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宗教,這樣一種看起來遠離日常生活,顯得很玄乎的東西,卻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說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宗教,自然莫過于佛教了。這個舶來品的風頭甚至一度超過了道教這樣一個本土宗教,目前我國保留最多的一種古建筑就是各種各樣的寺廟了。盡管佛教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起起伏伏,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待遇,但無數的寺廟卻幾經風雨,得到了多次修繕,能夠保留至今。
某種程度來說,在我國寺廟的地位早已超過了佛教本身。那么,這種宗教建筑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其在歷朝歷代都能得以修繕保存完好呢?
不變的精神寄托
寺廟最主要的作用,自然就是宗教祭祀場所了。
幾乎任何文明在古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人們進行神圣的宗教祭儀式也自然有特定的場所。古埃及有各種神殿,歐洲中世紀有教堂,阿拉伯有清真寺,那些超自然的神力既是古人對一些當時科技難以理解的事物的解釋,又是人們在現實中不如意時的精神寄托。
應該說明的是,寺和廟盡管在現在經常被放在一起,但這兩者并不是同一樣東西。
“廟”是我國本土的祭祀場所,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最早就是指朝廷的意思,隨著我國官僚體系的逐漸成熟,各大政府部門都有了特定的稱呼,廟的意思就逐漸從朝廷轉向祭祀祖宗的場所了。
可以說,廟本質上是古代中國人先祖崇拜的具象化體現。我國在上古時期并沒有像希臘、埃及和北歐那樣系統的神話體系,比起虛構出一堆難以想象的神仙,我國的勞動人民更加傾向于信仰曾經實際存在于世間的祖宗。這種重視家庭,極具實用主義的信仰只會源于中國本土。
廟中供奉的一般是中國本土神仙或已故的凡人,他們在親近與尊敬他們的人的眼中死后便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比如“太廟”“文廟”“武廟”中就供奉著那些地位尊貴的文官武將。
“寺”則一般專指佛教建筑,供奉的一般是各種佛祖菩薩,而佛教是從西漢才正式傳入我國的。它能夠在國內盛行或許是因為統治者的大力宣揚,畢竟佛教所追求的與世無爭的境界正是統治者們所希望的自己子民們的狀態。只要世間沒有任何爭端,大家不為自身而爭權奪利,這樣的社會拿捏起來不是輕輕松松的事?
而在民間,過去人們天天求著祖宗保佑,但靈不靈完全靠運氣,這拜了跟沒拜不是沒啥區別?老百姓的心都是雪亮的,但作為凡人又沒辦法接受苦難得不到解脫的現實,但佛教的教義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佛教這里,只要有佛祖的保佑,那就是有因就有果,善惡終有報。你遭受越大的罪,只要老老實實受著,將來自然有大大的后福可享。那有的人一輩子出不了頭怎么辦?不要緊,你這輩子遭了一生的罪,下輩子必然能享一生的福,只要你老老實實守著戒律清規就行。
就這樣,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頭,統治者的地位更加穩固,世俗社會和宗教信仰完美地彌合在一起,從此佛教便在我國盛行了起來,甚至在之后千年里幾乎都在我國社會中占據著接近主流宗教的地位。
隨著我國第一個正規佛寺——白馬寺的建立,大大小小的佛寺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當時的人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寺廟里慈悲的佛祖在未來還會在世俗社會中施展出“神力”來。
佛寺的“正式編制”
佛教能以合法的形式在中國盛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統治者的大力推行。而這也就使得在封建時代,佛教有著一般宗教不曾擁有的官方背書。同樣,能流傳到現在的佛寺大多是當時官辦的寺院。
以最早的白馬寺為例,當時的白馬寺除了供奉佛像和佛經外,還有充當接待外賓的館驛的作用。
佛教建筑在我國被稱為“寺”,其實源于佛經剛傳到我國時被存放的鴻臚寺。
這個鴻臚寺和后來的佛寺可不一樣,“寺”這個字的誕生可比佛教早得多。在當時,“寺”其實是一種行政機關,鴻臚寺和光祿寺、太仆寺、大理寺等八個寺統稱為“九寺”,分別掌管著九種不同的職能,而鴻臚寺就相當于當時的外交部。佛教作為外來物,在一開始自然由鴻臚寺來負責。后來在為遠道而來的僧人修建好僧院后,為了紀念那些由白馬馱來的寶貴經書,漢明帝便沿用了鴻臚寺的“寺”字,將其命名為“白馬寺”。
可以說,用政府機構的稱呼來命名宗教場所,足以說明官方對這種宗教的認同了。而在日后的發展中,不少大型佛寺更是逐漸演變成具有半官方性質的行政機構。
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節日祭祀時,寺廟都會成為首選場所;達官貴胄們有大事要做,也會在寺院求求風水,辦個道場,很多葬禮也是在寺院辦,請那些僧人們超度一下亡魂;有的地方還會將寺院當作教育和福利機構,一些父母早亡的兒童就會在寺廟生活和學習,很多高僧的文化水平不容小覷,我國歷史上也很有一些小時候在寺廟里長大的名人。
我國的寺廟和西方的教堂一樣,除了最主要的宗教祭祀功能,還可以對社會治理產生不少積極的協助作用。而在古代的民間,寺廟更是成了不少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受人香火,庇佑天下
在古代,交通遠不如現在方便,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是走路和騎馬,出遠門往往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中途肯定需要找到住宿的地方。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自然很容易找到村落、城鎮,那些地方客棧和驛館到處都是。精明的生意人肯定更傾向于把店開在人流量高的地方,在那些偏遠地帶的旅人們則很容易碰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困境。
這個時候,寺廟在江湖上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作為宗教場所,無論有多偏僻,總會有虔誠的信徒專程送上香火錢,這使得寺院運作起來并不是很難。荒山野嶺中的佛寺自然就成了那些過路客商、趕考書生、逃荒難民們的避風港。不少社會責任感強的寺院都會專門多建幾個房間,讓佛祖的慈悲惠及每一個過客,不論尊卑。
而到了亂世,寺廟的功能就愈加突出。無數的窮苦難民涌進寺廟,在佛光普照之處避一時之亂。對于更加需要信仰的亂世而言,寺廟往往能夠受到各路勢力更多的尊重和保護,因此也就成了躲避是非的圣地。
即便如此,在這個唯物的世界上,資源畢竟也是有限的。只要環境足夠糟糕,菩薩也保佑不了每一個人。當年的朱重八就試圖在寺廟中安身,但殘酷的世道讓他在那里沒帶多久就被迫離開寺院繼續流浪,最終開啟了他艱苦又輝煌的朱元璋生涯。
結語
無論如何,在資源匱乏,制度不完善的古代,寺廟對社會穩定的維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到了今天,即使法制建設逐漸完善,政府的功能越來越齊全,主流思想日趨唯物主義,各種古寺仍然是我國保留較多的一類古建筑。這或許正是寺廟在這千年歷史中積的德的一種“因果報應”吧。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