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中法在越南開戰,在戰爭場上的清政府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而這一年在近代金融史上發生的危機卻鮮有人關注,后世人可能只會寥寥記得胡雪巖的破產。當時金融風潮中倒下的可不僅是他一人,危機過后整個上海的錢莊票號十去其五,其牽扯大小商人倒閉者不計其數,而金融風潮又使北京,天津,南京,揚州,杭州,寧波等地也發生倒閉風波,蔓延到了整個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民族資本亦受到沉重打擊。
多米諾骨牌第一塊
1883年金融風潮,在上年末已有顯現,不過并不引人注意,因為每年末總有些小商號錢莊倒閉。1882年末倒閉的數量卻比以前更多,但時人以為是常態并沒有引起太大的警惕。但到了來年一月份,一家名為金嘉記絲棧突然倒閉,卻引起了多米諾效應。這家商號經營多年,規模不小也算是老字號,據聞欠了五十多萬兩白銀。它的突然倒閉,導致與其相關聯的四十多家錢莊,馬上緊急收回貸款,并且不再發放新貸款。大家都知道商人做生意是需要銀錢周轉,現在有許多企業都是因為現金流不濟而破產,那時也是一樣。平時十個茶杯八個著蓋子游刃有余,但只要沒有現金流馬上就會掀了攤子。由此錢莊惜貸斷了很多商人的現金流,那些商號都因欠債相繼倒閉。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有二十多家商號,欠債多則十余萬,少則幾千先后關門大吉。商號付不出欠款,那借貸的錢莊就收不回貸款,而下面的手工業者更拿不到貨款。在連鎖效應下損失的不僅僅是一些債務的金額,而是整個流通消費領域都受到波及??膳碌氖?,這次事件還僅僅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
多米諾骨牌開始了
地產大王的命運
上海開埠后,商業極速發展,其對外貿易占到全國的50%以上。因此到上海建廠、開辦錢莊、商號,金融也非?;钴S,就導致了人口聚集效應。增長的人口和商業發展,使房地產價格也水漲船高。徐潤從一個洋行的小學徒,成長為大買辦,依靠其精準的商業眼光,搭準了房地產的脈搏,最后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產大王。到1883年其名下的地產達到三千畝以上,房屋兩千多間,據記載其所有的房地產市值達兩百多萬兩,此外還有股票等資產一百多萬兩,但他的公司負債卻也有七成以上。也就是說支撐房產公司擴張的手段是借貸經營,而這些負債都由他一人承擔。貸款項目來自于各個錢莊或個人債主手中,他則依靠這些貸款來經營各種產業??上攵康禺a上行時他可以坐收漁利,如果遇到固定資產下跌,那只能破產清盤。
恰好在這一年,中法戰爭開始。法國派出軍艦封鎖上海港口,各種法國會進攻上海的傳言紛囂塵上,房地產業自然受到沉重打擊。再加上銀根緊縮,金融業者停止放款,并追收舊款。徐潤的房地產公司資金鏈斷裂,與之借款的22家錢莊一起逼債,不得已之下只能拋售產業以期清還貸款,他自敘最后仍“受虧八九十萬兩”。
徐潤的破產雖讓人唏噓,不過是當時大環境下其中一個犧牲者而已,而其牽累的錢莊投資者,更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廣度與深度。唯可慶幸的是他與官府沒有大的牽扯,這也是他后來能夠東山再起的原因。而與之相比,另一個大商人的命運更讓人扼腕長嘆。
清朝時上海外灘
紅頂商人的悲慘結局
有句話說“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一百多年后的人們對這位紅頂商人仍然推崇。其成功的榮華與悲劇性的結局,就如唱詞所說的那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他前后半生對比,還真有種人生無常的感慨。
當時中國出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是生絲與茶葉,但是幾年來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話說在1881年胡雪巖就開始以自己的阜康雪記錢莊為后盾,聯合江浙等地絲商,用通過囤積生絲的手段,與洋商競爭國際市場的生絲定價權。他的家資在七十年代就有兩千多萬兩白銀,可說是實力雄厚。其名下錢莊銀號更是官府的合作首選,自己有官職在身,又與兩江總督左宗棠關系密切,也給了他挑戰洋商的底氣。
