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的宰相經歷一波三折。
解釋一波三折,一加三等于四,最簡單的計算,暴風驟雨的波折。蔡京四次波折,四次封相,無論奸忠,都是傳奇。
畢竟是第一富庶帝國的首席執行官,蔡京主要工作除了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還是要干點兒實事。
題目說并非一無是處,因為蔡京在位干了兩件對人民和發展有益的事情。
一是搞教育,蔡京是個讀書人,不當宰相,僅憑書法水平在歷史都可留一筆,上位后對教育事業尤其關心,畢竟這個領域自己熟悉,容易出成績。
這貨是最先提出全國普及義務教育的人。
崇寧元年八月,在京城汴梁南郊建立外學,接收貢士。并開始普及青少年義務教育,在全國州縣設置小學,十歲以上孩子必須入學。
蔡京混跡官場這么多年,很明白政策下發、監管和執行必須三位一體。
崇寧二年五月頒布《諸州路縣學敕令格式并一時指揮》,教育方面,蔡京要求全國統一步伐,必須按要求執行。
這是一個宏大的教育計劃,北宋人才進階從科舉考試轉變為學校專門培養和輸送,形成地方縣學升州學,州學升太學的模式。
無論是否有存有私心,都不可否認這種普及教育理念非常超前。
蔡京不僅搞普及型義務教育,還搞出了最早的職業教育。
崇寧二年九月,開始專業醫學教育和選拔。
崇寧三年六月,開辦算數、繪畫等專業學校。
崇寧三年九月,開始搞培養武材的學校,這大概是最早的專業化軍校。
既然教育普及,就要面面俱到,不能忘記各民族兄弟姐妹。
崇寧四年八月熙河路開辦蕃學。做到教育領域民族平等,雨露共沾。
二是搞社會福利,主要對象是沒錢看病、孤寡老人和沒錢入土的人。
這大概是最早的“低?!敝贫?。
具體制度是在全國推行安濟坊、居養院和漏澤園。
顧名思義,看名字就能知道這仨地方是干什么的。
安濟,有救濟的意思,收養貧苦并有病的人。
居養,居住養老,養活孤寡老人,官辦養老院。
漏澤,澤被蒼生不能漏,因禍亂沒人認領的尸體或掛了沒錢埋的人,國家出錢,安葬在國家設定的公墓,使得終生皆能入土為安皆有所終。
安濟坊和居養院會安排專門的官員管理,配置廚師、大夫、僧人等提供食物和看病。極個別財政寬裕的州縣還會雇傭使女之類的傭人來照顧里面的人,既提高了服務質量也拉動了內需,一舉兩得。
漏澤園的建立不僅有人文精神,還體現環保和土地高效使用意識。
把不毛之地建立為國家公墓,并要求下葬的棺材要超過三尺,做到入土為安,并會派人復查墓地質量。
蔡京雖被稱為一代奸相,可在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還是為北宋人民做出一些好處的。并且他的教育理念確實比較先進,如果只負責教育工作,說不定還能青史留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