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爾丁
威廉·戈爾丁是20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蠅王》《金字塔》。他于198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僅有的四位英國作家之一。
《蠅王》
《蠅王》出版于1954年,是威廉·戈爾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是一部關于荒島文學的作品,也是一個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群孩子流落到一個荒島求生存的故事。
故事虛構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架飛機運載著一群6至12歲的英國兒童從戰場撤離。不料,在撤離過程中,飛機墜毀在一個荒島上。幸運的是孩子們都活了下來。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還能模仿大人們,選出了他們的拉夫爾來主持大局,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建立起秩序。
他們用海螺作為發言權的象征,海螺由拉夫爾保管。并且還一同生火,圍在一起。思考著如何才能獲救。但這種美好并沒有持續多久,隨著時間慢慢拉長,生存問題日益緊迫,而且傳聞小島上有野獸。
孩子們最后終于屈服了生存的壓力和野獸的恐懼,于是杰克逐漸成為了大家的依賴。杰克的作風和拉夫爾明顯不同。相比拉夫爾他們的自由、法治,杰克他們明顯更加的野蠻和壟斷。他不允許有不同的意見,大家都要聽從他的安排。
杰克還帶領大家打野獸,漁獵,從而獲得食物來生存。隨著野心的膨脹,杰克和拉夫爾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不可調和。
在小說的結尾,杰克為了報復,追殺拉爾夫,他放火點燃了整個小島,火勢的蔓延正如杰克內心的邪惡一樣瘋狂,難以抑制。小島上彌漫著煙霧和火焰,變成了一片火海,小島淪為廢墟。
不過就在拉夫爾絕望的時候,島上升起的濃煙,引起一艘巡洋艦的注意。一名軍官受命來到海島,救下驚慌失措的拉爾夫,故事結束。
當杰克放火燒島的那一刻,我們看到了杰克儼然成了一個專制的暴君。野蠻戰勝了文明,專制替代了自由。小島在熊熊烈火中變成了人間煉獄。那么,為什么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會走向這一步,美麗的小島會化為烏有?原因是人性的惡。
為什么說專制的暴君愛制造戰爭?
人性中的惡被激發出來了,人性中的惡被激發主要原因在于人性中的美好和良知被淹沒,為什么良知和美好會被淹沒,根本原因在于生存。因為迫于生存,迫于恐懼,當一個人生存權都無法獲得的時候,你還指望他能保持善良、良知嗎?顯然是癡人說夢。一個連生存,生命都不要的人,你覺得他什么做不出來?
所以說,孩子們的困境就在于此,他們要活下來,求生欲,要生存,所謂的文明和理性能獲得生存嗎?顯然夠嗆,所以為了生存,獲得食物,他們逐漸變得野蠻和血腥,內心的狂野在一次次的殺戮,追殺之中解放出來。人性的善良和良知逐漸被淹沒,人性的惡逐漸占據了上風。
而壟斷的權力又放大人性的惡,杰克越來越不滿足權力的制約,最后干脆繞開了拉夫爾他們,甚至為了獨享權力,杰克還要誅殺西蒙和拉夫爾。拉夫爾成了他獨享果實的絆腳石,所以拉夫爾必須消失。
為此,杰克不斷制造矛盾,先是鏟除了西蒙,為了對付拉夫爾,他又制造了更大的沖突,還放火燒島,成了十足的專制暴君。
總之,這種行為寓言到現實社會就是不斷制造沖突和矛盾,甚至戰爭,專制的暴君制造沖突和挑起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獨享權力,獲得更大的權力,以滿足不斷膨脹的野心,控制更多的人,成為壟斷,實現自己帝王般的權力意志。
這正是威廉·戈爾丁的擔憂,他經歷了當年的大戰,對人性有著深刻的認知。人類憑借理性開創了文明,權力同樣浸入整個文明發展的組織形式之中。如果權力始終控制、麻痹著人的理性,而理性無法約束、反思權力,那么人類的命運有可能再一次跌入黑暗深淵之中,多數人也會成為權力膨脹的犧牲品。
本文參考文獻:
威廉·戈爾丁.《蠅王》
呂瑩瑩.小說《蠅王》的意象象征和事件象征解讀
陰志科、羅仕淋.重返古希臘——對《蠅王》中現代性問題的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