但是此時的生絲產地也并不是中國一家獨攬,歐洲的意大利、法國,亞洲的日本都是國際市場的大戶。特別是意大利的生絲產量與中國基本相當,可以滿足生產商的需求。不過國內商人對此所知甚少,也為后來胡雪巖的破產埋下了伏筆。在1882年9月倫敦絲價每包16先令3便士,中國上海的絲價反超達到了17先令4便士,胡雪巖的策略達到了效果,如果這時候賣出他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1883年中國生絲的產量因為氣候蟲害的原因,會比上一年為少,于是他決定繼續加大訂購力度,通過兩年收購囤積的生絲高達15000包。但是意大利的生絲卻迎來了豐收,雖然他的商業頭腦依然靈敏,卻對國際信息知之甚少。而外商早已通過電報得知生絲行情,并不愿也不會抬價買絲。最終胡雪巖不得不賠本賣絲,他以每包380兩將2000包售與怡和洋行,以每包372.5兩將13000包售與天祥洋行。以他賣出價格來計算,囤積的生絲直接凍結流動資金500多萬兩白銀,這其中還不包括他虧損的數字。對比前面徐潤的清盤資產來看是他的兩倍還多,而以當年中國生絲的出口量來比較,他一人占比將近30%,真正的富可敵國。
但正是由于大量的資金凍結,波及到他名下各地的銀號錢莊。而生絲損失嚴重的消息一經傳出,各地錢莊遭到瘋狂擠兌,資金鏈完全斷裂。杭州的泰來錢莊首先倒閉,其后他在北京,鎮江,寧波,湖南,湖北等地所開的錢莊銀號相繼關門大吉。受到他牽連的錢莊,僅上海一地七十八家倒閉六十八家,各大小商號停業三四百家,可謂是一片哀鴻。更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把他撤職查辦,并追繳虧欠公款,而各省官員又趁火打劫,胡雪巖也因此再無生機,此后幾年都陷于典當資產清還虧空之中。
由此胡雪巖的破產把金融風潮推到了一個頂峰,波及京師內陸、長江南北。首當其沖的是胡雪巖名下錢莊所在地的城市,錢莊銀號商棧相繼開啟了一波波倒閉風潮,物價上升,錢價下跌,市面一片蕭條。
胡雪巖故居
原因及教訓
很多人把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于中法戰爭,比如徐潤就說導致自己破產的最大因素就是中法開戰。但仔細分析胡雪巖的失敗僅僅是因為戰爭因素?
從1877年開始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年年逆差,也就是說中國從以前的白銀純流入國變成了白銀流出國,而這種狀況將來會愈演愈烈。其中的原因一是因為國際銀價的下跌,二是因為中國出口的茶葉與生絲價格也持續下跌。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絲茶占比達到70%以上,但是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國卻沒有定價權,國內業者生存艱難,利柄完全操控于洋人。所以才有了后來胡雪巖用生絲作為突破口,進行對定價權的爭奪。這就是當時中國宏觀經濟的大環境下,造成白銀流通短缺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貿易集散地,金融大都市。許多的企業都來到上海募集股本,有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還有各種中小企業。股票交易呈現井噴,各錢莊也涉及其中,或直接投資,或以股票取代財產作為質押物。由于對股票的追捧,那些錢莊、商號等把大量的流動資金投入到金融投機中,當時報紙也稱“借資購股,趨之若騖”。有學者分析得出,股票所吸收的流動資金總額在千萬兩,而上海市面上流通的金額只有約兩百多萬兩,這也是造成金融風潮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到了金融風潮越來越嚴重時,股票價格也跌到只有最高價的三分之一,這對脆弱的經濟又是一次暴擊。
在上海很多錢莊本可能只有幾萬,但其貸款發放可能會達到幾十萬,而這些錢從哪來呢。一靠外國銀行,二靠山西票號。在這次風潮中這兩者同樣選擇了撤資,這也成為危機爆發的導火索。外國銀行怕錢收不回來也情有可原,而實質上有著中央銀行功能的山西票號也如此作為,沒有發揮平息金融風波的作用,也正是當時清政府沒有近代的金融意識的寫照。落后就要挨打,不僅是政治軍力上面的較量,經濟層面上有著更多的較量。歷史不能假設,但以史為鏡的思想不能丟。
參考資料:近代中國的金融風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