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制丨闌夕
最近,即時零售賽道又火了。
11月15日,京東七鮮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標題勁爆的圖文《便宜10%!對手敢跟七鮮就敢繼續降》,直接喊出“擊穿價專區全面煥新、專區商品將比其他即時零售平臺平均便宜10%。”
后續對媒體的回應,更是直接挑明了對手,明確表示要比美團小象超市、盒馬等即時零售平臺平均便宜10%,而且如果對手跟價京東七鮮還會繼續降價。充滿火藥味的表述,無疑將即時零售的價格戰推向了新的高度。
事實上,本輪的價格戰在雙11期間就已顯出苗頭。早在11月1日,京東七鮮就主動發起“超級擊穿”活動,其擊穿價商品全面降價,以熱銷爆款商品為抓手,匹配“超級擊穿”、“真便宜不怕比”、“0.99元好物”等一系列吸睛文案,迅速引發了公眾關注。經過多方比價,包括24小時從浪尖到舌尖海捕直達的海鮮、深入優質產區直采直發的新鮮果蔬、每日現烤的烘焙以及酒廠直供保真無憂的名酒等,價格普遍比其他即時零售平臺便宜很多。京東七鮮疑似向盒馬、美團小象超市發起價格戰的消息也是一度被熱議。
從11月1日的“真便宜不怕比”,到11月15日的“敢跟就敢繼續降”,言行合一,我們似乎看到了京東七鮮做“低價”的決心。
在這背后,更值得深究的問題在于,是什么在背后支撐京東七鮮主動發起這一輪即時零售價格戰?
因為答案關乎著,這究竟是一次來去匆匆的脈沖式價格戰,還是對即時零售價格錨、品質錨、服務錨的徹底重塑。
一、降本三部曲:供應鏈驅動才是“真低價”
京東七鮮不是一個喜歡玩“營銷引戰”的玩家。
即使在新零售最火爆時,京東七鮮也是穩扎穩打,重視單店運營質量而非大規模擴張。京東七鮮官方微博發布的內容,多為清新風的種草品質好物,沒有參與過行業口水戰。可見,我們很難把這場“超級擊穿”,定義為簡單的營銷噱頭。
更何況價格戰三個字,在消費者審美疲勞、比價能力愈發提升的當下,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被“打臉俠”們一頓輸出。但從活動落地情況和用戶口碑上看,“超級擊穿”絕對是名副其實,一度引發了競爭對手的頻頻跟價。
既然不是靠一次性補貼擊穿價格,那么京東七鮮為何能大幅度提升質價比?
揭曉答案前,我們不妨先看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一直被爭相效仿的開市客、山姆會員店,算是在品控上比較嚴格的品牌。
這類零售業態,選址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但成本相對可控的郊區。通過降低選址成本,以品質好物篩選出優質用戶,繼而培養出穩定的周期性消費,不斷提升自營品牌比例來貢獻利潤。
反觀京東七鮮,在“超級擊穿”活動中出現了挪威三文魚、鮮活大海白蝦、牛乳伯爵紅茶瑞士卷等高增長單品,非常接近開市客、山姆優中取優的選品邏輯,但是在價格方面卻一舉擊穿行業平均水平。
如此巨大的價格彈性從何而來?
回看京東七鮮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套“降本三部曲”:供應鏈的“去中間化”、倉店協同的“一體化”,以及運力的“高效化”。
供應鏈“去中間化”,是京東七鮮長期在做的事情。早在幾年前,平臺就意識到讓生鮮產品從田間直達餐桌的長遠意義:將中間商環節的差價,讓利于上游農企、農戶,和下游消費者,同時提升平臺在品控、渠道上的掌控力,為商品的高品質、可溯源與售后服務打好基礎。
2019年,京東七鮮開始在山東探索全渠道產地直供模式,邊整合產地農戶,邊加大自有基地建設,實現規模與品質的雙重保障。逐步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實現了優質產品的原產地直采。
這屆雙11期間,從陽澄湖大閘蟹,到“新西蘭150天谷飼黑安格斯牛肉”首發活動,各品類“全網低價”的實現,都可歸功于直采模式的長年積累。
倉店協同的“一體化”,是京東七鮮與其它業務線不斷試錯、探索后,完成的極致耦合。最具代表性的動作,是不久前京東七鮮與前置倉的全面融合。這個動作加速了生鮮產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損耗的同時可以連接到更多區域的新用戶。
