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一方面軍曾被稱為“中央紅軍”,前身是毛主席和朱老總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領導的紅軍部隊,經過多次整編和發展,最終形成的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
在1955年的授銜中,從紅一方面軍走出了31位開國上將,占整個上將名額的一半還多。在這31位開國上將中既有軍事能力突出的將領,也有政工出色的將領。
而有兩位名將,其實資歷也挺深,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期間,都擔任過兵團政委,卻最終與上將無緣。
第一位莫文驊
莫文驊畢業于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南寧分校)第六期(比照黃埔軍校第九期)。1929年參加了著名的百色起義,開始了輝煌的革命生涯。紅軍期間他擔任過師政治部主任,級別也不算低。
抗日戰爭爆發后,莫文驊擔任過抗大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不過是在后方,缺乏表現的機會。
而解放戰爭時期,莫文驊就相當耀眼了,他在東野擔任縱隊政委以及軍政委。
此后,他更是先后擔任過14兵團政委、13兵團政委。這在整個四野當中,僅莫文驊一人能夠做到。建國后,他擔任了廣西省軍區副政治委員兼南寧市市長。然而沒多久,他又回了東北,擔任了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
1955授銜的時候,他被授予中將軍銜。
授銜結束之后,莫文驊對自己的軍銜不太滿意,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他每次在簽名時都會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中將”二字。
第二位郭化若
郭化若是黃埔四期畢業生,也曾赴蘇聯莫斯科炮兵學校學習。回國后長期在毛澤東、朱德的直接領導下做參謀工作。抗戰期間也是如此,他留在了延安,主要從事部隊的教育訓練工作。
抗戰勝利后,郭化若離開了延安,去了山東戰場,被任命為魯南軍區副司令員。后又接連擔任華東野戰軍6縱副司令員以及4縱政委。1949年2月9日,郭化若出任三野9兵團政委。
建國后郭化若擔任了淞滬警備司令員,1955年被任命為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還被授予中將軍銜。
盡管兩位都被授予中將軍銜,但原因卻并不相同。
之所以莫文驊僅被授中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52年定級時,他被定為副兵團級。而往深了說,那就是他得罪了一個人。
他在晚年回憶錄中曾寫道:我得罪人了!其實說的就是就是抗戰期間與高崗的矛盾。當初留守兵團政委空缺時,高崗想當,結果莫文驊不同意,就這樣將他得罪了。
在評級的時候他被評為了副兵團級干部,當時高崗就說過:這是個老革命啊,就發揚一下謙讓精神吧,評個副兵團級。
這也是后來他被授予中將的主要原因
和莫文驊的經歷不太一樣,郭化若盡管參加革命較早,但長期在軍隊機關院校工作,擔任軍政主官的時間較短。
另外,在中央蘇區期間,郭化若曾經因“托派”嫌疑被開除黨籍,時間長達7年,一直到1938年,在毛主席的親自過問下,郭化若的冤案才終于平反了。但客觀說,這幾年對他的發展影響已經非常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