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普子胥
11月14日,極氪公布了2024年三季度財報。
銷量是多的,虧損是收窄的,毛利率是良好的:如果僅看三季度的表現,極氪大概是氣勢如虹的。可今年以來,這家車企令人感到奇怪的點,或許是為了利潤和增長,步伐顯得很急,甚至有些動作變形。
不管是極氪001“三代同堂”客觀上“背刺”老車主,再到最近營銷,在新車內大吃火鍋:極氪激進的產品策略與略顯浮夸的營銷,這一切的行事邏輯,無一不是在毫無保留地服務于企業自身的增長和利潤。
可受此影響,極氪也開始向一家非用戶導向型的車企靠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戶口碑的維持,似有臨澤而漁的觀感。
相較其他新勢力車企存在“倒閉”的風險,背靠吉利的極氪,從不乏消費者“安全感”的背書。然而,市場近一年來對極氪看法之所以變得愈發復雜,并非質疑這家車企能有多大的資源可以依靠,反而更加關注于,極氪能否找回用戶至上的初心。
此外,作為赴美上市最快的新能源車企,極氪匯聚了吉利整個集團幾乎“上不封頂”的資源,可大量的傾斜,也意味著不容有失。這對極氪CEO安聰慧來說,壓力自上至下,肉眼可見。
極氪的毛利率的“小秘密”
財報顯示,三季度極氪營收為183.6億,同比增長31%,環比降低 8.4%,基本喜憂參半。
其中,受極氪7X新車型推出,外加各車型組合變化帶來的車輛平均售價提高,極氪三季度的車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42%,環比增長 7.2%,達到了144.01 億。
不過,由于國內市場電池包銷量下滑,極氪的電池及其他零部件營收則同比下降1.3%、環比大降38.8%,達到32.453 億,成為拖累極氪整體營收表現的重要原因。
并且,加上極氪整體毛利率從2024年二季度17.2%下滑到三季度的16%,公司的整體毛利潤,也環比下降了14.7%,為29.41 億。
好消息是,上市以來就急于“回血”的極氪,雖然2021年—2023年凈虧損分別為45.14億、76.55億、82.64億,不過到了今年三季度,這家公司的虧損在逐步收窄:財報顯示,三季度極氪凈虧損 11.39 億,同比減少 21.7%,環比減少37%,反彈趨勢明顯。
事實上,新能源車企由于初期投資規模較大,虧損是行業共同問題。此時,相較凈利潤表現,整車毛利率或許才是衡量一家車企運營狀況更為關鍵的指標。
從這點上看,當下極氪整車毛利率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三季度,極氪整車毛利率達到15.7%,雖然相較2023 年同期的 18.1%有所下滑,但仍能維持一個較高的水平。自獨立運營三年來,極氪的整車毛利潤也都在持續改善:例如,2021-2023年,極氪整車毛利率分別為1.8%、4.7%、15%。
作為橫向對比,2023年小鵬整車毛利率為-1.6%,蔚來為11.9%,特斯拉為18.2%,理想汽車為21.5%。可以說,2023年極氪的整車毛利率較其他造車新勢力,表現也毫不遜色。
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極氪的整車毛利率能夠迅速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則是吃了吉利控股集團的“紅利”。當下,極氪主營業務范圍包括研發、采購、銷售電動汽車和其他相關產品。不過,極氪本身不做整車的生產制造。
極氪一般將車輛的生產制造,委托給吉利控股下的寧波極氪工廠、成都工廠、梅山工廠。其中,寧波的極氪工廠生產極氪001、009,成都生產極氪X車型。為此,極氪則需向吉利控股支付原材料費用以及加工費。
一般來說,如果一家新能源車企自身不建工廠,那么本應承擔的投資、折舊等費用,以及由此引發的資金壓力,也會大大減緩。
從這點上說,隨著極氪將工廠置于財報之外,那么,相較于其他新勢力同行,極氪則能更好地輕裝上陣,提升毛利率,并且還能借用吉利已經成型的生產線,提高車輛質量,可謂一石多鳥。
更重要的是,極氪委托吉利控股生產的汽車,其購車費用往往存在支付賬期,不會立刻消耗極氪的現金,加上極氪和吉利控股還可以隨時調整賬期流轉,也能讓極氪的現金流表現更好。
正因如此,由于沒有工廠等重資產,極氪負債主要就體現為各項應付:截止今年三季度,極氪應付賬款35.89億,應付票據為124.74億,應付給關聯方的款項為150.09億,各類應付相加就占到極氪總負債419.3億的74%。
受此影響,2024年的三季度末,極氪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就達到了56.4億,加上限制性現金則一舉突破83億,再創新高。
考慮到,極氪今年前10個月累計交付同比增長82%,達到近17萬臺,那么,如果四季度不出大的變化,“背靠大樹”的極氪,很可能在2024年底進一步縮減虧損,甚至變相扭虧為盈。
打贏硬仗,難免會有犧牲
今年7月,極氪CEO安聰慧,發布了《聰聰來信丨在混戰中堅守戰略定力,沖刺!》公開信。信中,著重強調了極氪要在年內挑戰單月交付3萬+臺,并表示,這是今年真正的硬仗。
此前,極氪公布2024全年銷量目標是23萬臺。如果按照前10個月速度,加上極氪7X和極氪MIX新車型助推,那么,極氪全年銷量達成,已經觸手可及。
可問題從來需要辯證看待。比如,要打贏一場硬仗,難免就會有所犧牲。
