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外》2024年9月刊
《艙外》
尊重 發掘 培養
《艙外》雜志創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臺創辦,是專門面向高校科幻創作者服務的一本刊物。《艙外》寓意著不斷前行,去探索去尋找去想象。刊物定位為發掘、培養新人,幫助新人走在科幻創作的道路上,為中國科幻事業的發展輸送新鮮血液。每期雜志經過投稿、選送與編排,將為讀者們帶來故事、評論、圓桌會記錄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現科幻創作、評論與交流的不同面,并通過“高校科幻”公眾號發布每期《艙外》的精彩內容。歡迎搭乘《艙外》,共同尋找漫長星際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SHORT STORY
青幻之星
天外來客
■ 作者 / 陳淑涵
霞飛路上有一家書店,門面約莫一丈高、一丈寬、兩丈多深,門口有個不起眼的柜臺,里面胡亂擺些《上海半月刊》、《學風》之類當月新到的雜志。店里面也埋汰,白色的墻皮大塊大塊地掉,兩排臟兮兮的木頭書架擠在一起,油墨、朽木和灰塵的味道混雜,暗灰的水泥墻面迫不得已地暴露在空氣當中。
老板是個年輕小伙子,名重樓,身子細長,臉兒白凈,頭發也爽利,干干凈凈的褂子一穿,斯斯文文的眼鏡兒一戴,看起來著實像個人物。他也確實是個讀書人,時常搬個小馬扎坐在店門口,拿本不知道什么書一邊曬太陽一邊看,有買主好奇湊近去瞧,只見紙上方方正正的漢字和奇形怪狀的符號密密麻麻地堆積在一起,扭曲成神秘的形狀。
“你這看的是天書呀?”那人笑嘻嘻地問。
“是物理公式。”
“嚯,念過大學的人就是不一樣。”
“有啥不一樣的……”重樓苦笑,“都是混口飯吃嘛。”
重樓右手腕兒上有根紅繩,上面拴著一根晶亮晶亮的柱狀物,摸上去冰冰涼涼硬邦邦,一頭平,一頭略尖,長約三寸,不透光,上面映出扭曲的人像。他和周圍人閑聊時說起這物件:“知道咋來的不?”
“能咋來?買的、撿的、別人送的,再不濟就是偷來的搶來的。”
“隕石知道吧?”
“不曉得。”
“就是……一種從天上掉下來的石頭。”
“天上還能掉石頭?”
“有些時候不是能看見,天上一道亮光這么劃過去……”
“那跟這東西有啥關系?”
“這東西就是跟隕石一塊兒落下來的呀。”
這事兒發生在重樓六歲那一年,一大塊隕石落到村里,壓死了好幾只雞鴨,把它們燙得焦黑。大人們把那塊礙事的石頭搬走后,重樓在隕石落地的地方撿到了它——后來他學物理,知道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天外來客,他把它帶在身上,就好像自己和那浩渺宇宙有了一絲微妙的聯系。
既然是天外來客,自然有不凡之處,重樓把稍尖的一端頂在自己頭上,另一端隨便往誰的腦袋上一碰,他就能知道對方在想些什么,兩頭顛倒過來對方也能知道他想什么。這件事他輕易不往外說,知道的只有老郭和娘,老郭在這條街上賣點心,板栗餅和綠豆糕。
重樓不信“讀心術”,他是個唯物主義者,有知識,讀大學時還聽過那個物理學上著名的玻爾關于量子論和因果律的講座。他知道人有腦電波,只是這生物電微弱得很,不能像發報機發出的電波那樣傳到遠處去,所以這東西不過是起了一個把腦電波放大的作用,或許還有調頻,放大調制后的腦電波通過這個小玩意兒就能被另一個人的大腦接收到,此之謂“讀心”。
夕陽西下,重樓關了店去買老郭的點心。
“你來得正好,綠豆糕馬上就要賣光嘍!”
重樓聽了這話,心里的弦頓時緊繃起來,他拿起那掛在手腕上的小東西,重要的情報不著痕跡地流進了他的腦子里。
老郭給他裝好點心,他不動聲色地接過付錢,走得決絕。
回到家,娘正忙著煮飯,水燒得滾了,雪白的面條在里面撲騰,雞蛋被熱油一燙,刺啦啦地冒香氣。他吸溜吸溜地吃面,想到今天下午老郭“告訴”他的消息:“情報務必今晚發送到長沙……十萬火急……”
天快黑了。
“又要出門呀?”娘問。
“嗯……我才想起來書店的門好像沒鎖好,回去看看。”
“你這孩子呀,真不叫人省心!”
重樓在心里暗笑了一下。
他從后門進了書店,揭開墻紙,從墻壁的夾縫中取出電臺。最近日本鬼子監聽得緊,巡查得更緊,但這份情報實在重要,這個險是非冒不可了。他用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擊著電鍵,低頻信號發生器隨之振蕩,再經高頻載波信號的調制和功率放大,最后被天線發射出去。15W的發射功率,由電離層反射,竟能送到千里之外的長沙!
快結束時他聽到一陣凌亂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最終停在店門口。那幫人沖進來的時候他沖他們胡亂開了幾槍,對方的子彈也穿透了他的身體,電文還剩下最后的部分。手腕上那“天外來客”仍舊是冰涼的,像冷寂的真空,即使青年的熱血剛剛灑在上面。
真正的千鈞一發,重樓抓著那亮晶晶的柱狀體,掙扎到電臺旁邊,把尖的一頭托付給它,平的一端抵在自己頭上,用自己的大腦繼續發報。腦電波經那來自天外的小東西完成了低頻到高頻的轉換,再放大,發射。重樓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成功,一切幾乎只發生在一瞬間,當那群日本兵圍上來的時候,發現他已經死了。
這份電文被長沙順利接收。四個月后,長沙會戰結束。
四年后,二戰結束。
四十年后,一個小男孩赤腳走在沙灘上撿貝殼,發現了一個亮晶晶、冰涼涼的小東西,一頭平,一頭尖。他把玩了一下,覺得沒什么意思,于是又把它扔到海里去了。
四百年后,人類的首艘躍遷飛船在航行過程中偶遇一縷四百年前的電波,船上的歷史學家如獲至寶。
四千年后,銀河系人馬座懸臂。
α是一個老兵,年輕的時候打仗,一塊隕石子彈齊根擊斷了他的一根手指。就在今天,他在從宇宙四面八方飛來的無數電波中發現了有些熟悉的一縷,微弱而堅定,這電波正是來自他的手指,若非如此它絕對不可能在宇宙中孤獨地行走這么多年還未衰減殆盡,那是四千年前的事了,通過這只言片語足以推測出這個文明也曾波瀾壯闊。如果一根手指能夠些微推動一個文明的發展,哪怕只是為它留下一點來過的痕跡,α相信,自己也會為它驕傲的。
原文刊載于
《艙外》2024年9月刊
陳淑涵
沉浮在無情宇宙中的碳基生命體
第十屆“朝菌杯”超短篇賽道二等獎
第六屆“星火杯”優秀獎
《艙外》動態 | LATEST NEWS
■ 創刊·征稿
■ 《艙外》2022年7月刊(總第1期)
■ 《艙外》2022年12月刊(總第2期)
■ 《艙外》2023年4月刊(總第3期)
■《艙外》2023年7月刊(總第4期)
《艙外》2024年9月刊(總第5期)
封面人物訪談錄:
宋釹帆科幻小小說專輯:
青幻之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