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毛主席在革命生涯中經歷過無數生死時刻,他卻絲毫不懼、淡然處之,毫不避諱地與他人談論生死。
1963年時,毛主席卻在同照顧自己21年之久的吳旭君聊天時,提出一個特別要求:
我死的時候,你一定不要出現在我跟前。
如此要求讓吳旭君難以置信,因為兩人關系也已宛若家人,那毛主席為何提出如此要求呢?
毛主席慨然面對生死,多次和他人討論該話題
因為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所以毛主席對于死亡一直看得非常淡然。
他不止一次在和他人的交談中,毫不避諱地討論死亡問題,既談到了曾經的戰斗歲月,也有對未來的預測。
毛主席曾向斯諾介紹他曾經兩度遇險的事情。
第一次發生在毛主席組織秋收起義前夕,當時他根據黨中央指示到湖南安源、瀏陽等地聯系起義部隊。
行至半路,卻遭遇了瀏陽當地民團的抓捕。
民團不知道毛主席的真實身份,將他當作“共產黨嫌疑分子”押送到了團防局。
當時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幾乎達到頂點,只要抓到共產黨嫌疑分子就會槍斃。
值此危急時刻,毛主席冷靜地思考逃跑方案,并通過賄賂民團士兵和大膽出逃,最終成功地虎口脫險。
第二次則發生在長征途中,1935年6月,毛主席和中央機關在四川滎經縣,遭遇了國民黨飛機的掃射。
當時毛主席正和朱老總等人在小路上行軍,敵人的飛機直接朝向隊伍俯沖掃射。
幸好警衛班長胡昌寶身手敏捷,拉著毛主席鉆進旁邊的小樹林中躲避,這才幸免于難。
當毛主席回頭看身邊的胡昌寶時,他卻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犧牲。
看到為保護自己而犧牲的戰友,毛主席不禁淚流滿面。
毛主席在提及這兩件往事時,也感慨地表示:我無數次做好犧牲的準備,可每一次都幸運地活了下來。
至于同其他人談生死問題,毛主席更是從來都不曾有所避諱。
他曾對來訪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表示:無論是原子彈下來還是年紀到了都會死,人如果負重太多,死反倒是一種解脫。
1975年,基辛格訪華時毛主席還拿“死亡”開玩笑。
毛主席說:我的年紀太大,已經接到了上帝的請柬。
當基辛格調侃地表示不要那么早接受上帝的請柬后,毛主席還向訪華的福特總統“告狀”:
基辛格干擾中國內政,不要我去見上帝。
如此灑脫、幽默的話語,迅速逗樂了在場所有人。
不過總能笑對生死的毛主席,卻在1963年時,罕見地向陪伴自己21年的護士長吳旭君提出“我死時不要在跟前”的要求。
毛主席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和毛主席親如家人,卻被提不可思議的要求
21歲那年,吳旭君因為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得到黨中央的認可,被調往毛主席身邊,擔任保健護士。
此后21年間,她一直守護在毛主席身邊,負責監控和調理毛主席的健康狀況。
平時也會和毛主席一起聊天,兩人的關系如同家人般親密。
吳旭君對兩人在1963年的對話印象尤為深刻,當時羅榮桓元帥因病離世,令毛主席悲痛不已。
連續幾日都夜不能寐、茶飯不思。
為紀念羅帥,毛主席寫下了“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這樣的千古名句。
這讓吳旭君很是擔心,所以在一次毛主席深夜難眠時主動和主席聊起天。
兩人談到主席的母親文七妹去世的情況,毛主席自責地表示:
我這個兒子做得不稱職,母親活著的時候不能在其膝前侍候,去世了也不能盡孝。
吳旭君則安慰毛主席,那時候的他正為解放全中國而奔走,這就是對母親最大的孝順。
聽到吳旭君如此說,毛主席也是沉思了一會兒后緩緩開口道:
“等我去世的那一天,我希望你別在旁邊。”
一番話讓吳旭君驚訝不已,她以為毛主席是對她的護理能力有所擔憂,還特意回應說:
您在開玩笑嗎?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一定要在旁邊守著,在這之前我一定會做好各項防病工作,不讓小病變成大病。
毛主席卻堅持不同意,他還向吳旭君解釋了這么做的原因。
原來毛主席早已將吳旭君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可越是如此就越想給她留一個完美的印象,不讓她看到自己痛苦的樣子。
毛主席也解釋了為何沒見上母親最后一眼,一方面是為了革命,另一方面,是不愿看到母親痛苦的模樣,所以才在母親病重時離開家。
正是因為母親在毛主席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健康且美好地,所以他在面對挫折和打擊時總能保持樂觀和積極。
隨后兩人還談到遺體火化的問題,毛主席告訴吳旭君,自己早在1956年就簽訂了協議書。
甚至感慨地說:“我的遺體火化是最好的,留下來對人民來說是巨大的負擔。”
盡管毛主席說話時的語調頗為輕快,但吳旭君只感到心情沉重、鼻尖微酸。
造化弄人的是,吳旭君真的沒能在毛主席臨終時守護在他跟前。
因為她早在1974年就離開毛主席身邊,前往305醫院工作,之后幾乎再沒踏足中南海。
在吳旭君的印象中,毛主席同樣是健康、美好的,她也把從他身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運用到工作中,盡心盡力地幫助年輕護士的成長。
與此同時,毛主席讀書、看報的習慣也被吳旭君保持下來,并且發表了許多引人深思的作品。
結語:
死亡令很多人都覺得非常恐懼,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將相為追求永生不死,可謂不惜一切代價。
毛主席對于死亡,卻從未有過任何的擔憂和恐懼,反而以一種恬淡、樂觀的態度笑對死亡。
這份氣魄和樂觀主義精神也值得所有人敬佩。
他之所以向吳旭君提出這樣的要求,并非為自己的形象考慮,只是不希望自己的死影響到其他人的心情。
參考資料:
知網:《毛主席慨然面對生死》
知網:《毛主席笑談生死》
中國軍網:《國有疑難可問誰?他逝世后,毛澤東深夜寫下悼詩……》
天下韶山:《毛澤東護士長吳旭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