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氣入骨,即吞刀刮腸,飲灰洗胃,覺俗態之益呈;正氣效靈,即刀鋸在前,鼎鑊具后,見英風之益露。
——陸紹珩《醉古堂劍掃》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
另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
前者是藝術家,后者是俗人。
無情趣,就是俗人
自古以來,皆存雅俗之辯。
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對雅俗有一個論斷,他說:
無意境,無情趣,就是俗人。盡有人買一件古玩,燒一爐香,自己以為很高雅,其實還是俗。
因為在這環境中,換進別一個人來,不見有什么不同,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則不然,應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可見,雅,就是要有自己的情趣和意境,而不是人云亦云,誰去都成。
其實這個問題,和君子與小人之別非常類似。
在《莊子·大宗師》中,有一段虛擬的子貢與孔子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道:什么是畸人?
孔子說: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孔子的意思是:所謂“畸人”,就是相對于普通人而言,顯得非常奇怪,但卻完全契合于天道的人。
從天道的視角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往往會被世人看作“君子”;而被人們稱之為“君子”的人,在大自然面前,常常只是“小人”而已。
這世間,有些人不合禮教,就像恣意狂放的魏晉狂士、不羈于禮的竹林七賢,但誰又能說他們不夠雅、不是君子呢?
這些人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雅士君子,是因為他們的行為雖然不合禮法,但他們的思想卻直指本真、合乎天道,所以才會被世人所推崇。
而一些人,滿嘴道德仁義,但一輩子只會想著自己的得失,不拿半點真誠待人,看似是個君子,實質上只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本真,即是雅事
在魏晉時期,人們會通過“清濁之分”來大致區別雅俗之人。
若是被認為身具“清氣”的,就有被歸入清流的機會,受到世人的尊敬。
所謂的“清氣”,就是清明之氣,也可以被引申為光明正大之氣。
擁有這種氣質的人,為人真摯,自然灑脫。
因為人的行為可以附庸風雅,但人的氣質卻是來自一個人的所知所見、所思所想。
若心中清明,自然就不會是個小人。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真人之心,如珠在淵;眾人之心,如泡在水。
真人的心,就像深潭中的明珠,深邃明朗,不動不搖;普通人的心,就像水面上的泡泡,輕飄浮蕩,隨時破滅。
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之道,從不來自追求形式的做作,而是源于一種直指本真的坦然。
那些雅致的事情,是心思純正的君子,自然而然流露出的表象,而不是說模仿好這些表象的人,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俗骨,即是牢籠
做人,最怕的不是不知道什么是雅,而是長了一身俗骨,什么是俗骨呢?
其實俗骨就是一個與“清氣”相反的概念,泛指庸俗的氣質。
一身俗骨的人,對事物的理解,往往拘于定式。
如《壇經》所說: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
這樣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用自己的思維想事。
但凡做什么事情時,就一定要先用大道理說服自己,然后不斷地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各種各樣看似光明偉岸的借口。
他們不明本心,只會從眾。只看的到他人告訴自己的風景,卻從不會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些什么。
這樣的 人,一生只能伴著自己這一身俗骨,在人海里浮沉。
或許,這世上最可怕的事,不是人一出生就活在囚籠里。
而是人用盡自己一生的時間,卻只是為了給自己制作,更多、更牢固的囚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