京東七鮮主打的“一盤貨”模式,也在這次倉店協同中得到延續。換言之,用戶到店消費,亦或是直接配送到家,可享受到同等的質價比。
運力的“高效化”,是在倉店協同基礎上得到的升級。有了更多前置倉作為節點,京東七鮮的運力調度變得更加平滑,帶來了履約時效的全面提升。
雙11期間,三公里內平均配送時效已經控制在27分鐘。這大大提升了門店的人群輻射力,也讓即時零售模式進一步融入到用戶的生活習慣當中,間接促成了更多品類、更多時間段的消費行為。
供應鏈側的成本控制,倉店協同發揮出的網絡效應,無所不達的運力配置,成為京東七鮮“超級擊穿”的底氣。它根本上改變了平臺的定價模型,因此能夠實現更恒久的“真低價”。
補貼只能滿足一時,供應鏈能力的整合卻是一勞永逸。
二、“高品”且“高頻”,創造質價比標桿效應
生鮮、前置倉、最低價,這些關鍵詞放在一起時,會引發一些不好的聯想。
生鮮品類高頻不假,但高頻也意味著更低的容錯。一次“臭肉爛果”、“蛋碎滿兜”,就會極大傷害消費者積極性。哪怕是拿著投資人的錢猛砸補貼,也會因為服務和品控能力的不足而弄巧成拙。
當然了,用戶對生鮮消費的預期參差不齊。
龐大的需求被社區團購、線上買菜平臺、門口便利店、大型商超所承接:價格敏感型用戶,在社區團購、線上平臺補貼活動間反復橫跳;品質敏感型用戶,更愿意前往線下精挑細選;一些特殊時間段產生的消費需求,則會以“運力導向”,哪家能送買哪家。
而京東七鮮想做的,是以質價比優勢贏得消費者。
把自己在局部跑通的模型,規模化向全國復制。實現路徑也很好理解:那就是打造出價格誘人、一流品控、高效履約的即時零售生態。
價格的穩定“擊穿”,前面已經聊過了,用極致的成本管控+低毛利+前置倉的輻射力來覆蓋更多用戶,做成薄利多銷的“水電煤”。
品控方面總共有五道防線,分別是源頭、上游生產端、渠道流通端、消費零售端和配送端,確保商品從“端”到“端”盡在掌控。
說到這里,想起一位京東七鮮員工分享的段子:某次,他路過采銷團隊工位,發現品控和采銷正在激烈Battle——針對水果外觀的斑痕大小,但品質無礙的商品,到底要什么標準能上架,雙方有著爭議,品控堅持不讓帶有斑痕的水果上架。一件小事,反映出京東七鮮遠超行業水準的嚴格品控。
在前置倉和京東系倉儲物流的豐富底蘊加持下,“30分鐘送達”也就水到渠成。
這套模式的順暢運轉,將成功打造出質價比的標桿效應,進而促使用戶養成消費習慣。
一是“不開盲盒”的穩定消費預期:從店到倉,從線上到線下,共用同一套品控邏輯。這會逐漸打消用戶對生鮮產品“線上下單等于開盲盒”的負面消費預期。當越來越多用戶發現,京東七鮮品控就是自己的“最強眼替”,復購意愿會大大提升。從“高品”到“高頻”的躍升,又會帶動更多品類的銷售。
二是對即時零售的“信任感”:很多時候,用戶對即時零售的不信任感源于平臺運力的潮汐波動。遇到運力緊張時段,商品履約率會大大降低。這又會反過來,引發客訴、退單等問題,對用戶粘性產生負面影響。一句“人家外賣都吃完了,我這魚還沒解凍”,著實無言以對。
穩定的30分鐘履約保障,無疑是類似問題的解藥。這能逐漸讓平臺逐漸走進用戶生活圈,成為一種“習慣”。與此同時,京東七鮮在退換貨、晚必賠方面的服務保障,可以起到兜底作用,不斷強化用戶的消費信心。
三是完成消費習慣的重塑:極致運力疊加高質低價的長期BUFF后,會讓很多“等等黨”、價格敏感型用戶主動放棄“擇時”,把大促消費、社區團購,平滑轉化為京東七鮮上的日常消費。隨時打開京東七鮮,隨時就能得到質價比“最優解”。
隨著質價比標桿效應的影響不斷深化,潛移默化讓用戶培養出穩固且持久的消費習慣后,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
三、放狠話,干“狠活”
京東七鮮這次少有的“放狠話”,是背后供應鏈、品控無數齒輪轉動的結果。這場看不到頭的低價風暴,將改變很多事。
用門口小店相同的預算,吃可溯源的無抗鮮蛋,啃足斤足兩的陽澄湖大閘蟹,用應季水果草莓、車厘子、秘魯超大藍莓和正宗貓山王千層蛋糕做下午茶,晚上開一瓶9.9的德式小麥啤酒...有了這些美好生活相伴,誰還愿意冒著踩雷風險更換平臺呢?
目前來看,這波京東七鮮主導的“戰事升溫”還在持續。根據11月15日京東七鮮發布的推文來看,明確要把這場不靠補貼的高質量價格戰打下去。
蠻期待的,乘著即時零售東風的京東七鮮,將會把我們帶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