象今天就推薦另外一本新書沈松僑《紛紜萬端 : 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
相對來說這個作者可能對很多大陸讀者來說有點陌生。
沈松僑可以說是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中最有分量的學者,這個既有檔案材料大部分在臺灣,又有大陸地區對近代思想研究中不少人的定位出現一定的偏差,
比如在書中第一部分就先提到了胡適,書中所說“近代中國史上,以一純粹學者,全無政治憑借,而能享譽全國、蜚聲中外者,舍胡適一人,殆不作第二人想。尤有甚者,胡適于民國初年成名之驟,崛起之速,也誠如論者所言,除梁啟超之外,再無他人堪與比擬。”
這樣的評價,估計在現在的互聯網平臺上就是一頓找罵,其實對于胡適的評價正如書中所說“各類政治勢力莫不爭相致力于歷史記憶與歷史詮釋的攘奪與壟斷”,所以要想怎樣去定義胡適就更加難了。
在一片擾攘與喧囂聲中,史學研究與歷史教育更不免染上高度政治化的色彩,自覺或不自覺地化作為特定政治利益與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歷史學者縱或有過微弱的吶喊與反思,歷史學,作為一個獨立自主、自具尊嚴的“客觀”知識門類,長久以來,依然是象牙塔內少數學者的“高貴夢想”。
連學者都覺得困難的事情,我們普通人就更難說不清了。
書中除了說胡適,也聊到了五四的“另一面”,雖然說五四如同圣火一般照耀了中國大地,可是五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割裂到底該怎么處理卻被忽視了,歷史的多樣性我們今天依然需要去關注。
中篇關于20世紀20年代中原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的講述更是難得,在刻板印象中,抗日之前就是軍閥混戰,整體社會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可以看到的講述實在太少了。
很多人更關注這本書的上篇和下篇,但是大象覺得中篇這個政治和經濟內容更值得一看,因為這段時間的中原為后來的抗日和解放戰爭都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至于下篇的國族與國民大象在之前不少書都介紹過不少內容了,今天這里就不去展開了。
《紛紜萬端 : 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雖然是一本論文集,但是能讓大象一口氣讀完,可見它還是有著非凡的魅力,所以大家先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真的好看好讀。
最后還要再次說的是肖鐵著譯的《群眾 :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書寫與想象》。
全書重點從文學、革命哲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突破不同學科的界限,挖掘被忽視的跨國互動,重新勾勒出現代中國“群眾”話語的脈絡,思考現代群集想像的許諾和羈絆。探索知識分子與“群眾”的相遇和融合,重審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核心問題。
這三本書可以說一脈相承,又可以互相參考參讀,不妨一起讀讀。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