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山的那邊》的寫作背景
《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當代著名詩人。
王家新,家住湖北丹江口武當山下,父母為當地中小學教師。1957年,他出生后,隨父母工作的調動,曾在五六個學校生活學習過,可是,一直到上大學前,都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對于充滿好奇心的他,就是放學后一片寂靜的校園、路邊那條清澈的小河,以及環抱著這一切的無言群山。
王家新
1978年文革結束,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他以省文科狀元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才真切地感受到世界格局之大,人生道路之寬。這時候,他聯想到小時候在閉塞的山中,每日只知面對大山癡癡幻想的情況,便產生了創作的靈感,寫下新詩《在山的那邊》。
這首詩,最初刊登在81年第五期《長江文藝》上,后來入選初中語文。
童年的癡想
二、《在山的那邊》原文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
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
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山的那邊》
三、《在山的那邊》內容和結構賞析〔上〕
《在山的那邊》是哲理詩。詩人選取山和海倆意象,全詩采用象征手法,以海象征理想、以山象征困難、以爬山象征艱苦奮斗,通過“爬山尋?!眮砀嬖V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路是漫長而崎嶇的,只有百折不撓而堅持奮斗的人,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取得最后的勝利。
全詩30行,分兩節。第一節、11行,詩人寫自己童年時一次失敗的大自然“爬山尋?!敝?。
詩人小時候,一直生活在山區,滿眼都是山的世界,可又不甘蝸居于狹小的天地,出于好奇心,“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詢問媽媽,媽媽不經意地說是“?!薄?/p>
那時候,在他童年的心目中,媽媽說的“?!?,就跟眼前的山就是山一樣,那“海”也就是海,都是具體的概念,因此這番話,便引發出他對山和海的困惑與渴望。
學生的爬山尋海之旅
于是,幼稚的他避著媽媽,私自踐行了一次“爬山尋?!钡奶剿髦茫核粋€人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了,可他卻大失所望,因為在山的那邊,根本就沒有海,“依然是山”;那邊的山好像還在嘲笑他,太天真了,山前還有無數的山,哪能翻過一座山,就能見到海呢?遂“鐵青著臉”,鄭重地“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他感到沮喪與痛苦,“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童年的詩人,對沒有實現的事物,對想像中情景的認識,往往是膚淺幼稚的,甚至是天真可笑的,因為他以為翻過山之后,迎接他的,一定是一片大海,而一旦看不見大海,卻依然是連綿的群山時,他感到失望了。
所以,他在心里嘰咕:“媽媽,那個海呢?”我怎么沒有找到呀!于是,對自己這次自然界的“爬山尋?!睂嵺`,他私自也判定是一次完全失敗的探索之旅。
人生的爬山尋海之旅
四、《在山的那邊》內容和結構賞析〔下〕
第二節、19行,詩人寫他長大后對“爬山尋?!钡恼J識與感悟:在人生的旅程中,理想的信念并非虛無縹緲,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就一定會實現。
詩人長大后,知識豐富了,見識廣博了,對于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這時,“從小飄來的種子”:當年媽媽不經意中,隨口說出的那個“?!弊?,因為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所以現在,在我的意念中忽然長大了。
現在,詩人已經認識到,那“山和?!?,不應該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理想的〕信念凝成的海”呀!
在人們的“信念”中,理想就是海,困難就是山,人生的艱苦旅程,不就是心懷著希望的信念,攀爬面臨的—座座山頭嗎?小而言之,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不就是翻爬一座座的山頭嗎?即使是天才,也只能跳級、升得快一點,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實現理想,而讀完大學的。
為了實現理想、到達海的彼岸,詩人懷著理想的信念,曾經一次又一次的拼搏爬山,又“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但是,心不甘氣不餒,“當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仍沒有看到大海時,盡管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卻仍然滿懷著希望,仿佛“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于是,詩人重新抖擻精神,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為心中有理想的信念,他便堅信:“ 在山的那邊,〔就〕是海!”這里,詩人沒有生硬地說教,而是延續寫童年的敘述式,來表達信念上的“爬山尋?!?。
這段描寫生動形象,意味深沉雋永,蘊含著詩人走向成功的真切的人生感悟。接著,詩人便用肯定的判斷語氣描寫:“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勝利的頂峰,而看到“一瞬間照亮你眼睛”的美好景象:一個光輝燦爛的“全新世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詩人在總結自己“爬山尋?!钡娜松形驎r,多次使用了“一次次、一座座”數量詞,強調“爬山”的艱辛,突出“尋?!钡牟灰?,情真意切,感悟深沉,與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治學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爬山尋海的象征意義
五、《在山的那邊》的寫作方法
這首詩是一首勵志哲理詩,具有顯著的寫作特點。
第一、全詩采用象征手法,選擇山和海為典型意象,以山象征困難,以海象征理想,而以爬山象征艱苦奮斗,從寫童年時“爬山尋海” 的大自然探索之旅,到寫長大后人生道路上的“爬山尋海”歷程,從具體到抽象,從淺顯到深沉,揭示出一條人生感悟:在人生的旅程中,理想不是虛無縹緲的,只要百折不撓地去堅持奮斗,理想就一定會實現。
第二、這首詩按時間先后順序組織材料,先寫童年,后寫成年,以童年的挫折教訓為鋪墊襯托,用成年的人生感悟揭示主旨,線條單純,語意明晰,由淺入深,感悟深沉。同時,成年的追尋也使用敘述式,避免了空泛的議論,既顯示出全詩逐層深入的寫作特點,又完成由具體的“山?!泵鑼?,到抽象的“山海”描寫的轉換與深化,表現方式統一,描寫生動形象,堪稱佳作。陳存選2024、11、14。
參資:百度百科《王家新·在山的那邊》。
海霞朗誦《在山的那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