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沈陽城市學院醫學中心,實驗員正在將帶有核心專利的保護劑按照嚴格配比加入到菌泥中……經過樣本預處理、離心、配置、灌裝、內包、質檢等環節,醫學中心提取制備完成了第一批健康人體腸道菌懸液樣品,標志著沈陽城市學院在開展微生態醫療應用研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微生態醫療涉及腸道微生態、皮膚微生態等多個方面,主要通過使用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等微生物制劑來調節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從而改善健康狀況??,微生態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沈陽城市學院不斷探索高校服務社會的新方向,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提升服務社會水平,確立了精準醫學檢測、兒童健康發展與腸道菌群干預等重點發展方向。基于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學校積極搭建精準醫學基礎研究平臺,廣泛開展系列應用研究。學校先后建成了腸道微生態研究院、醫學檢驗實驗室、人源腸道菌群生物樣本庫等產學研平臺,通過校企合作、院企合作、自建菌庫模式,為微生態醫療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堅實基礎。
2024年以來,學校持續加大對微生態醫療領域應用研究的投入,加強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承葛生物醫藥集團、華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和產業機構的合作,先后組建現代生物技術、醫學檢驗技術、生物信息與醫用技術等一批科研團隊。實驗室現已建成一個十萬級潔凈車間,還引進了華大智造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2000、DNBSEQ-G99等百余臺國際領先科研設備,擁有東北首個全自動移液機器人——華大智造MGISP-Smart8,并配備了經驗豐富的實驗操作人員以及國內一流的數據分析人員。
實驗室采用二代高通量測序、PCR-DGGE等方法,對樣本中微生物的DNA進行測定,并通過生信統計分析,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揭示腸道中微生物的種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對豐度和進化關系;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定量的研究腸道菌群,探討微生物多樣性,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環境間的相關關系;通過厭氧培養,獲得腸道微生物中的菌種,從菌株水平上研究腸道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聯合開展新型藥劑研發,創建醫療健康產業集群,致力于成為腸道微生態領域引領創新的平臺。目前,“菌群庫”產品的主要應用方向有菌液、菌群膠囊等FMT(腸道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復合菌等生物醫藥領域。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胡松年教授表示,近幾年,醫學界關于“腦腸軸”的突破性研究進一步印證了腸道微生態與人類健康的緊密聯系,尤其是在兒童情緒疾病治療中,通過補充有益的微生物、改善飲食結構等方法,可以改善自閉癥兒童的癥狀,為自閉癥兒童帶來了新的希望。沈陽城市學院依托微生物組學及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研究平臺,對青少年腸道微生態進行16S rRNA測序和宏基因組測序,基于測序結果進行功能基因組分析、不同人群之間差異分析和物種代謝網絡研究等,這是一項具有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的研究,對于促進各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干預,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承葛生物科技董事長肖傳興博士表示,健康人體腸道菌群庫是從健康人體腸道中提取的微生物群,制備成菌液或膠囊,具有豐富的微生物種類、完整的菌群結構、多樣化的生理功能,可用于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精神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等相關疾病治療。沈陽城市學院與承葛醫藥集團合作共建的“東北菌庫”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對于今后促進跨學科研究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及推動微生態醫療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將繼續精誠合作,共同開創微生態醫療事業高品質發展的輝煌未來。沈陽城市學院醫學檢驗實驗室副主任范銘表示,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始終以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等多組學研究為核心,以腸道菌群數據庫、腸道菌群供體庫、腸道菌種資源庫為基礎,以生物信息分析、生物新藥創制、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管理為科技成果轉化方向,依托頂尖的腸道菌群樣本采集、保存、檢測和分析設備,逐步積累豐富科研數據與研究成果,致力于建成一流的微生物組學及大數據分析和應用研究平臺,為推動我國微生態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人民健康貢獻力量。目前,沈陽城市學院正在興建集教學—科研—科普—醫療服務—藥物生產—創業孵化為一體的大型大學科技產業園,配套綠島生物谷、生命醫學檢測中心、臨床醫院等教育教學科研設施,聚焦腸道微生態、關注兒童情緒疾病健康與管理、慢病康養等領域,為服務遼寧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賦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