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的強勢崛起正引發一股全球拆車熱。
三年前,日本拆了一輛當年中國最火爆,也是全球最便宜的電動車—五菱宏光MINIEV,感嘆于五菱的成本控制能力,之后,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烈火烹油,足跡遍布全球,被拆的國產車也就越來越多,奔馳前不久拆了極氪001,日本也拆了一輛上市不到一年的極氪007。
極氪007在日本被拆完之后被圍觀
在燃油車時代,被血脈壓制的國產車大概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反倒是中國車企特別喜歡拆外國車并且拿著放大鏡學習模仿,有時候這種做法也被稱為"逆向工程",不少外國人對中國車的印象也停留在"廉價、低質以及抄襲"這些負面評價上。
但近年來,國產電動車的強勢崛起正讓全世界刮目相看,從3萬塊的五菱宏光MINIEV,到20萬的極氪007,再到70多萬的極氪001FR,中國電動車不僅在挑戰價格上限,同時也在挑戰技術邊界。
反倒是外國車企裁員、關廠的消息屢見報端。比如今年11月初,日產宣布全球裁員9000人并且削減20%的產能,今年上半財年(4-9月),日產凈利潤暴跌93.5%,讓外界一片嘩然。
這種鮮明的反差離不開中國汽車產業鏈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
以極氪007和001FR為例,吉利控股旗下的威睿為它們提供了三電解決方案,成立于2013年的威睿,不僅技術底蘊深,業務范圍廣,而且迭代速度驚人。
極氪007搭載的金磚電池就來自威睿旗下的衢州極電工廠,而且僅僅用時半年多就迭代到了第二代,是全球量產充電速度最快的動力電池,從10%充到80%只需要10.5分鐘,超過三元鋰。
金磚電池的迭代速度
極氪001FR所搭載的電驅系統也產自衢州工廠,百公里加速只需要2.02秒,讓一眾千萬級的燃油超跑都難以望其項背。
從供應鏈的角度看,極氪"35個月交付35萬輛"的速度離不開威睿的保障,而像威睿這樣的零部件廠商也正是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彎道超車背后的中堅力量。
01
研發自由才能加速迭代
2022年,日本導演竹內亮做了一期關于中國汽車的紀錄片,在里面,吉利動力研究院的一位技術專家生動地解釋了什么是卡脖子。
“以前,外資企業掌握了動力總成的核心電控技術,我們經常被壓制,找他做事要給開發費,要看他臉色,時間也得聽他的,我有什么想法,要跟他討論,討論半天,他同意了才能干,不同意就不能干。"
中國工程師解釋什么是卡脖子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車企的技術積累相對薄弱,追趕過程中也處處碰壁,即便是能從外資Tier 1手中購買到先進的零部件,對方也是黑盒交付,中國車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整個行業也無法誕生像博世、采埃孚這樣的世界級零部件企業。
為了解決核心技術上的受制于人,同時降低化石能源的對外依存度,中國政府將目光投向了電動車。
電動車的"心臟"是"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占了一輛純電動車bom(物料清單)成本的6-7成,占比遠高于傳統燃油車里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中國想要借電動車彎道超車,就必然要建立起一條完整且強大的三電產業鏈,才能免于繼續被"卡脖子"。
事實上,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計劃之后,國內就不斷涌現三電領域的"新勢力",比如2011年,寧德時代從ATL獨立,專注于研發動力電池;2013年,積極布局新能源的吉利也順勢成立了威睿,初期為沃爾沃研發混動電池包。
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公司早已今非昔比。
寧德時代搖身一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商,也是全球前十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而名不見經傳的威睿也一躍成為年入百億的Tier 1,業務也從電池包逐漸拓展到電池包、電芯、電驅、充電樁以及儲能產品的開發,客戶包括極氪、吉利銀河、領克、Smart、極星等品牌,今年營收有望突破400億元。
威睿的業務已經非常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衢州極電工廠去年年底正式投產,實現了電芯的自研自產,補齊了整個威睿三電系統的最后一塊拼圖。極氪威睿電芯制造總監陸楠之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只有做電芯的研發制造自由,才能去做電池的研發制造自由。"
放眼全球,能夠在三電層面實現垂直整合的車企屈指可數,而實現三電研發和生產自由對車企來說,好處非常多。
首先是有利于控制成本,同時還能加快技術迭代,避免因為和供應商之間的拉鋸而貽誤戰機,錯失市場機遇,這點在金磚電池的迭代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2023年年底,搭載了第一代金磚電池的007上市,當時這是市面上量產充電速度最快的800V磷酸鐵鋰電池,最高充電倍率達到了4.5C,而僅僅是半年多時間,通過材料優化和結構升級,第二代金磚電池的充電倍率提升到了5.5C。
正是因為威睿在三電技術棧上的完整布局,極氪的"三個800V"戰略才能順利落地,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續航、安全、性能以及補能方面的焦慮才能被有效緩解。
02
極限制造下的極致安全
研發難,制造更難,這點在電芯上體驗得淋漓盡致。
電芯是動力電池系統的最小單元,一輛續航600公里左右純電動車里面會有上百塊電芯,而且因為"木桶效應"的存在,整個電池系統的性能,比如續航能力、充電效率、循環壽命和安全性,不是由最好的那塊電芯決定的,而是最差的那塊。
對動力電池廠商來說,生產一塊電芯和一百萬塊電芯的難度天差地別,既想保證性能一致,又想提高生產節奏,就必然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保駕護航,就像蘋果設計的AI芯片再先進,也要仰仗臺積電代工一樣。
金磚電池
作為電化學產物,一塊電芯從無到有,需要經歷制漿、涂布、輥壓、分切、疊片、封裝、化成、分容等十幾道工序,制漿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為一塊電芯的品質,70%是由漿料決定的。
