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古詩詞浩瀚如海,名篇佳作數不勝數,僅僅唐代名家詩人的名篇名句沒有上萬,也有八千了。更何況在詩壇名家之外,還有許多無名詩人傳下的詩篇名句。
這些無名氏詩人,或是生前名聲不顯,或是在歷史長河中名字軼失,因而只能被統稱為“無名氏”或者“佚名”。無名氏雖然名字被歲月磨滅,但他們的詩篇卻不乏杰作,在千年歲月中能傳至現代的都是不朽的佳作。
比如《唐詩三百首》中的《金縷衣》就是一首無名氏之作,此詩之佳甚至得到杜牧贊賞,以至于被后人誤冠以“杜秋娘”之名。還有無名氏的《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也因太過優秀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
此外,還有許多無名氏的冷門佳作,甚至能媲美一流的唐詩名篇。比如下面這首無名氏的《雜詩》,被詩壇與《楓橋夜泊》相提并論,其中一個名句驚艷千年:
雜詩
唐·無名氏
舊山雖在不關身,
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屬何人?
此詩作者是誰,已難考證,但從詩意來看,應是詩人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后所作,詩中所抒發的是其落第的遺憾、羈旅的惆悵、思鄉的愁情等等情感。
此詩短短四句,首句“舊山雖在不關身”,如畫的家鄉山水仍在,然而卻與詩人無關?何也?只因詩人身在長安,家鄉雖親,卻遙不可及,開篇便道出了思鄉之情。
第二句“且向長安過暮春”則承接思鄉之意,表達羈旅長安之愁。詩人長安落第,有心回鄉看春光爛漫,然而卻有家難回,只得留在長安度過暮春寂寥。此句與唐代詩人常建的落第詩句“且向長安過一春”很相似,但一個“暮春”卻又勝過常建的“一春”,空靈的詩句中飽含沮喪、遺憾和惆悵的復雜情感。
緊接著第三句“一樹梨花一溪月”驚艷無比,描繪想象中的家鄉春景,“樹”、“梨花”、“溪”、“月”四個意象在兩個“一”字的組合下形成一幅絕美的春夜圖畫,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態美。不僅生動,且蕩氣回腸,仿佛令人依戀懷緬。
然而如此美景,卻是“不知今夜屬何人?”。這溪月梨花的春夜美景,詩人思之若渴,但身在長安,卻遙不可及。花月無情,詩人卻將其擬人化,無情中生情,仿佛所愛之物所親之人被他人得到,只余心中苦澀。也恰恰照應了“長安過暮春”之語。一唱三嘆,意味無窮。
這首無名氏的《雜詩》運筆空靈,意境優美,耐人咀嚼,情味無窮。雖未寫具體情事,但詩中所表現的情感,卻細膩而普遍,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圍引起共鳴。同樣是落第詩,后世詩論家往往將此詩與張繼的《楓橋夜泊》相提并論,此詩雖不如《楓橋夜泊》,但意境相似,所表達的情感同樣都是細膩、復雜且具有普遍的共鳴性。尤其是這一句“一樹梨花一溪月”足以驚艷千年,僅憑此句,此詩就足以稱得上絕唱了!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