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早餐,營養早餐,豆漿豆腐腦,肉丸方便面…” 在山西晉城的第一天清早,被酒店樓下小販的喇叭聲叫醒。腦袋還昏昏沉沉,以為聽錯了:方便面,營養早餐?
不過肚子的確有些餓了。換好衣服,酒店前臺的小姐姐推薦我去一家“丁老大牛肉丸”,說是當地人都喜歡的特色早餐,那邊的牛肉湯和羊肉湯都煮得好。聽到有熱湯,我裹了裹衣服加快了腳步。 拐兩個路口就到了,早上8點已經不少人在排隊。 我突然聽到前邊的人在討論:
“待會要牛肉的還是羊肉的方便面? ”
怎么又是方便面!這下我徹底醒了。細細一看,才發現小店里無論身型彪悍的山西漢子,穿著校服小聲說話的幾個學生,還是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都是坐在小板凳上,吃一碗碗冒著熱氣的,碗里滾著炸肉丸的…方便面?
看向爐灶處,穿著圍裙的小哥邊翻攪著煮著大鍋牛肉和另一個煮著肉丸的不銹鋼湯鍋,邊轉身麻利地撕開幾包紅白塑料包裝的方便面,丟進后面另一鍋咕嘟嘟沸騰著的湯鍋里!
還真是如假包換的油炸方便面!再抬頭看菜單,“羊雜+肉丸+方便面”“牛肉+肉丸+方便面”的字樣赫然眼前。賣湯的小哥以為我躊躇不知選哪個,趕緊熱情介紹:“牛肉湯吧,都是大塊牛肉和牛骨熬的,早上4點就起來熬了。”
這是什么奇怪的早餐習慣,用上好的湯,搭配最敷衍的面?還是在山西這個面食大省?
● 社交媒體上, 很多山西省內人會認為晉城是座沒有美食的城市
“…那就,牛肉肉丸方便面,加個蛋,再加個火燒。”
我站在收銀臺前,小心翼翼地學著前面看起來是當地人的顧客,一模一樣地點了份。后面掌勺的小哥聽了,再次快速撕開幾份塑料包裝方便面,丟進湯鍋里,然后吩咐我:“面等兩分鐘,火燒自取。”
場景讓我熟悉又困惑。袋裝方便面我沒少吃,但大清早起來就如此光明正大的吃,在我家通常是不被允許的。而且這種粉白色,包裝上寫著大大“豫竹”二字的方便面,我沒聽過也沒看過,包裝像停留在了上個世紀,總覺得有種不入流的山寨食品廠出品的樣子。
17塊錢一碗方便面,炸牛肉丸鋪了滿滿一層,外加幾塊厚切牛肉和一把翠綠綠韭菜,倒是物有所值,誠不我欺的模樣。“抓緊吃!待會兒面軟了就不好吃了!” 遞面給我的小哥邊遞給我邊說,仿佛擔心我不會吃方便面。
我沒聽勸,先吃了口沒見過的肉丸。不是純肉做的,而是加了肉的淀粉丸子,一度讓我想起四川火鍋里面裹多了的小酥肉,雖說被熱牛肉湯浸潤出一股酥香軟糯交纏,也滲著些牛肉獨有的肉香,但仍然掩飾不了它是一顆淀粉丸子的本質。
嗦起一筷子面 —— 哦?我挑起了眉毛。這煮得倒是真不錯,火候和味道都恰好,面甚至有著久違的巧妙的韌勁和彈性。招牌的牛肉湯看著清澈,喝起來卻也醇厚,味道咸鮮適中。一口湯一口面,我竟忍不住立刻嗦掉半碗。但方便面畢竟就是方便面,我也想不出什么驚為天人的味道描寫,只能說是我最近吃到的最大方得體的方便面。
店里的大姐邊收拾邊往我碗前挪過來一瓶辣椒油和一瓶醋,讓我記得面湯里加點辣椒倒點醋,“醋是靈魂啊!”她輕微地教育了我一下,仿佛覺得我剛才一直沒往湯里加醋多少有點不懂行。
醋倒進湯里,聞著面前快速四溢起的發酵的酸,的確,這多少算有點不一樣的山西味道了。
跟別的山西城市一樣,晉城的古建也大多在城區外幾十公里的地方,滴滴不太好使,公共交通也不算方便,好在價格便宜,無論到哪里只要1塊錢。逛完幾個著名的佛寺,再回到晉城城區已是深夜。饑腸轆轆,我按當地人推薦溜達去了南大街的夜市,攻略上推薦的那家豬臟湯已經打烊,我隨意在旁邊的一家爆肚小攤,坐下打算隨便吃點打發打發。
“你的那份爆肚,加份方便面不?”圍著圍裙的老板娘問。
又是方便面?我一驚,抬頭看。果然不其然,不銹鋼的爐架上擺了十幾包熟悉的粉白包裝,又是那個豫竹!“加就加吧”,我實在是餓了,但也沒忍住,心里玩味起這份即將上桌的“老北京爆肚方便面” —— 名字聽起來可真夠“熱鬧”的。
坐著吃的都是本地人,有的穿著夾克,有的穿著棉襖,這個季節的晉城,夜晚開始滲了些初冬的刺骨寒冷,剛出鍋的方便面,在老板娘的白熾燈下,升騰起裊裊熱氣。大家狼吞虎咽嗦著方便面,我也就不再掙扎了。跟早上一樣,這份上桌的爆肚方便面也是牛骨湯底,但是澆了一層厚厚的麻醬和調料。方便面依舊是保留了一種迷人的彈性和嚼勁,加上紅亮的辣椒油和香菜末,一拌開,竟意外地好吃。
