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筆者前面發(fā)文,講了我國軍工部門研發(fā)的微聲沖鋒槍,讀友們很感興趣。有朋友問我,最近他看到網上在炒作一款裝在公文包里的武器,說得有鼻子有眼,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網絡時代,泥沙俱下。為博眼球,賺流量,語不驚人死不休,乃普遍現(xiàn)象。網上說的,各國領導人保鏢專屬“秘密武器”,名曰公文包沖鋒槍。外觀就是下圖這樣,平時拎在手里不顯山不露水,到了關鍵時刻便能大殺四方,大顯神威。
是不是有這么神奇,有這么神秘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保護重要領導人,被業(yè)界稱作“要員護衛(wèi)”任務,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執(zhí)行。雖說各國情況不同,但“要員護衛(wèi)”任務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尤其是保護現(xiàn)任國家領導人時,大體都會分為外層、中層、內層三道防線。人們通常所說的領導人保鏢,指的是執(zhí)行內層護衛(wèi)任務,貼身保護目標的人員。
內層護衛(wèi)人員的第一要務,自然是保護目標的安全。但這個安全并不僅僅指挫敗刺殺陰謀(這活兒其實主要由外層和中層護衛(wèi)人員負責),還包括保護目標免受意外傷害,在目標突發(fā)疾病時實施應急救治,并時刻保持對外通訊聯(lián)系暢通等等。
2022年7月8日上午,被一些人稱作“最后的招核男兒”的山上徹也,在奈良用自制火銃送安倍桑去見了他們的天照大神。
火銃的響聲挺特別的,故而第一聲槍響后,現(xiàn)場無人意識到這是槍聲。直到第二聲槍響后,安倍的貼身保鏢們這才反應過來。他們下意識的動作,是立即展開折疊鋼板,遮住安倍的要害部位,并對他實施緊急搶救,而不是第一時間去擒拿、擊斃刺客。由此可見平日訓練就是這么要求的。
當然了,這些馬后炮的行為已經于事無補了。直到確認現(xiàn)場大局已定,安倍保鏢們這才陸續(xù)沖上去試圖控制山上徹也。很多人看過現(xiàn)場照片,都覺得大跌眼鏡,這安倍的保鏢咋就沒有那種傳說中干凈利落一招制敵的功夫呢?三個年輕力壯的保鏢,對付一個中年油膩大叔,還整得和小混混街頭斗毆似的,場面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一些人成天掛在嘴邊吹的“躬匠精神”去哪兒了呢?
但筆者關注的卻是這些保鏢的腰帶上,只看見了手銬包和伸縮警棍包,而沒有看到槍套。至于這些人有沒有佩戴更易于隱蔽攜行的腋下槍套,則不得而知。不過縱觀整個抓捕過程,保鏢們并沒有拔槍,極有可能壓根就沒帶槍。
貼身保鏢不帶槍,這聽起來如笑話般。但對于執(zhí)行要員貼身護衛(wèi)的人員來說,槍械在執(zhí)行任務所必須攜帶的裝備中,還真不是排第一位的。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特例。日本控槍極嚴,而且安倍非現(xiàn)任國家領導人,安保級別不能和在位時相提并論。那好,咱就看看今年7月13日,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遇刺事件。
根據美國法律,特朗普作為前總統(tǒng),由特勤局提供終身安保服務,其在美國國內的安保措施,與在任時沒多少差別。事情的經過大家都耳熟能詳,筆者不再贅述,只請大家看下面的照片。
這張照片在刺殺事件發(fā)生后火遍全網。很多人從畫面構圖、人物表情及寓意等各方面給予了全方位解讀,并稱離畫面最近的那位女保鏢是“嚇得躲在懂王的懷里”,“懂王天命之主,美利堅保護神的形象就此立起來了”。但實際上,那位女保鏢是撲向特朗普,用自己的身體給他當肉盾。
這么說可能有些人不以為然,那么我們再看下面這張照片就清楚了。一群保鏢先將特朗普圍了個密不透風,再將其帶離遇刺現(xiàn)場。你能發(fā)現(xiàn)哪位保鏢拔了槍嗎?
拜托,那是埋伏在附近制高點上狙擊小組該干的活兒。
事實上,像這類突發(fā)事件,現(xiàn)場一片混亂,貼身護衛(wèi)人員要在槍響后第一時間確定刺客所在位置,幾乎是做不到的事情,胡亂開槍大概率會傷及無辜,而光拔槍卻不射擊,那除了壯膽擺酷還有啥實際作用?退一步說,就算能第一時間準確將刺客從人群中辨識出來,有時候也沒法射擊。
1987年7月,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訪問斯里蘭卡。正當他在歡迎儀式上檢閱儀仗隊時,一名儀仗隊員突然掄起槍托朝甘地的腦袋砸過去。雖說沒能將他的腦袋砸個“萬朵桃花開”,但也將他格擋的左手臂骨砸得骨裂。你說說看,這樣的場合,跟在甘地后面的貼身護衛(wèi)們,能拔出槍來向這名儀仗隊員射擊嗎?本來是己方有理,但貿然開槍豈不是要造成更復雜、更混亂的外交事件?