威睿衢州極電電芯工廠廠長李海彥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提到,電芯有三大天敵,分別是磁性物質、粉塵異物和水分。
為了降低短路和自燃的風險,電芯對于生產流程、設備和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衢州極電三電工廠在2022年7月份開工建設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電芯的嬌貴特性。
在衢州極電電芯工廠,制漿工序已經做到了100%自動化生產,排除了人為操作的不確定性,制漿效率達到了4h/罐,遠高于行業5-5.5h/罐的制漿效率,漿料磁性物質含量更是低于30ppb(十億分之一),遠低于行業50ppb的水準。
與此同時,威睿還為衢州電芯工廠配備了一套醫院手術室級別的環境控制系統,在一些關鍵的工序環境中,每立方米空氣中5微米以上的粉塵顆粒小于293個,在水分控制方面,衢州極電也做到了單個電芯水分含量比例小于萬分之二(僅為撒哈拉沙漠一年中最低濕度的一半水平),實現了行業領先。
制漿之后的下一個環節就是涂布,如果把生產電芯比作是做蛋糕,那么涂布就相當于抹奶油,抹得越勻越好,在電池行業,這個參數被稱為"面密度"。
影響面密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涂布速度、箔材張力、干燥溫度和風量等等,而且整個過程要杜絕粉塵等顆粒物的污染,不然未來可能會短路。
為了提高涂布的面密度并且避免粉塵顆粒物的摻入,電池廠一般都會引入配有在線檢測系統的涂布機,威睿也一樣,衢州電芯工廠每條產線都部署5000+品控點,配置750+臺CCD智能檢測相機,能在第一時間識別風險與預警。
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涂布環節的精度,威睿還將業內獨創的"雙泵耦合技術"引入到涂布工序中,使得電芯極片的面密度偏差可以做到小于1%,遠低于行業1.5%的標準。
區別于圓柱電池普遍采用的卷繞工藝,衢州極電工廠主要生產的是刀片形狀的方殼電芯,采用的是疊片工藝,后者在空間利用率與能量密度上的表現更改好,電池循環容量保持率更高、循環膨脹力更小,主要的痛點在于切片的速度以及精度的控制。
為了解決這兩大痛點,威睿衢州極電工廠采用了模切+高速切疊一體技術,單機疊片效率做到了0.15秒/片,并且引入全流程AI視覺檢測系統,做到了360°無死角監測,保證極片寬度和長度尺寸精度可以分別控制在±0.2mm和±0.5mm,比頭發絲還要細。
目前,衢州電芯工廠每分鐘每條產線平均每2.5秒下線一顆電芯,做到了同類產線中的行業第一,這樣的極致效率也為極氪、領克、銀河、smart等品牌產品"上市即上量"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03
效率優先,更要安全至上
對于動力電池而言,材料創新和工藝創新固然重要,但結構創新也必不可少。
威睿衢州工廠生產的金磚電池通過工藝和結構創新將電池包的體積利用率做到了83.7%,不僅遠超其他磷酸鐵鋰電池66%左右的水平,甚至要比某些三元鋰電池組都要高出10個百分點。
要做到這樣的體積利用率非常困難,既要考慮整個電池包的結構強度設計,還要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減少采樣線束的長度。
金磚電池的做法是采用一體化液冷托盤和緊湊三明治結構,減少垂直空間層面的浪費,與此同時,通過極柱布置在兩側以及在電芯之間放置航空級阻燃隔熱材料(氣凝膠)的做法,既能提高橫向空間的利用率,又能減少線束的長度。
但要把成百上千個電芯放進一個箱體內,對裝配和檢測環節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威睿為衢州電池工廠每條產線都配備2000余個傳感器+54套8K CCD工業相機,可以做到全流程實時監測并糾錯。
值得一提的是,威睿還在行業內獨創了電芯簇堆疊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電芯厚度誤差累積,確保電芯膨脹一致性,有效提升電池使用壽命。
威睿獨創的電芯簇堆疊技術
通過材料創新、結構創新和工藝創新,金磚電池做到了制造和空間利用率上的效率領先,衢州工廠45秒就可以下線一個電池包,同時也把安全系數也提升到了新的級別。
這種"效率優先,安全至上"原則也同樣應用在了電驅的生產過程中,衢州的極電電驅工廠通過頂尖的滴漆和焊接工藝,以及NVH等方面的檢測,既能保證電驅的品質,同時也做到了電驅工廠86秒鐘就可以下線一臺電驅總成的效率。
在國內,像威睿這樣的全能三電制造商鳳毛麟角,這也使得投產不到一年的衢州極電工廠就成了浙江省首家“智能制造四級成熟度工廠”,也是全國電芯行業第一家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級工廠。
04
尾聲
零部件強,整車才能強,這是汽車行業永恒的規律。
日系車的崛起帶動了電裝和愛信的發展,現代起亞的全球化也讓摩比斯也成為全球第六大零部件供應商,中國雖然從2009年開始就是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國,但一直沒能誕生世界級的零部件公司,大馬力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核心技術一直都是外資壟斷,自主品牌整體也比較孱弱。
即便是到了2015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車市場時,這種情況也沒有得到明顯,直到最近三四年,新能源的全面爆發才將寧德時代、華為、威睿這些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供應商推向了更快的發展軌道和更大的歷史舞臺。
在9月舉行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上,吉利牽頭極氪、領克以及銀河旗下的多款車型亮相,以及神盾短刀電池、龍鷹一號7nm車規級芯片,以及威睿旗下的金磚電池以及電機等零部件產業也一并亮相。
這次參展不僅讓打破了外界對于中國車低端抄襲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中國車的煥然一新,也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對于核心技術自立自強的決心和勇氣。
編輯:羅松松
責任編輯:朱楊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