“你這碗面擱我小時候,是頂級美味了。”桌子對面一個穿著皮大衣的中年大叔來搭話,看樣子大概是喝過了點酒,聲音溫和但帶著幾絲分享 的興奮。“豫竹方便面好啊,只有我們晉城的才做得好!”從他斷斷續續的描述中,我拼出了晉城人和這個奇妙的豫竹方便面之間的故事。
皮衣大叔今年剛從政府機關部門退休,過去工作還不錯,城里已經買好了套100多萬的房子給兒子結婚用,算是人生圓滿。“我過去那崗位是真不錯的,第一個月工資就拿了36塊。能花18塊給自己買雙皮鞋,全牛皮的!”
● 晉城的陽城電廠至今仍是亞洲第一大火力發電廠
關于這位大叔年紀輕輕就能全款拿下全牛皮皮鞋的豐功偉績,我當晚至少聽他提了4次。但即使這樣一位“物質富裕”的晉城人,30多年前關于吃的選項,卻 乏善可陳。用他的話說,家家戶戶固定的糧票,只能換來為數不多的光餅,早餐翻來復去吃的就是小米和豌豆面做的兩摻,頂破天炒個茴子白,全城就那么一兩家支著帳篷賣的油茶油條豆腐腦。
1986年前后,一切才發生了改變。
40公里外的河南焦作老鄉,帶著一箱箱的豫竹方便面來到了晉城。他們看中了晉城日益繁榮的煤礦產業,和正在瘋狂發力的“晉城經濟模式”,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干勁。晉城人呢,也在那一包包油炸面香味混雜著調料包里,吃到了過去前所未有的滋味,驚為天人。“那時候恨不得天天吃,頓頓吃”,皮衣大叔回憶說。“早餐直接兩塊面餅扔進鍋里一煮就好,加個雞蛋和火腿腸,幾分鐘就做好了,方便好吃得很。”
“那個年代你能天天吃豫竹方便面,看來不是普通人家啊。”賣爆肚面的大娘不知什么時候,也加入了我們的對話,她上下打量著皮衣大叔,感嘆大叔當年肯定是干部級別的。皮衣大叔洋洋得意,說“那是,在單位里隔著包裝捏碎面餅,撒上料包,干吃,我一吃還吃兩包”。爆肚大娘再次感嘆,以前上門提親,能拿一瓶汾酒和十包豫竹方便面,就是當地非常體面的禮數了。
大娘和皮衣大叔都記不清是哪家聰明人,第一個把豫竹方便面和陵川縣出產的油炸牛肉丸煮在了一起。但他們覺得豫竹在晉城能成功,跟肉丸的關系不大,而是豫竹本身,是一包極其適合“煮”而不適合“泡”的面:豫竹的魅力來自晉城人煮面時,給了它一次干面“復水”的過程,在接近沸騰又沒有沸騰的高溫滾水里放進面餅稍等片刻,耐心等水花把面餅微微頂散,用筷子輕輕翻面后攪開后,抓住那個玄而又玄的關鍵時刻與荷包蛋一起撈進碗里,讓面條的“復水”恰到好處呈現出入口時的無法言說的清新筋道。
我突然想起在南方,另一個以方便面當日常主食的城市:香港。港式茶餐廳的方便面可以搭配一切湯頭,從餐蛋面到沙嗲牛肉,怎么吃都不違和,方便面煮的時間同樣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端上桌的時候保持一定的硬度,三五分鐘迅速吃完,心滿意足匆匆趕完下一程。
● 香港喜歡在泡面里加牛腩
香港和方便面結緣,跟晉城和方便面的故事也有幾分相像,都歸功于上世紀80年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涌入香港的打工人,遇見了來自日本的出前一丁,煮起來快捷、吃起來美味。那時的人們以工業繁榮為驕傲,擁抱著工業流水生產線產品,那些驕傲也隨著味蕾,順其自然地延續了下來 —— 哪怕如今香港早已化身亞洲金融中心,哪怕這里如今已經匯集了世界最頂尖的滋味,方便面依舊深深刻入城市早餐的圖譜,成為了城市餐飲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皮衣大叔趁著酒意,又給晉城的方便面升華了一句:“一個晉城,養活了隔壁河南一個方便面廠,河南人來了誰說我們 晉城方便面做得好。”
第二天不出意外地起晚了。我在酒店附近的小馬路隨意逛著想找點其他早餐。
一家寫著“武漢水煎包”的小店吸引我的注意。店里客人不多,三三兩兩異曲同工都的依舊是面前一碗肉丸加泡面,但有些桌上似乎還多了一些其他的,不屬于這里的滋味。
“一碗方便面,加個荷包蛋”,我已經能點得輕車熟路。不過老板似乎聽出了我的外地口音,多加了一句,“方便面要康師傅還是豫竹?”