當然,執(zhí)行近層要員護衛(wèi)任務人員,尤其是國家現(xiàn)任領導人的貼身護衛(wèi)們,槍可以不用,但卻不能不帶。畢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誰知道啥時能派上用場呢?但是,網上吹噓的這種公文包沖鋒槍卻并不適用。
這種武器其實不過是將制式沖鋒槍固定在手提箱里,在手提箱提把上加裝觸發(fā)開關,通過連桿機構來觸發(fā)扳機。
但問題在于,沖鋒槍是一種發(fā)射手槍彈的雙手握持武器,主打一個廉價和近戰(zhàn)火力兇猛。至于其射擊精度,那就只能呵呵了。雪上加霜的是,沖鋒槍安置在手提箱中后,無法實施抵肩射擊,也無法瞄準,只能憑借使用者的手感,將槍口大概指向目標。一旦扣動觸發(fā)開火,打出去的哪是子彈呀,簡直是漫天花雨,能飛到哪兒算哪兒,能撞上啥目標算啥目標,這與下圖黑黍蜀的射擊方式沒本質區(qū)別。
說句不中聽的,這種所謂的公文包沖鋒槍,其實最適合恐怖分子在人員密集場合實施無差別射擊,絕對不適合執(zhí)行要員護衛(wèi)任務的人員使用。
除了公文包沖鋒槍,阿雷斯FMG沖鋒槍同樣也被吹得神乎其神。它最大的賣點,是可折疊成一個長26厘米,寬8厘米,厚3厘米的盒子,相當于一臺筆記本電腦大小,可以很方便地藏在大衣里。
但問題在于,首先,這種槍支為達到折疊成盒子的設計目標,結構上做了很多妥協(xié),其人機工效很糟,而且彈匣和擊發(fā)機構做成旋轉件,極大降低了可靠性,在射擊精度方面無任何優(yōu)勢可言。
第二,既然你都能將它藏在大衣里面了,那么大衣里藏一個看上去不像槍的盒子,與藏一支常規(guī)設計的槍有什么區(qū)別?不都是外人看不見嗎?
第三,將常規(guī)設計的槍從大衣里取出來能立即開火,而同樣是從大衣里取出阿雷斯FMG沖鋒槍,還多了開鎖、旋轉、折疊到位等一系列動作,反應速度無論如何不及常規(guī)設計槍械,關鍵時刻極有可能會誤事。
所以,生產廠家要整噱頭、搞營銷、吸引眼球,吃瓜群眾們看個熱鬧就好,可別被人家?guī)侠锶ァ?/p>
那么,各國領導人的貼身護衛(wèi)們一般會用什么槍呢?其實完全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用的一定是罕見的定制版高精尖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說,槍械無好壞,但使用者的水平有高低。普通槍械在訓練有素的高手手中,一樣能圓滿完成任務。
說到這兒,筆者給大家講一則逸聞: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時,中方為其配了女性貼身護衛(wèi)人員,撒切爾夫人沒像訪問日本時那樣拒絕。官媒曾刊載過對執(zhí)行過貼身護衛(wèi)撒切爾夫人任務的中方女性安保人員的專訪,筆者當年曾仔細拜讀過全文,雖已記不清這位大姐尊姓大名,但對專訪中的一些細節(jié)卻記憶猶新。
記者問她用何種槍械時,她回答是國產77式手槍。該槍體積小,易隱蔽攜行,適應女性手掌握持,而且還有單手上膛功能,對于執(zhí)行要員貼身護衛(wèi)任務來說很合適。
記者問她執(zhí)行任務時要帶多少彈藥時,大姐回答只有隨槍彈匣里的5發(fā)子彈。記者頗為驚詫,認為一旦遇到突發(fā)情況,區(qū)區(qū)5發(fā)子彈哪里夠用?但大姐卻頗為自信的回答:“嫌少?我還嫌子彈多了呢!真到要用的時候,一槍就夠用了”。
少年時,筆者曾著實被這則霸氣側漏的回答給鎮(zhèn)住了。多年后回想起來卻覺得頗有道理。就她所執(zhí)行的任務而言,若不能做到一槍致敵,哪還有開第二槍的機會?靠公文包沖鋒槍胡亂潑彈雨完成任務?拉倒吧,還不如洗洗睡了。
(本文作者:忘情,“這才是戰(zhàn)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zhàn)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zhàn)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后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于戰(zhàn)史學和戰(zhàn)術學研究,對軍隊戰(zhàn)術及非戰(zhàn)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zhàn)爭》于2014年5月、6月,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zhàn)爭”,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