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牧歌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Unsplash
”史上最長“的雙11終于落下了大幕,各大電商平臺也終于能夠短暫地松上了一口氣。
同樣能夠獲得休息機會的,還有各大平臺的頭部主播們,淘寶的李佳琦,快手的辛巴,抖音的賈乃亮、廣東夫婦,小紅書的董潔、章小蕙......在這個戰線再次被拉長的大促周期里,他們成為了各家電商最為依仗的流量神兵。
而對于拼多多、視頻號這些尚未有超級IP加持的平臺,也并沒有放棄對于內容電商的投入,好內容和好IP,依然是今年互聯網江湖里,各大平臺都在追逐的理想標的,無論是社交平臺、媒體平臺抑或是電商平臺,在這一點上都不約而同的步調一致。
這背后的原理也并不復雜,在國內互聯網人口紅利已經見頂的情況下,存量市場的爭奪異常激烈,比如對于電商平臺來說,傳統的貨價電商模式下,有些商品不可能重復銷售給用戶,特別是大宗耐消商品,但是通過不斷創新的內容,引發用戶關注,就有希望激活新的客戶和購買力。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巨使出各種招數來俘獲好內容和好IP,也就不足為奇了。
1
巨頭為“內容”折腰
縱觀目前國內頭部的互聯網平臺,幾乎都在謀求對于優質內容的穩定供給,而且無一例外地都希望好內容能夠快速打通電商等商業化路徑。
以當前用戶量最多的微信為例,雖然定位仍是社交軟件,但在龐大的日活流量面前,過去一向“克制”的微信也希望用戶的停留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而且微信以往曾有過公眾號的成功經驗,在內容社區的建設上亦有章可循。
近兩年來,微信生態內的問一問、搜一搜都取得了不錯的用戶反饋,尤其是視頻號的快速發展,更是被馬化騰稱作“全村的希望”。
據微信公開課透露,2023年視頻號帶貨規模大幅增長,全年GMV(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近300%,訂單數量增長超過244%,供給數量同比增長超300%,訂單數量增超244%。今年5月,騰訊內部又將視頻號直播電商團隊并入到到微信開放平臺(小程序、公眾號等)團隊,力圖進一步打通微信生態內私域與公域電商的有機融合。
與微信相比,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發展勢頭則更為強勁,雖然用戶量不及微信那般普及,同時也需要加強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但由于自身強大的內容基因和UGC社區氛圍,這三家平臺在補齊后續電商鏈路之后,用內容拉動增長的優勢十分明顯。
在用戶體量上,盡管還無法比肩微信國民級APP的地位,但各自鮮明的用戶群體畫像也成為了“抖快紅”撬動內容電商的重要引擎。
比如年輕人扎堆的抖音,就助力了眾多新興品牌在此深耕,年輕人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性更是直接催生了一批“抖品牌”;而下沉用戶較多的快手,則成為了三農產品打開銷路的熱土;女性群體更為集中的小紅書,也在美妝、時尚、快消、母嬰等賽道跑出了多個成功案例。
跨界對手的兇猛進擊,也明顯讓阿里、京東、拼多多這三大“傳統電商”巨頭感受到了壓力,這也更催生了他們對于內容建設層面
一個肉眼可見的改變是,如今無論是打開淘寶、京東還是拼多多,視頻或直播界面都被展現在了APP的一級入口上。
而在具體的措施上,“貓拼狗”們今年也動作頻頻。京東打造的“京東采銷”直播間頻頻制造熱搜話題,“AI數字人東哥”也隔空火了一把;拼多多則直接把大火的短劇內容搬進了APP內,供用戶免費觀看;淘寶直播也在持續進行著“全網挖人”的步伐。
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淘寶、京東、拼多多畢竟都是以購物為導向的貨架電商平臺,這一點在用戶心中已然根深蒂固,因此也難以吃到太多熱門話題的流量紅利。因此在諸多有破圈效應的網絡事件中,手握供應鏈優勢的“貓拼狗”們反倒沒有太多參與其中的機會。
2
電商平臺做不出“好內容”?