此時,如果一家企業只關注到領導下“死命令”的壓力,集中全部力量只聚焦于增長,甚至所有行動都捆綁上營收數字,那么,下位的執行者,往往會腳步局促,甚至動作變形,從而忽視用戶才是根本。
從這點上說,2024年罕見出現極氪001“三代同堂”的“鬧劇”,其實并不奇怪:2023年初至今,極氪001就接連進行了三次改款(2023款、2024款、2025款)。而最新的2025款,與上一版產品的發布時間間隔,不到半年。
快速改款,借此沖擊銷量,本意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問題關鍵在于節奏,乃至極氪部分高管宣傳口徑上的不統一,種種作用下,無形中對用戶“誘導”,從而逼單。
如此急切的心態,似乎也與極氪CEO安聰慧公開信強調的“在混戰中堅守戰略定力”,難以相通。
并且,極氪一年出“三代”這一事件,造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一方面,極氪001一直是撐起極氪銷量的基本盤,可受到該事件的持續影響,該爆款車型的銷量,正在無可避免地走向下滑:今年10月份,極氪交付雖然突破了2.5萬輛,可極氪001比起今年5月、6月13000輛,該月的銷量則幾乎腰斬。
另一方面,一旦基本盤的用戶群體被動搖,短期內,車企或許可以靠推新、合并,一舉彌補銷量,可從長期來看,車企的品牌價值,無疑會受到損害。尤其考慮到,極氪當下的主力車型聚集在競爭極為激烈的20—30萬價格區間內,如果品牌一旦打上“急功近利”、“背刺車主”的標簽,其用戶難免被其他車企侵吞,實在得不償失。
更為重要的是,因過度關注增長導致的動作變形,似乎也在全方位影響著極氪的行事邏輯,并在持續滲透:除了“一年換三代”外,最近的一個案例,無疑是極氪副總裁楊大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在極氪MIX車內吃火鍋的宣傳案例,由此,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極氪很急,但先別急
除了過度強調增長、忽略用戶體驗外,擺在極氪面前的另一個掣肘,則源于內部同質化競爭。尤其是領克與極氪產品定位上的沖突、內部資源的搶奪,近些年飽受關注。
今年前三季度,領克銷量16.98萬輛,極氪銷量接近15萬輛,雙品牌占吉利集團總銷量近30%。可以說,雙品牌既是吉利集團的銷量支柱,也是吉利新能源轉型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些年雙品牌的“爭斗”,則愈演愈烈。
例如,極氪001前身就為領克首款純電動車,可正是由于001分派給了極氪,客觀上,也導致了領克的電動車發展受阻。而到了近年,原本主打混動車型、并在市場升溫后迎來更多機會的領克,卻槍口一轉,轉向了純電領域:例如,今年領克就推出首款純電轎車Z10,與極氪001、極氪007出現了產品重疊,上市兩個月該車型總交付量不足5000輛。
與此同時,已在純電市場取得成功的極氪,又開始計劃推出混動車型,進一步與領克的主戰場重疊: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吉利“雙子星”的內部競爭,相較外部對手已經有過之無不及。
十七年前,吉利控股集團發布了《寧波宣言》,隨后開始了戰略擴張。從收購沃爾沃開始,吉利控股先后將寶騰汽車、路特斯收入麾下,內部則孵化領克、極氪等多個品牌,隨后多年,吉利也取得了大幅業績增長,從低端至高端,幾乎完整地覆蓋了汽車消費市場。
然而,如今的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正在加劇,“孩子多了好打架”的戰略,似乎在逐漸過時:僅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計劃在2024年上市的新能源新車多達100余款。并且,囿于吉利多年來分散的研發與供應鏈,也客觀上造成了資金的重復投入,以及兄弟品牌的“惡性”競爭。
從這點上說,極氪與領克的“爭奪”僅僅只是一個縮影,最終遏制內耗的合并,也勢在必行。
好消息是,大象沒有一直沉睡。
極氪三季報發布的當天,吉利控股集團就高調官宣,極氪汽車與領克汽車正式合并。事實上,今年9月強調整合、增效、抵御市場風險、凸顯自身優勢的《臺州宣言》發布后僅兩個月,吉利就完成了一次內部的股權調整和重組,領克與極氪雷厲風行的合并,足以看出大象的決心。
值得注意的是,當吉利對極氪越是重視、越是不計成本的資源傾斜后,也意味著,在這一場輸不起、也不能輸的硬仗面前,主導這場戰役的人物,越發關鍵,也將備受壓力,一舉一動、是好是壞,都將被持續放大。
“上市僅是個起點,在整個馬拉松中的一環而已。”此前,極氪CEO安聰慧曾表示,吉利控股集團的發展目標是要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眾集團,而極氪則肩負著高端純電的全球使命。
可是,2024年,被李書福寄予很重期待的安聰慧,盡管獲得了極大話語權,可在其統領下極氪,卻過分關注增長,反而忽略了用戶口碑,造成了部分極氪老車主不滿風波,至今仍未徹底平息。
從這點上說,吉利想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大眾,要打好極氪這張底牌,安聰慧不容有失,也不敢有失。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