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文藝復興,發現它的作用也很多,但深層次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發現人性、促進人們的覺醒。
《美的歷程》的作者李澤厚說:
中國將可能引發人類的第二次文藝復興。 第一次文藝復興,是回到古希臘傳統,其成果是將人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 第二次文藝復興將回到以孔子、莊子為核心的中國古典傳統,其成果是將人從機器的統治下(物質機器與社會機器)解放出來,使人獲得豐足的人性與溫暖的人情。這也需要中國的生產力足夠發展、經濟力量足夠強大才可能。
我倒是覺得,李先生說的這個文藝復興,目前正在進行。
起碼在各大自媒體上,“成長”、“覺醒”、“頓悟”、“重新養自己”、“善待內在的小孩”之類的,幾乎成為流量密碼。
既然能這么火,說明大家在意。如果這些放到二十年前,會被認為有病的。
再加上各種“小孩哥小孩姐教我們做人”、“00后整頓職場”、“小貓咪能有啥壞心眼呢”,以及各種對“卷”的抗拒、對“堅持負傷加班”之類的近似自虐的新聞的反感,則告訴我們:
人性的溫暖正在蔓延,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動物已經慢慢地成為了世界的主題,大家正在用各種方式,把自己、把世界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允許世界按照它本來的樣子運行,萬物和諧共生。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① 努力生存的一代
總得先看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也總得先看到自己,才能建設自己。
前一代打下的經濟基礎,使得80、90后的注意力從溫飽問題等外部問題投射到內部建設,開始發出諸如此類的提問,“我為什么總是不快樂?”“我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可是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50、60年代出生的那些人,可謂是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先是經歷了文革等動蕩,然后再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有膽識、有能力或者有運氣的,都賺得盆滿缽滿。
這一代的人,養孩子根本想不到注意什么心理健康啊,畢竟他們自己就沒有考慮過心理健康,要么忙著找飯吃,要么忙著找錢賺。
找飯吃的時候,僅僅活著就把心力給消耗得差不多了。賺錢的時候,除了物質本身,那種努力就能賺更多錢的成就感也讓他們顧不上別的。
當然,這樣說有些簡化了那一代人的嫌疑。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在意、也不會想到去在意心理健康,不會發出“活著有什么意義”之類的疑問。
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情緒,或者情緒消失了。
情緒這東西,是遵守能量守恒定律的——
它既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突然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② 迷茫的一代
那么,那一代人的情緒哪兒去了?
既然他們無法自我消化,也不可能傳達給親人朋友。那么,接盤俠出現了——他們的孩子。
不管是轉移,還是轉化,反正最后多數都跑到自己的孩子那里了。
表現在對孩子發泄情緒、胡亂教育、異常地嚴格要求、把孩子的反對意見看成對自己尊嚴的挑戰、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把正常養孩子當成對孩子的恩賜等等。
這些行為別說對周圍人了,對下屬員工也行不通,人家受不了會辭職走人。
相比之下,離開家無處可去的孩子就安全多了。
最可怕的不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吸食著孩子的生命。而是,他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完全意識不到有哪里不對,甚至覺得是為孩子好。
我見過不少父母,堅信自己苛刻的不近人情的做法是為孩子好,孩子不能太嬌慣了,玉不琢不成器嘛。
他們不知道的是,以那種近似虐待的嚴格勁兒,都快把玉琢成渣了。
也有不少父母,理不清自己的感情和情緒,把兩者夾雜在一起,一股腦兒地傾注給孩子,把孩子給整蒙了。
很多東西從《傅雷家書》這本書上可見一斑。
這本書為什么受追捧呢?因為他符合一代人理想中自己做父母的樣子。
那它為什么后來不被喜歡了呢?是因為在那種父母教育下的那些孩子長大了。
我們非常理解那種一舉一動都要被嚴格管著的窒息感,而且,都是打著為我們好的名義。
鳥以為把魚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 ——泰戈爾《飛鳥集》
把魚舉在空中,把鳥養在水中,這種行為的殘酷又豈能是“恨鐵不成鋼”能掩蓋的?