如果單從平臺屬性上來說,阿里、京東、拼多多其實都無太多的內容基因,但優勢在于從外部進入的用戶目的性強,成交效率高,因此只要將用戶在站內停留的時間盡可能的拉長,也就越有機會促成轉化。
既然“抖快紅”可以從內容切入電商,那么“貓拼狗”也一樣可以用電商反哺內容。只不過在如何達成目的的問題上,三家選擇的路徑卻不盡相同。
京東今年的打法十分明了,年初宣布2024年規劃時,就已經將“內容生態”明確成為了京東零售今年的三大戰略之一,具體措施則是計劃通過直播、短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豐富平臺內容。
去年意外走紅的“京東采銷”直播間,在今年繼續保持了常態化的運營,并且在“6·18”和“雙11”期間都貢獻了一定的熱度和銷量。
“數字人東哥”的走紅則是京東今年給行業貢獻的另一大亮點,尤其對于一些有意愿嘗試直播渠道的品牌商家來說,“數字人”的應用提供了另一種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拼多多在內容上的選擇則有些劍走偏鋒,如果說京東的投入是以實際成交為最終目的,通過直播來提升用戶轉化率,拼多多就是無限做大最上層的流量池,雖然帶動購買的比例較小,但由于基數較大,所以帶來的GMV增量也十分可觀。
事實上,拼多多是最早將視頻板塊提升到APP一級入口的電商平臺之一,當時的“多多視頻”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海量的現金激勵和內容采買,多多視頻依然快速的建立起了自己的流量池,到了2023年初,多多視頻的DAU已經穩定在1-1.2億,用戶停留時長也穩定在30分鐘上下。
今年以來,拼多多則是盯上了大熱的短劇,并以批量上線免費短劇內容的形式,再次拉動用戶停留時長,雖然這些短劇本身與電商并無關聯,但由于拼多多短劇用戶在觀看免費內容時,每看7~9集就會跳出一條帶貨視頻,因此也能夠幫助商家促成下單轉化。今年4月,有報道稱,拼多多上優質的短劇商品已經被成功拼單100萬+。
對比京東和拼多多,外界看來在做內容上“最用功”的阿里,近兩年來卻陷入到了“雷聲大,雨點小”的怪圈中,明明站內也有自孵化的帶貨主播,外部也在積極引入頭部IP,但似乎一直在改變,但又一直在試錯。
過去兩年,淘寶曾先后邀請李誕、劉畊宏、東方甄選等直播IP入淘,但都未能長期扎根,據遠川研究所統計,近兩年加入淘寶直播的頭部主播中,僅有羅永浩的交個朋友還在保持活躍。
今年淘寶也在企業家IP和短劇上有所布局,但是從實際應用效果來看,似乎也未達到預期中的理想效果,能否借此留住用戶也還有待觀察。
3
阿里仍舊需要“超級IP”
對于內容極度看重的阿里,為何卻并沒有像京東和拼多多一樣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看,淘寶在內容電商的建設方面其實并不滯后,2023年,淘寶內容消費用戶規模同比增長44%;月成交破百萬的直播間達1.2萬個;新增內容創作者863萬、新開播賬號增77萬。今年更是宣布將新增百億現金、千億流量,真金白銀在內容電商加大投入。
但如果仔細回看阿里近幾年在內容電商方面的動作,似乎又總有”虎頭蛇尾”之感,往往調子起得很高,但最終卻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做內容需要從內容的收益角度出發,而非從電商利潤收益的角度,否則只能得出短期虧損后立刻止損的結論,對阿里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有條件可以放大嘗試的次數,因此對于內容創作者本身可以快速嘗試又快速放棄。
這一點上,李誕的例子或許最為直觀,早在2022年,李誕就曾登陸淘寶直播,首秀也創造了超3200萬的帶貨額,但隨著后續直播的帶貨金額降低,其個人在淘寶的開播頻次也逐漸減少。而在今年,李誕則又在小紅書上賣起了貨,并憑借著“情感主播”式的直播火出了圈,多次登頂小紅書買手榜第一。
而如果更深層次分析,阿里的“淺嘗輒止”又和自身骨子里的大廠基因脫不了關系,畢竟做內容需要兼容并蓄,但阿里過去的投資風格和行業地位又決定了,其自身一定要強勢占據主導地位指揮一切,否則一點點的網絡爭議,就有可能放大成為對于阿里整體形象不利的負面輿情。
但是從這兩年有出圈效應的內容IP來看,優質內容的誕生大多是由用戶主動生產,而并非平臺意志的強加,平臺只能引導卻無法直接制造。
盡管在“做內容”這件事上,阿里過去的優勢并不能完全復用,但如今的內外部形勢卻決定了,優質內容依然是阿里最為需要的。
一方面是由于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中,電商用戶增長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用好內容留住用戶是最為直接的方法。馬云雖然表示未來會是AI電商時代,但在當下,AI電商還遠不如內容電商有現實意義。
而另一方面,在友商都已經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做內容的時候,阿里即便是出于防守角度,也必須將內容戰略做下去,否則就有可能錯過下一次內容電商爆發的機會。
不過客觀來看,阿里做內容,如果不改變自身的基因,那么依舊會成為制約自身發展的最大問題。
這就有點像幾年前拼多多用低價電商打開上升通道的時候一樣,察覺到危機的阿里卻并沒有投入重兵阻擊,只派出了個手淘對壘拼多多,但絲毫未能影響拼多多的增長勢頭,等到主站親自上陣,才發現已經有些追不上了。
而如今,阿里也該好好思考,是否也應該把“內容”提升到戰略級別更高的位置之上,否則僅僅依靠“小打小鬧”,又會陷入生產不出好內容,又迫切需要好內容的怪圈之中。
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淘天曾在內部明確,要以GMV為第一指標、回歸貨架電商,貨架電商與內容電商如何平衡,可能是阿里需要認真考慮的議題,畢竟做貨架,阿里已經駕輕就熟,但是做內容,不僅需要長期主義,更需要戰略定力。
當然對于阿里來說,做好內容還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快速找到適合淘系風格的“超級IP”,自帶吸引全網關注的流量BUFF,但這樣的IP畢竟可遇而不可求,競爭對手也同樣覬覦,阿里想要更快摘桃子,種樹施肥的過程依然不可偷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