我一下沒反應過來,還能有康師傅?“康師傅味道重一點,豫竹味道淡,外地的可能習慣吃康師傅。”老板娘補充解釋了下。我依舊選了豫竹,兩天三頓方便面下來,我還真沒在任何店看過康師傅這個選項。隨后好奇追問了一嘴,店里的武漢水煎包可正宗?
“正宗啊,我們兩夫妻都湖北來的,不可能不正宗!”角落里正在包包子的老板,大聲地應了一句。
我笑著打趣說:“連國內過早屆老大來到這兒,都得賣方便面啊。”
老板娘解釋,十幾年前來這開早餐店的時候,也沒想過賣方便面,但每個進來的人都問有沒有,問得多他們也就學著做了,剛開始做不太好,但現在本地人來也吃不出什么差別了。
“方便面還有做不好的?”我更好奇了。湖北可是過早大省,煮不好一包泡面?不太可能吧…
“他們的湯底,要至少用幾十斤的牛骨,熬上好幾個小時,不能白水煮。炸的牛肉丸子,也要多煮久一點才入味。方便面煮必須2分鐘左右,韭菜每天要新鮮買新鮮切,荷包蛋也是,太老了就會被說。” 湖北老板娘一一給我羅列,語氣中有一點吐槽,也有一點…驕傲?仿佛在說:這么多年下來,我總算是做合格了。
我吸溜了一口這個湖北老板做的方便面,就我這個外地人口味來說,它跟這幾天吃到的這些,沒有任何區別。
都說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生存之道,一個時代有一種時代的努力和進步。山西人一向擅長以相對匱乏的物質,創造出豐富的飲食廣度和深度。小麥、蕎麥、高粱,每種糧食他們都能做出百般滋味和花樣,同樣精耕細作的智慧,也被用在了一包方便面上。這個工業時代的快捷食物,在晉城這個面食大地,并沒被視作草率以及傳統面食文化的背叛。相反,它成就了工業城市晉城和農耕城市焦作之間,經濟與農耕的雙向奔赴。
“我的家鄉晉城,一個五線小城,這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坐過地鐵,更別說飛機,甚至這輩子都沒感受過北上廣的霓虹。iPhone出到第幾代,他們不會關心,但方便面里不加荷包蛋,卻會影響一天。” 短視頻里的一個晉城博主,如此描述。
對于很多人來說,“晉城”二字并不是讓人急切渴望奔赴的目的地。自己家的好,晉城人也不擅長大張旗鼓地說,于是數十座千年唐宋遺風的廟宇,被不動聲色地藏于山野間,28座反映古代中國對天文體系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的星宿,也披著千年的風塵,默默守護一方天、地、人。
哪怕到了2024年,這座不善言辭的千年古城,依舊不急不慌,一車車地從隔壁河南運來方便面,每一包的方便面都給配4、5個小時熬煮的牛骨湯,繼續一城之力繼續養活著隔壁的一個食品廠。方便面的方便在這里被賦予了另一種以一種近乎毫無壓力的價格和形態。每個路過晉城的人,或多或少,都感受過這種山西式的方便,輕松、自如,卻認真,不敷衍。然后在每個晨霧沒散去的清冷早晨,快速熟悉,吃飽,吃懂,吃好。然后,繼續心滿意足地啟程下一站。
本期作者|斯小樂
編輯|梅姍姍 視覺/創意|BOEN
攝影|斯小樂、小紅書@綺兒不是企鵝 、@辰筱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