可怕的是,這種行為很常見。
而且,很多父母真心實意地認為這是好的,為此,不惜省吃儉用、辛苦勞作,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在孩子身上。
后果是,不少孩子壓抑出心理疾病,造成認知扭曲,無法正確的認識自己和世界,找錯行業或者找錯對象是常有的事兒。
而父母覺得很難受,為什么苦心總是不被體諒呢?那么辛苦又是為了誰呢?進而傷心地埋怨孩子冷漠、不懂得感恩。
這就是網上常見的那句話,
“中國的父母在等孩子感謝,中國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在不少父輩們看來:
如果孩子不接受批評,就是不聽話。 如果孩子受不了自殺了,就是孩子不懂事、想不開,白養了。
之前學心理咨詢的時候,發現不少案例中,孩子自殘、自殺的想法是報復父母,讓父母內疚一輩子。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能這樣做的父母不會內疚,只會覺得他們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說他兩句就受不了。
其實,“白養了”三個字就很能說明問題。
那個時代的不少父母,養兒防老的觀念非常牢固。說難聽點,對他們來說,孩子就是養老保險。
再往前一點就會發現,女孩子被扔掉的比較多,與其說是重男輕女的舊觀念,不如說是基于經濟的考量。
因為男孩成了家,做父母的也可以跟著,不至于老邁無力的時候餓死。但女兒出嫁了,就是別家的人,從經濟的角度看,養了不劃算。
關于這一點,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里面有詳細的說明:
應當明確,從經濟觀點來看,女兒的婚姻對女方父母是不利的。 …… 在女方父母方面,對女兒出嫁受到的損失所作出的反應,首先表現在整個安排過程及舉行婚禮方面;同時,也表現為大量溺死女嬰,從而造成人口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的現象。
也別太責怪那個時候的人殘忍,經濟太過落后的時候,是真養不起。
對于思想傳統的父母來說,即便對孩子瞬間產生內疚的感覺,他們也會想辦法盡快把這種感覺抹去。
否則,他們會因此陷入無比的恐懼之中——因為這會引起連鎖反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有的錯。
更可怕的是,這個意識有可能會在一瞬間擊碎一個人固守很久的三觀或者信仰體系,讓他面臨崩潰的危險。
他們既無法接受、也無力承擔,更無能改變。而堅信錯在孩子,生活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他們要活下去,總得相信點什么。
經濟學家凱恩斯說,
介紹新觀念不難,難的是清除舊觀念。
我們的父母困在他們的碉堡般的舊觀念里是虛弱無比的內核,表面的穩定下隱藏著太多恐懼和不安,可他們已經無力改變。
80、90后中,如果有遇到比較開明的父母,那真可以說是時代的幸運兒。
一個人如果童年能得到真正的愛,無論貧富,這個人都能很好的面對未來人生的中風雨,因為他的內心是實的。
而不被愛的,或者得到扭曲的愛的人,內心是空的,別人的一個眼神就夠我們內耗半天的。
所以,雖然“脫離原生家庭”這幾個字現在被提的比較響。可如果往前看看,父母也沒那么不可原諒。
他們自己都沒有被愛過,心里沒愛,又如何去愛別人呢?
③ 有幸活下來的一代
60、70后是誰生的?
40、50后,甚至30后唄。
他們在亂世中出生,能不能活下來就是個問題。
當像狗一樣的活下去都是個問題的時候,其他的問題都很自然的退居二線了。
相比之下,有個穩定生活環境的60、70后,簡直幸福到不知道哪兒去了。
解放前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災難留下的創傷。過去,我認識的一位老人,直到去世,都沒能擺脫戰爭年代“跑反”、“跑匪”留下的陰影。
她的創傷一直沒有得到療愈,一輩子祥林嫂一樣,一有機會就會聲淚俱下地講述過去的故事,完全不顧對面是三十歲的大漢,還是三四歲的孩子。
就是這樣一位老人,一輩子養了七個兒女,年輕的時候,因為早年父親是地主的身份,還經常被“成分好”、在外人看來儒雅溫和的丈夫三天兩頭揍。
可以想象一下,她的兒女會是一個什么心理狀態。
如果兒女中,有一個心理比較健康的,那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奇跡——這孩子內心得多彪悍才行啊。
有句古話叫,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亂世的可怕在于,它對人類造成的心理創傷,至少會延續三代。
算起來,我們就是第三代。
換個角度說,那個時代能活下來的,都是幸運兒。
④ 覺醒中的我們
值得高興的是,我們既然意識到了,那就不會把這些問題延續到下一代了。
關鍵是,要對自己有信心。
我看到很多人不敢要孩子,害怕自己的問題會傳給孩子。其實,大家低估了孩子的聰明程度、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能力。
孩子只要意識到我們是真的愛他,即便在犯錯時揍他也不會留心理陰影。而且,我們情緒不好的時候,孩子會覺察到的。
想一下我們小時候,雖然不懂得表達,其實心里什么都知道,尤其是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不好。
對于真正關愛我們的人,因為我們的錯誤,發了火或者動了手,我們是能夠理解和包容的——“自己當時是挺欠揍的”。
此外,文藝復興運動在傳播過程中因為過分強調人的價值,在傳播后期造成個人私欲膨脹,物質享受和奢靡泛濫,有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大概率對我們來說大概率不會出現。
因為我們沒條件玩兒這套,內心剛剛復蘇,就得面臨著生存環境變嚴峻的事實。
東亞特產——“卷”。
人多資源少,不盡快發展的話,別人就會過來打你,面對的就是亡國滅種的危險了。對于我們,“卷”簡直是不可避免的。
每個年代出生的人,都帶著各自時代的傷。
在一代又一代的傷痛中,我們逐漸看見自己,進而認識自己,最后解放自己。
我相信,經過這一系列陣痛之后,扛過去的這些人,會有很大的進步。像是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肩膀上,我們能走得更遠更長。
附:
想起文藝復興,總不自覺地會想起百家爭鳴。
羅素認為:
文藝復興時代盡管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琳瑯滿目,但是在科學和哲學方面卻是一個“不毛的”世紀。
而百家爭鳴,最突出的就是哲學。
讀的書越多,越能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祖先留下的一些東西,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夠超越。
伏爾泰說:
東方是一切藝術的搖籃,東方給了西方一切。
我們擁有那么偉大的哲學,有過那么多燦爛的文化,又有國家的大力保護和支持(看看近幾年文化類場館建設就知道了),新時代的文藝復興是箭在弦上、理所當然的。
—The end—
說明:文中插圖均為吳冠中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